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就「扶乩」這玄妙入神的信俗文化展開學術探討,是箇中課題屈指可數的專著。對扶乩信仰的歷史、扶鸞結社的粵港壇堂、具影響力的乩手等,有系統細緻的描述,由此可觀照百年來香港的歷史、文化及社會,尤其是20世紀上葉香港壇堂的道脈根源和流變。從學術角度研究外,更有兩位著者看鸞的經歷、各自與壇堂及乩手交往的情誼,以及對扶乩哲理的探索、對「道」的感悟等,從宗教與人生、學術與藝術等不同維度,建構起全面的討論視域。
作者簡介:
游子安,廣東新會人,生於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博士(中國歷史),現任珠海學院中國文學系副教授。研究領域為明清時代善書與慈善事業、從華南、香港到海外道教,以及民間信俗。
志賀市子,生於東京,筑波大學文學博士(文化人類學),現任茨城基督教大學文學部教授。研究領域為中國華南、香港與台灣的道教和民間信仰,以及東南亞華人宗教。
作者序
「道妙鸞通」此書名,2013年12月承蒙呂純陽祖師賜示並鸞題,由蔡崇勁道長侍乩。感念祖師恩德,對兩位著者合力完成是書,誠莫大的策勵。何聯道道長認為,扶乩是道心與天心的信息交感,藉天人感應而悟事窮理,「扶乩雖然不見得對具體問題有具體的明確解答,但它是從哲理的方面高度給人以啟發」。扶乩要旨是「代天宣化」,道由乩傳,乩手神職是修身立德以普救弘法。鸞是神人感應互通,端賴執鸞者性靈定靜,人必清空其靈,心定而不生雜念。因此,扶鸞之道,貴在人神相感,心中若能致「靜虛」,所出現的就是「道心」,而後與神契合,感而相應相通。如蔡崇勁道長所言,扶乩蘊含豐贍且玄妙的哲理,玄之又玄就是「道」。「道妙鸞通」書題,祖師賜示確有點睛之妙。
1990年代中,兩位著者游子安、志賀市子分別以「善書」、「道堂」研究取得博士學位,1999年同年在天津、東京兩地出版第一部專書——《勸化金箴——清代勸善書研究》及《近代中国のシャーマニズムと道教:香港の道壇と扶乩信仰》。《道妙鸞通》一書的撰寫,是我們二十多年來對香港、華南及南洋壇堂研究此階段的其中一個總結。著者研究的思路與方向,起點始於香港的宗教結社(本書概稱「壇堂」),繼而廣東,再而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等東南亞地區;不僅是道教團體,還擴展到德教、佛堂、潮籍人士善社、三教以至五教並尊的壇堂,近年還開展對海外華人宗教慈善結社的探討。本書寫作旨趣,是呈現香港壇堂多姿采的實態和面貌,以扶乩書寫香港宗教和社會文化,及香港壇堂在華南、東南亞宗教結社傳揚所具之樞紐作用。
章節結構編排方面,全書分上編綜向論述及下編分論凡九章。分工如下:
引言,由游子安撰寫;
序章、第一、二、三章,由志賀市子撰寫;
第四、五章,由游子安撰寫;
第六章,兩人合寫;
第七、八章及第九章結語,由游子安撰寫。
上編第一至四章,論述扶乩信仰的歷史、「扶鸞結社」的粵港壇堂,指出廣東的呂祖扶乩信仰以及先天道在嶺南地區的發展,是對香港壇堂的道脈流風影響最大的兩項因素。早期香港的壇堂,大多由來自廣東各地的民系遷入創辦。因此,香港壇堂史與清末廣東地區的宗教史不可分割。第三章從志賀市子第一次接觸扶鸞的印象講起,以個人經歷敘述扶乩在香港道堂的定位,還探討神靈乩示給信眾的人生帶來什麼影響。第四章言「飛鸞通四海」,分析香港壇堂道侶薪火傳承,承祖師鸞文廣開道脈並弘教海外,強調香港在當代道教傳播史,有關鍵的樞紐地位。
下編第五至八章,第五章談扶乩人物、時代與香港文化氛圍。談扶乩人物不可不提及乩手,乩者機也,以往乩手多處事低調而不健談,採訪也非易事。1890-1970年代,是粵港鸞風較盛的年代,以創於1896 年的從善堂為嚆矢,香港具名的第一代乩手則是何廷璋(卒年在1936 年之後)。繼而是廣州普濟壇弟子梁仁菴與馮萼聯兩位乩手,辛酉年(1921)四月,奉黃大仙師乩示聯袂往九龍城相地建殿,「嗇色園」三字即由馮萼聯乩出,竹園立壇至今剛滿百年。值得注意的是,乩手不僅侍鸞壇內,亦為壇堂創建者,以何啟忠、謝顯通建立的多個壇堂最為人熟知。1950年前後因內地政局丕變,道脈南移,鄭衡真、何啟忠、謝顯通、吳慕瑜來港,分別侍乩於道院、呂祖壇、德教會等壇堂,可稱「乩手輩出」的年代,其開展奠基之貢獻值得譜書篇章。上述「一代乩手」,代天傳語,各有鸞筆而成神諭經書,鸞音著述廣化十方。包括創辦至寶台、青松觀、雲鶴山房之何啟忠(1916-1968),有《至寶真經》、《松風》、《寶松抱鶴記》等書傳世;創辦宏道精社、圓玄學院、玉清別舘之謝顯通(1911-1989),有《玄門內外雙修篇》、《玄音》、圓玄壇訓傳世;侍鸞紫靖閣之吳慕瑜(1933-2015),有《紫靖詩鈔》、《紫靖詞鈔》等書傳世;衛仲虞則有《三教明宗》傳世。因其道功殊深,個別乩手生前更獲封真人。香港歷來是移民社會,匯聚各方各業人才,堪稱福地。何廷璋,東莞人;何啟忠,順德人;謝顯通,梅縣人;衛仲虞,番禺人;而鄭衡真與吳慕瑜,則分別來自山東和汕頭。扶乩對壇堂的重要性以至對香港社會民生的影響(諸如問乩治病、壇堂選址和指引建設、印送善書、海外闡道等),以1910-1960年代此五十年為最。著者認為,乩文不僅是仙聖垂訓,可編成善書;宗教文本蘊涵義理之外,匾聯、聖訓還有辭藻書法之美,鳳彩鸞章,直可視作文學藝術欣賞。
第六章述香港潮州社群之扶乩活動,與第七章分別以民系與扶乩團體的角度論述香港社會的構成和地區歷史,包括大埔、西環、黃大仙及荃灣等區,壇堂與廟宇立足一地,成了滄海桑田的地標。然而,前輩乩手羽化後,扶乩傳承出現困難,早在1967年呂祖降筆已斷言「今日之世,能執傳道之功者,實不多見」。自1970年代以來,因鸞生仙逝及「鸞生難求」,多所壇堂已停止開乩。第八章言「內乩外慈」,綜論扶乩在醫療賑濟、勸善教化事業上的功能。香港壇堂基本上沿着建設殿宇及開辦善舉兩大方向而行,與本地社會發展同步成長。壇堂與香港社會並肩走過許多風風雨雨及物力維艱的歲月:1894年鼠疫、淪陷賑饑、藥簽贈醫、收骷撿骨、旱災求雨、興辦義學、安老扶幼、2003年SARS驅瘟……,各壇堂都實實在在普救,力行教化。因此,壇堂長期興辦濟世利人之公益事業,蔚成優良傳統,廣受社會認同及贊許。第九章結語,指出扶乩信仰是香港壇堂地道的「非遺」,如何保育、怎樣立項則是另一問題。總之,從1890-1970年代扶乩文獻和信俗活動去觀照百年來香港的歷史、文化及社會,是很有意思的切入點。不了解扶乩信仰文化,難以分析20世紀上葉香港壇堂的道脈根源及演變。乩文鸞訓編成的善書,是香港道侶先賢留下的宗教經典文本,此文化瑰寶,值得我們去重視、珍惜和探研。而編後語,兩位著者分別各抒心思和感受。本書付梓前,收到范純武教授寄贈《扶鸞文化與民眾宗教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一書。筆者十分同意純武兄書中所言:「扶鸞是理解近代中國宗教運動和社會文化,最為重要的關鍵」,同樣地,理解扶鸞文化,實是掌握近現代香港宗教和社會文化的要匙。
《道妙鸞通:扶乩與香港社會》是「細味香江系列」第十六部壓卷之作。系列第一部書於2013 年出版,旨在學術性與生活化並兼,着重帶出本地史之趣味,故名「細味香江」。是書凝聚了著者的心思和功力,其中有兩人一起看鸞的經歷;有各自與壇堂、乩手交往的情誼;有對扶乩哲理的探索,也有對「道」的感悟。期望本書與這套系列,可以使本地史、「香港學」能夠蔚然成風。讀者諸君,得以細味領略,進而雅俗共賞。
游子安香港
志賀市子茨城
識於2021年5月21日
「道妙鸞通」此書名,2013年12月承蒙呂純陽祖師賜示並鸞題,由蔡崇勁道長侍乩。感念祖師恩德,對兩位著者合力完成是書,誠莫大的策勵。何聯道道長認為,扶乩是道心與天心的信息交感,藉天人感應而悟事窮理,「扶乩雖然不見得對具體問題有具體的明確解答,但它是從哲理的方面高度給人以啟發」。扶乩要旨是「代天宣化」,道由乩傳,乩手神職是修身立德以普救弘法。鸞是神人感應互通,端賴執鸞者性靈定靜,人必清空其靈,心定而不生雜念。因此,扶鸞之道,貴在人神相感,心中若能致「靜虛」,所出現的就是「道心」,而後與神契合,感而相應相...
目錄
引言
上編扶乩在近代以來粵港壇堂史
序章 扶乩的歷史與扶乩研究的現況
第一節何謂扶乩010
第二節扶乩信仰的源流011
第三節宋代到明清時代014
第四節扶乩與神道設教016
第五節現代的扶乩研究019
第一章扶乩與近代粵港壇堂
第一節香港壇堂的源流024
1.1廣東的呂祖扶乩信仰024
1.2晚清士紳文人的呂祖扶乩信仰032
1.3醫藥行業與呂祖扶乩信仰036
1.4宣教師目睹的清末廣州的扶乩041
1.5《呂祖真經》與「九美」的由來042
第二節先天道在嶺南地區的發展051
2.1從廣東傳入香港051
2.2從粵東至泰國055
2.3承金祖命的東初派056
2.4嶺南先天道與扶乩061
2.5先天道與呂祖道堂的聯繫062
第三節香港道教聯合會的成立065
第二章19世紀末扶鸞救劫運動
第一節19世紀末扶鸞救劫運動072
1.1扶鸞救劫運動的起源與傳播072
1.2清末粵西吳川的善書局075
1.3高州的經堂081
1.4鼠疫爆發與新撰寫成的救劫經086
第二節1894年穗港鼠疫爆發與神仙的藥方091
1.1關帝降示的乩文091
1.2廣州的省躬草堂095
第三章通過扶鸞的神人交流
第一節來自日本的研究生第一次見識扶乩106
1.1前往深水埗109
1.2位於唐樓頂層的道堂110
1.3紫闕玄觀的扶鸞儀式112
1.4呂祖給我的第一篇乩文116
1.5對扶鸞儀式的印象117
1.6再次前往香港118
1.7圍繞呂祖乩詩的個人故事120
第二節扶乩在香港道堂的定位123
2.1作為「扶鸞結社」的香港道堂123
2.2扶乩介於神與人之間的溝通126
2.3入道儀式127
2.4乩手是如何育成的?129
2.5乩手的意識狀態130
2.6扶鸞與道堂的決策134
第三節作為「道教修煉」的扶鸞136
3.1成乩過程與修煉136
3.2上海靈學會的扶乩論138
第四章海洋引領:從玉清道統四善壇四玄壇之建立看扶乩與宗教傳播
第一節「海洋引領」:闡揚道脈於海外144
第二節從「靈都子」謝顯通說起149
2.1謝英伯:茂峰法師在廣州弘法的得力弟子151
2.2謝顯通:覺善壇皈依呂祖道及覺、宏、圓、玉四門的樞紐人物152
2.3 呂祖降示、謝顯通侍鸞的〈扶鸞之義〉153
第三節「四善壇收,乃有四玄壇興」156
第四節第四玄壇「世玄精舍」於台灣開創164
下編扶乩與時、地、神、人(團體)
第五章扶乩人物、時代與香港文化氛圍(1920-1930年代)
第一節扶乩活動崇道亦尊孔183
1.1 1920-1930年代乩壇提倡之宗教大同183
1.2 20世紀扶乩團體之尊孔思潮186
1.3嗇色園內建麟閣190
1.4崇道奉乩亦尊孔的先天道193
第二節主張五教合一之隱廬 202
2.1信奉「五教同源」202
2.2以乩治壇之隱廬:醫藥濟世諸善業205
2.3勸善與潛修:隱廬印送經書與規戒215
2.4小結219
第三節香港具名的第一代乩手:何廷璋220
3.1夫子任乩手:從衛仲虞談到何廷璋221
3.2何廷璋服膺先天道之因緣227
3.3何廷璋之著述228
3.4何廷璋侍鸞的《鍾離仙師寶筏尋源》231
第四節乩文所見1930年代前後之時局:三教總學會與香港道德會之鸞文235
4.1尊崇黃帝的鄉賢:馮其焯235
4.2降於安樂村並由三教總學會成員侍鸞的〈諸葛武侯乩文〉240
4.3福慶堂乩訓集《道德真言》之時代:戰亂與時疫244
4.4小結247
第五節鸞音育才:從壇堂義學談到篤信扶乩的教育家黃子律247
5.1壇堂廟宇興辦義學249
5.2扶乩信仰與興辦教育:可立中學命名與德教會學校251
5.3黃子律及其創辦之鐘聲學校256
5.4黃子律敬信關帝之著述〈感恩記〉及黃氏家族乩壇259
5.5小結267
第六節道堂匾聯:鳳彩鸞章及文化瑰寶269
6.1軒轅祖祠之匾聯271
6.2嗇色園內匾聯與扶乩273
6.3仙佛鸞書與士紳題書之壇堂匾額280
第六章扶乩與香港潮州社群
第一節香港的潮人善堂302
1.1普慶念佛社306
1.2港九善社慈善閣308
1.3念敬佛社308
第二節潮汕傳統文化中的扶乩309
2.1民間巫術中的扶乩309
2.2文人鸞壇的傳統314
第三節初創為「潮洲人宗教」的德教團體317
第四節鸞音續傳之黃大仙元清閣326
第七章扶乩壇堂與香港地區歷史
第一節滄海桑田成地標:以大埔省躬草堂為例342
1.1大埔:桃源之地342
1.2曾為大埔全區最雄偉建築物之省躬草堂346
第二節太白台上的乩壇與賢士:抱道堂黃梓林和雲鶴山房何啟忠 351
2.1奉祀李青蓮的抱道堂352
2.2降乩酬唱太白台359
2.3護持三教並恭侍乩壇多年的黃梓林363
2.4乩筆卓著:「醉道人」何啟忠370
2.5鸞音廣化:何、謝兩位「謫仙」人378
第三節獅子山下譜傳奇:從黃仙祠肇建到黃大仙區之定名381
3.1從1923年老照片說起381
3.2 1921年乩示選址竹園383
3.3扶乩與嗇色園早年發展395
3.4仙師乩示醫療教育及以「可」字命名的各項社會服務402
3.5天助自助:黃大仙區之定名403
3.6小結404
第四節扶乩選址:聚氣藏龍背枕大帽之圓玄學院405
4.1選址:蓮花洞之三叠潭406
4.2茂峰法師指引410
4.3圓玄學院源自尊奉呂祖之宏道精社412
4.4扶乩對圓玄學院創建的關鍵作用416
4.5圓玄學院創院先賢對地區的貢獻424
4.6小結428
第八章道不離慈:扶乩與行善救濟
第一節內乩外慈442
第二節以醫病賜方為善業的天清草堂444
第三節戰時安頓難民的香港紅卍字會455
第四節戰時施粥賑饑的雲泉仙舘464
第五節勸善教化的芝蘭堂、從善堂471
5.1香港道堂慈善思想和事業的基石:善書471
5.2最早有明確年份降筆於香港的鸞書:《功果新編》(1913)473
5.3廣印善書的從善堂478
第六節壇堂求雨:從《玉皇賜雨真經》談到大旱背景成立的六合聖室482
第七節一些思考489
第九章結語
編後語
延伸閱讀
引言
上編扶乩在近代以來粵港壇堂史
序章 扶乩的歷史與扶乩研究的現況
第一節何謂扶乩010
第二節扶乩信仰的源流011
第三節宋代到明清時代014
第四節扶乩與神道設教016
第五節現代的扶乩研究019
第一章扶乩與近代粵港壇堂
第一節香港壇堂的源流024
1.1廣東的呂祖扶乩信仰024
1.2晚清士紳文人的呂祖扶乩信仰032
1.3醫藥行業與呂祖扶乩信仰036
1.4宣教師目睹的清末廣州的扶乩041
1.5《呂祖真經》與「九美」的由來042
第二節先天道在嶺南地區的發展051
2.1從廣東傳入香港051
2.2從粵東至泰國055
2.3承金祖命的東初派056
2.4嶺南先天道與扶乩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