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訂版序
現代社會的生活和工作壓力都很沉重,在我們的香港尤其如此。我們大學的畢業生,出來社會工作之後,鮮有朝九晚五這回事。晚上七點、八點下班是常有的事;九點、十點才回家的也不少。回到家中亦不代表完全的「放工」、「放鬆」。有人在家中仍要用手機或電腦繼續工作。各行各業的競爭日趨激烈,也給我們帶來了不少的壓力。
生活在這樣一個高壓的環境底下,如果我們仍能保持輕鬆舒坦,那該是多美的事。人如能坦然面對壓力,乃至舒緩壓力,就會感到「輕安自在」。這對維持自己的免疫力及身體健康亦大有裨益。這本集子中的生活小故事,或許能讓大家有所感悟、有所反思,從而讓自己更坦然地面對周邊種種的壓力,達到這個「輕安自在」的境界。
先說說「自在」。我們偶爾聽到有人說:「平常心對待之。」人生路上難免有些起落,有順境也有逆境。如何才能以「平常心」坦然地面對逆境,讓自己仍然有自在的感覺?佛家認為:人要活得自在,首先要有些智慧。佛經中有一篇較有名的經典,叫「心經」,才二百六十個字。經文中的第一段云:「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觀自在菩薩,亦即是大家熟悉的觀世音菩薩,大乘佛教裡的菩薩,有慈悲的一面,亦有智慧的一面,因此稱為「悲智雙運」。菩薩現慈悲相時,會聞聲救苦,因此稱為「觀世音菩薩」。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意思是菩薩在甚深禪定之中,了悟到世間萬事萬物,其實都是在特定的因緣條件下產生的。離開了這些條件,就不復存在了。這樣,菩薩感悟到世間的無常,因緣具足(或條件具備、條件成熟時)則有,因緣不具足則無。就以春天到來,樹上開花為例,開花是因為大地回春、天氣和暖、陽光雨露充足,因此才會開花。隆冬腊月裡的北國,開花的條件並不存在,樹上就不會開花了。(當然,我們也可以人為地改變一些條件,例如在溫室裡種花,提供較暖和的環境,讓北方的冬天裡也能產生開花的效果;這也就是改善因緣條件,得到更好的成果的意思。)
菩薩既然洞悉了「因緣生則有、因緣滅則無」這個道理,就不會為「有」與「無」而執著,不會因為「無」而罣礙,因而能夠坦然地面對「無」的景況。人生路上,如果我們也能夠掌握「因緣生則有、因緣滅則無」這個道理,就不會為人生的起起落落而罣礙,能夠更坦然地面對種種的逆境,因為我們知道逆境的出現也是有其因緣(或原因)的。例如有親友病倒了,我們當然會感到不開心、感到焦慮。但退一步想想:病也是有其原因的,可能是不小心着涼了,也可能是太勞累而免疫力下調所致,或因為器官老化衰退而引致。當我們冷靜地找出病發的原因後,就有可能坦然地面對它、接受它,從而設法去治理它、克服它。換句話說,逆境到來時,與其怨天尤人,不如冷靜地面對它,找出原因來,再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以便克服困難、走出逆境。這也就是菩薩「照見五蘊皆空」之後,能夠「度一切苦厄」的道理。
以上就是佛家所講的:通過了悟世事「因緣生則有、因緣滅則無」的智慧,去坦然面對人生的起落,從而讓自己保持心境的寧靜自在。換言之,自在不是無緣無故地產生的,是建基於我們自己的智慧的。心中有了智慧,才能有自在的心境。
除了自在之外,我們同時也希望活得快樂,因此有「快樂自在」這個願景。有了自在的心境,自然就會有一份愉悅(或禪悅)的感覺,而且是持之有恆,不會大起大落的。菩薩「悲智雙運」,除了智慧之外還有慈悲的一面。現「智慧相」時得到自在,因此稱「觀自在菩薩」。現「慈悲相」時則是「觀世音菩薩」。日常生活中,我們對人慈悲、多關愛他人、多幫助他人,自己的心間亦會油然而生出一份快樂的感覺。這也就是西諺「助人為快樂之本」的意思。德蘭修女認為,世間沒有比慈悲更能令人快樂的事。天主教會也特別重視對人慈悲。教宗曾把二零一六年定為慈悲禧年。道家不但鼓勵大家「齊同慈愛、異體成親」,亦同時希望人類對大自然慈悲。這和佛家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以及基督教的「愛人如己」,都是相通的。
這本集子把「智慧」、「自在」與「快樂」這三個主題,通過生活中的小故事去演繹。我們希望藉此而能夠讓大家更容易體會這三個主題的意義,因為故事往往比說理來得動聽,更容易令人有所感悟和反思、更容易接受。
非常感謝香港三聯書店顧瑜博士及梁偉基博士為修訂和重印這本書所付出的辛勞和不懈努力。更感恩讀者們多年來的厚愛。
李焯芬
二零一七年春
序
近來,每見到焯芬先生,我總向他道賀,道賀他這兩年出版的幾本書,都成了暢銷書,二○○八年出版的《活在當下》更成了年度香港最暢銷的中文書(文學類)。我的道賀不為寫了暢銷書,能為他的名和利增益多少;說不好,反有害他的令名。他是一個很有成就的工程師,幾十年來為中國水利做了很多工作,很有貢獻,他被選任為中國工程學院院士,是實至名歸的。他除了教學和學術研究之外,同時擔任繁重的教育行政工作,當然也擔任不少公益社團的工作。他費心力撰寫這些大眾讀物,或會惹來某些人說他「不務正業」之譏。
焯芬先生既是一個工程師,也是一個教育家。他文理兼修,同時鍾情於歷史文化的研究,對中國歷史文化有濃烈的興趣和深厚的感情;他又潛心於佛學,於佛理和佛教文化有相當的造詣。最重要的是,焯芬先生富於人文精神,對社會人心有終極的關懷。這個年代,在人文科學研究者之中,也罕見以人文精神相砥礪,以社會人心作承擔的了。於我而言,則更見焯芬先生難能可貴了。焯芬先生百忙之中,撰寫啟牖人向上,引領社會向前的大眾讀物,完全是出於對世道人心的關懷。他以佛家的方便說法去講解人生道理,分享他對社會價值的體悟,也是出於一種用世之心。我所以會祝賀他,一方面說明他對人心的關懷和用世之心並沒有浪費;另一方面,他這些著作能暢銷,正正說明社會人心向上的要求,這是焯芬先生和我們最喜見樂聞的。在香港,搞傳媒的,包括我們搞出版和寫作的,總看低看輕社會大眾,而追求以嬉戲、娛樂、功利為節目和編著等為能事。這原是香港社會文化低落的最大障礙,而非社會大眾本身,甚至說得過份,是他們追求向上的要求被剝奪。我在香港從事編輯出版三十年,對此有充分體驗,而焯芬先生面向大眾宣揚正面價值的圖書暢銷,也是最佳的說明。
焯芬先生較我年長數載,原屬兄長輩,我卻一直以先生稱之,是出於對他的尊敬,覺得在師友之間,他值得我學習的地方很多。我認識焯芬先生而與之論交,是十多年的事,但卻認定是我人生中一段很值得珍惜的情誼。焯芬先生不恥下請,突然在出版前,電話囑我這小弟為他的新書撰寫一篇序,我有點惶恐,但極願意撰寫,因為有點話要說;也不避嫌疑,因為在他的報紙專欄上,曾謬獎過我。但假寫序之名,而借人家之酒,澆自己塊壘,這要請焯芬先生和讀者諒囿的了。
陳萬雄
香港聯合出版集團總裁,香港出版總會會長
二○○九年二月二日
自序
自古以來,佛教就有個用講故事來進行弘法教化的傳統。早期的佛典包括了《佛本生經》、《百喻經》及《賢愚經》等以說故事為主的經典。其他的佛典,如大乘佛教般若期的《法華經》,也有著名的《法華七喻》。這些故事日後並且成了壁畫的題材。從印度的阿旃陀石窟,到新疆的克孜爾千佛洞,到甘肅敦煌的莫高窟,都不乏生動有趣的故事畫。
宗教哲理因故事而顯得更動聽,更易懂,更深入人心。用故事來弘法,也不獨是佛教才有。基督教的聖經裡有不少故事及寓言,包括「五餅二魚」和「浪子歸家」等。穆斯林也有許多以勸善詩形式寫成的故事及寓言,包括中古波斯的《果園》、《薔薇園》、《瑪斯納維啟示錄》等,廣受信眾歡迎。
這本集子收錄了我年來在香港《明報》(「明覺版」),「溫暖人間」雙週刊及其他專欄發表的生活小故事及心靈小品八十五則。茲因應當下現實世態,分為「智慧編」、「自在編」及「慈悲編」三輯;另每則篇末均加插「靜思細語」專欄點題呼應,藉以啟發大家轉換新角度和新意念去觀察事物,善於從生活中感悟大智慧,縱使身處逆境,亦能樂觀豁達。承蒙香港三聯書店眷顧,悉心整理出版,謹在此衷心感謝。
書中的小故事,並非源自佛經。佛家智慧既是放諸四海皆準的真理,那末古今中外都不乏能契入佛理的生活例子或小故事,從中能讓我們感悟一些生活的智慧,因而活得更輕安自在。集子因此取名「輕安自在」,當然是希望大家都活得輕鬆、安樂、自在。
集子裡最能讓人感到輕安自在的應是菩提道上的良師益友葉青霖先生的攝影佳作。能和他共同完成這本集子,是莫大的福報。
感恩學藝雙攜的漢學大師饒宗頤教授的教誨和賜題。感恩香港聯合出版集團總裁陳萬雄博士的賜序,實在令拙著生色不少。
感恩楊婉文小姐費了大量的心力和時間,極細心地打印及整理好書稿。
沒有了這眾緣的和合,就沒有這本集子了。
李焯芬
二○○九年早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