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話,在中國古典文學中是一種很古老的體裁,人們通過它評賞詞章,闡明詞章的作法、竅門,甚至倡導一個流派、建立一套創作主張等等。詞話也總是零零散散的一段長一段短的,從來不會作系統的、有層次的有嚴整架構的論述。不過它的好處似乎也正因如此,閒來隨意讀一兩段,既舒適也無壓力,偶爾會得到一些體悟,從而對讀詞寫詞有新的進境,便再愜意不過了。
這本《香港詞人詞話》正是仿詞話的形式寫成的。目的也是希望讀者可以隨意地東看一段,西看一段,當然,要是讀後有所體悟,從而對欣賞或創作粵語流行歌詞有新的進境,那就更好了。這也是筆者對此書的期許。
本詞話共分三篇,上篇為「以古為鑑及技與道」,中篇為「六名家話詞/詞話六名家」,下篇為「轉益多師」。比起古代的詞話,在沒有系統中卻又顯得有丁點兒梳理。特別想一談的是下篇中的最後一章「臥虎藏龍,詞成何用」,介紹了不少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中期的業餘填詞愛好者的事跡和作品,筆者的目的是想讓讀者知道一直都有人認真地創作粵語歌詞,雖然他們並非專業詞人,寫出來的作品也從沒有機會灌成唱片,可是依然認真從事,毫不苟且。總覺得,他們也該是在做著文學創作,大眾文學史中理應記上一筆。筆者這裡短短的一章,希望有拋磚引玉的作用,期盼日後能有有心人致力於此。
撰寫這詞話,已經盡量節制,可是材料實在太豐富,結果還是越寫越長,然而筆者還是擔心會掛一漏萬。比方說早前在一個座談會上與女詞人李敏同席,當大家談到為何香港的樂壇女詞人是這麼的稀少時,李敏的解釋,讓我明白一個我長年以來一直忽略的原因——負責幕後音樂製作的那一群人基本上是男性的天地,一個女詞人置身其間,很多時要把自己當成男人才能容易適應和融合。但能做到的女孩畢竟不會太多。這就像Milla Jovovich 和Demi Moore在電影《聖女貞德》(The Messenger——The story of Joan of Arc)和《伴我雄心》(G. I. Jane)中,最終都要剪掉秀髮,把自己當男人般,才能與其他的男性士兵融合一起,合作無間。要是早點聽到李敏這種說法,筆者肯定會把它放進這本詞話裡的。
這本詞話中引述了很多填詞名家過去在報刊上的言論,在此謹向他們一併致謝。不過,筆者畢竟不是專業的學術研究人員,對於記錄資料的出處和見刊日期往往有時嚴格有時隨便,所以到真正要引錄時,個別文章遂因沒法查考而未能注明出處,這一點謹請各填詞名家和讀者諒解!
要說明的是,這本書還有一部姊妹篇——《粵語歌詞創作談》。《粵語歌詞創作談》旨在闡述粵語歌詞創作的基本技巧,並嘗試探討該如何教學。讀者如有興趣,可將本書與《粵語歌詞創作談》一起閱讀,相信對粵語歌詞的創作和欣賞,會有更深的認識。
本書及其姊妹篇《粵語歌詞創作談》得以順利面世,除了要感謝香港藝術發展局和三聯書店的鼎力相助外,也要感謝 于粦先生、王光正先生、潘焯先生、潘源良先生、鍾志榮先生、香山亞黃先生、陸離小姐、潘少權先生、馮穎琪小姐、余少華先生、泰迪羅賓先生和蕭樹勝先生等諸位的協助幫忙。當然,我還要感激我的家人,太太向來都以精神力量支持我做這項曠日持久的「工程」,沒有她,這項「工程」根本不可能開始。還有剛在今年年初不幸去世的愛兒,雖然七歲多的他並不知道父親在做些甚麼,但總覺得冥冥之中是由他指引我、啟示我去承擔這項「工程」的。而今,他已不能在世上與父親分享這「工程」的小小成果,我只能遙寄禱告,願他能知道我把這成果獻給他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