圖書名稱:what. issue 05:異鄉人
本書是關於香港各族裔的生活故事。
香港從開埠以來,一直都有不同地方的人,因為不同的原因,來到這個城市居留/停留/滯留,過客的身份讓他們既是「香港人」,也不是「香港人」。那麼對於這些非華裔的「異鄉人」來說,香港會是一個怎樣的地方?人與土地之間的關係究竟是怎樣建構而成?而每一個人,對於「家」的想像又是怎樣?他們追求的「歸宿」又能否在這個城市裡體現得到?
封面概念──面具
香港華洋共處了百多年,大家似乎早就習慣文化多元的社會面貌,表面看似互相尊重。但事實上這種所謂的「包容」,其實更加傾向是一種視而不見──是華裔好,南亞裔好,中東人好,歐美人種都好,總之你有你嘅生活,我有我嘅忙碌。
「唔好阻到我搵食!」所以,香港主流論調裡的「排他性」並非建基於種族差異,而是在於有沒有損害到「我」的利益。在這樣的框架下,新移民便最受罪。因為大家最在意的只是社會資源有沒有被分薄,但就從沒有去關心他們人作為一個人,在新環境中的所遇到的種種困難。結果,每一個新移民都像戴上了面具,成為了城市裡「disappearance」的存在。然而,香港這裡幾乎九成九的家族,都是從他鄉遷移過來。在我們未成為本地人之前,曾經都是異鄉人,曾經都是新移民。
作者簡介:
what.》生活文化誌,是一本從未見於香港本土出版界之跨界刊物。每期只以一種生活風貌為主題,從文化、歷史、工藝、人物、文學、插畫、影像、多媒體等類型創作引入主旨,集合雜誌之多元廣泛,及書本之精緻深厚,著重以人為本的精神,為讀者帶來全新的閱讀體驗。
《what.》的理念,是希望能夠在這個過度追求物質享受、充斥著消費主義的虛浮時代裡,提出這一種講究內在修為的生活態度,並嘗試加入當代的時尚元素,更多面向地引領及啟發讀者進行對生活的更多想像。
同時透過雜誌、網站、Apps,及各類活動,我們會聚集來自兩岸三地的當代創作人,透過與他們的不斷合作,便能讓《what.》由單純一本雜誌,變成一個具有影響力,而且更好玩,更有趣,更年輕的創意分享平台。
章節試閱
「我們都是城市裡的異鄉人,來這裡尋覓家的可能。」
看見異鄉人
撰文:Nico Tang
城市是一個奇異的地域,它會提供大量美好的想像。即使事實未必如此,人們還是會懷著不同的期盼,或主動或被動地從周邊的地方遷移進來。他們離鄉別井,來到新的土地上建立起新的家園,儘管各自的出身和背景都不同,彼此也互不相識,但因為遷移,使他們之間有了共同的追求──想生活過得更好。這種想像,滋養了城市的生長,然後又吸引到更多的人遷移進來。而隨著交通科技的不斷進步,遷移的距離也逐漸擴大;從城鄉之間,到縣市之間,再到國與國之間,洲與洲之間。來到今天這個全球一體化的時代,遷移就變得更為活躍和尋常。
當我們以城市為家,遷移便成為了生活的手段。
然後,時間繼續以線性前行,城市裡開始出現新與舊的遷移對立。早來的人在這裡落地生根繁衍生息,與城市建立起緊密的互動關係,也構成了所謂的「本地」意識。他們在「異鄉人」的本體上再多添了一重「本地人」的身份。而當中人數較多權力較大的族群,便會成為主流論調的倡行者。至於後來的新移民,除了是人地生疏「外人」,更是主流以外的「他者」,有一條無形的界線將他們分隔了出來。面對單一而強勢的主流論調,新移民往往會被要求「淡化」自己的差異,以便「適應」和「融入」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即是自己先抹去「自己」,才能成為這裡的「自己人」。
世界上各個大城市都會有這種情況出現,只是或多或少的分別而已。香港也一樣。這裡幾乎九成九的家族,都是從他鄉遷移過來。當中有從北方逃難而來的華人,也有從西方越洋而來的外國人。華洋共處了百多年,大家似乎早就習慣文化多元的社會面貌,表面看似互相尊重。但事實上這種所謂的「包容」,其實其實更加傾向是一種視而不見──是華裔好,南亞裔好,中東人好,歐美人種都好,總之你有你嘅生活,我有我嘅忙碌。「唔好阻到我搵食!」所以,香港主流論調裡的「排他性」並非建基於種族差異,而是在於有沒有損害到「我」的利益。在這個框架下,基層新移民便成了最大的罪人。
正如周保松教授在〈一個人的移民史〉裡所說:「在過往大部分的新移民討論裡,經濟考慮是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向度,例如新移民對香港人力資源的影響,對社會福利造成的壓力等。因此,政府最關心的,是如何用最有效的方法,令新移民脫胎換骨,成為有利於香港經濟發展的勞動力,並減少他們對社會福利的依賴。至於新移民作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過去的個體,他們在新環境中的實存感受,在精神、文化、家庭各方面遇到的種種困難,卻往往被忽略漠視。」
究竟是資本主義的代價,抑或是現代化的宿命?我們離開了「鄉」便失去了「親」,變成了住在城市裡的「陌生人」(Stranger),並每天與其他「陌生人」繼續擦身而過。哲學家鮑曼(Zygmunt Bauman)曾說:「陌生人的相遇是一件沒有過去的(an event without a past),也是沒有將來的事情(an event without a future)(它被預期是,希望是擺脫於將來的),是一段非常確切的『不會持續下去的』故事。」矛盾的是,每一個「陌生人」心底裡都渴望有一個「家」。而「家」正正就是一個「會持續下去的」故事,有過去有未來有笑有淚有血有肉。
記得去年在SoCO(香港社區組織協會)深水埗的展覽館裡,看了一個關於難民的展覽。由於難民擔心臉容曝光會危害到自身的安全,所以他們都戴上了面具,而面具上則畫了他們的心情(就是前面你看到的那輯照片)。語帶雙關地帶出這些難民,雖然同樣生活在香港,但卻成了「看不見」、「被消失」、「缺席」、「面目模糊」、「不願承認」、「disappearance」的存在。而這些形容,其實也適用於今天香港的新移民身上。所以我們在籌辦這期《what.》的時候,便立即想起要找SoCO合作。不同的是,今次我們將會「揭開」他們的面具,好讓大家去看清楚,去感受,去體會,並理解這些異鄉人的前世今生。
昨天的異鄉人成為了今天的本地人,今天的異鄉人他朝也將會成為這裡的人。如果相信香港是我家,那麼你會當他們是自己一家人嗎?
「我們都是城市裡的異鄉人,來這裡尋覓家的可能。」
看見異鄉人
撰文:Nico Tang
城市是一個奇異的地域,它會提供大量美好的想像。即使事實未必如此,人們還是會懷著不同的期盼,或主動或被動地從周邊的地方遷移進來。他們離鄉別井,來到新的土地上建立起新的家園,儘管各自的出身和背景都不同,彼此也互不相識,但因為遷移,使他們之間有了共同的追求──想生活過得更好。這種想像,滋養了城市的生長,然後又吸引到更多的人遷移進來。而隨著交通科技的不斷進步,遷移的距離也逐漸擴大;從城鄉之間,到縣市之間,再到國與國之間,洲與洲...
目錄
看見異鄉人 Nico Tang 12
第一章 過客 16
香港戰前群族遷移史──丁新豹博士口述 Nico Tang 18
居港外籍人士的人口變化及居住分佈 Nico Tang 30
追求緊湊的生活 鄭匡翹 32
傳遞非洲的音樂 饒雙宜 36
懷念家鄉的滋味 饒雙宜 40
雕刻異地人生 饒雙宜 44
尋找更多機會 饒雙宜 48
建築溝通渠道 鄭匡翹 52
第二章 族群 56
重慶族群 Wing Shya 58
異鄉人在香港所從事的職業 Nico Tang 68
異地尋夢 林振東 70
尖沙咀有個聯合國 重慶大廈臥虎藏龍 饒雙宜 80
今晚冇酒都要醉 老外尋歡蘭桂坊 饒雙宜 88
中環遮打道的另類用途 假日重現馬尼拉風味 黃筱媛 96
第三章 身份 104
前布政司Sir David Akers-Jones 鄭匡翹、楠崖106
美國修女Sister Michelle Reynolds 司徒咏姍 114
越南遺民杜德雲 蔡濃志 122
國際難民Saeid Rahman Mohammadi 鄭匡翹 130
內地新移民唐燕鴻 阿離 138
Special Chapter 家書 鄭匡翹
第四章 歸宿 146
廈門人Max Li 何禹x 148
陸豐人林啟璋 饒雙宜 150
廣州人何禹 何禹 152
印尼華僑Joe Ngan 饒雙宜 154
蜑家人丁丁 何禹 156
上海人Douglas Yung 饒雙宜 158
那片我稱之為家的燈火 胡晴舫 160
遊子咒 佟鎮南 164
如果,香港是一間屋 月巴氏 170
鄉愁讀物 鄭匡翹 174
從落地生根到落葉歸根 Nico Tang 176
我們都是香港人 鄭匡翹、Nico Tang 182
看見異鄉人 Nico Tang 12
第一章 過客 16
香港戰前群族遷移史──丁新豹博士口述 Nico Tang 18
居港外籍人士的人口變化及居住分佈 Nico Tang 30
追求緊湊的生活 鄭匡翹 32
傳遞非洲的音樂 饒雙宜 36
懷念家鄉的滋味 饒雙宜 40
雕刻異地人生 饒雙宜 44
尋找更多機會 饒雙宜 48
建築溝通渠道 鄭匡翹 52
第二章 族群 56
重慶族群 Wing Shya 58
異鄉人在香港所從事的職業 Nico Tang 68
異地尋夢 林振東 70
尖沙咀有個聯合國 重慶大廈臥虎藏龍 饒雙宜 80
今晚冇酒都要醉 老外尋歡蘭桂坊 饒雙宜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