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關於棒球人的書。這是一本屬於香港人的書。
書中十個棒球人物,十段起承轉合的故事,當中看得見熱血,看得見窮一輩子織夢和捕夢的堅執。細味他們的進化史,不難發現那正正是香港人的專屬特質——勤奮不放棄、堅毅敢承擔,還有勇於面對挑戰、拚起勁向前衝……
怎麼樣的特質,育養出怎麼樣的人。「全港第一人」、「超級義工」、「沒計較回報的傻人」、「沒有他就沒有今天的棒球運動」等等,統統也跟十位棒球人牢牢扣連一起。透過文字整合併湊出來的,段段發人深省的傳承故事,等着任何人幫忙發揚光大。
或許有人問,棒球,與筆者何干?
首次接觸棒球,在中學某節體育課。也忘了上了多少節,反正就是有玩得開心的回憶。
多年後,我把兒子帶到香港棒球總會舉辦的地區推廣班,這跟我的中學回憶是否存在什麼因果關係?不好說。但見兒子最初感覺棒球不怎麼刺激,到後來成了棒球小專家,不時在賽事現場向看得莫名奇妙的家長(如我)解釋球例,每天在網絡之海的收看清單中,必有棒球的份兒,再到近年加入地區球會,參加本地少棒聯賽……
小兒跟棒球結緣的歷程,與許多棒球人一樣,也如書中幾位人物類同——家長帶孩子到球場,孩子愛,通常爸媽也愛。
棒球場上,實實在在有許多關於家庭故事的「通常」。
通常孩子打棒球,爸媽也學着玩,玩起來甚至比孩子更熱血;通常小朋友選擇繼續留在球場時,爸爸最有機會當隊經理,媽媽就當隊媽;通常爸媽延續棒球興趣時的常見角色,除了球員,就是助教、記錄員、裁判等;通常爸媽帶兩姊弟或兩姊妹到棒球場,誰個是姊姊,誰個就會被球場上下呼喊「家姐」;通常仔女離場,爸媽也跟着離場……
家庭運動的本質,就是當棒球跟「家庭」連上,除整個家庭上下參與之餘,那些長幼有序、尊師重道等規範,局中人定必默默堅守。與其說大家是墨守成規,不如說這早已成了該項運動的文化資產。
猶記得一次跟兩代棒球運動員飯聚,飯後各自在停車場準備駕車離去,卻見三人之中的後輩趙嗣淦,畢恭畢敬地站在一角,待前輩李一強的座駕經過時,點頭示意再見後,才緩緩返回車廂。
在學習棒球技術和知識前,得先學懂尊重。棒球前輩們不時在訪談期間溫提。例如進出球場要脫帽行鞠躬禮,遇見教練、學長等前輩要脫帽問好等。球場上兼收並蓄的品德,也就成了大家的生活態度與規範。
尊重以外,還得合作無間,那是棒球作為團體運動的體現。本書得以趕及書展前付印,除要感謝出版社編輯的包容、攝影師們的仗義幫忙外,沒有書中人物的通力協作,也勢難成事。
從敲定人物、聯絡約訪、找尋舊照等事宜,總是一呼百應、義不容辭伸出援手。彼此的合作無間,猶如把鏡頭移往棒球賽事現場,場內隊友們的共同目標,就是要打一場精彩賽事,讓普羅大眾好好記住這個歷史時刻。於是盡把棒球人慣性的團隊合作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因為,棒球事,就是他們的事。
香港棒球人的同質性尤其高。每一代人、每到一個發展里程,總有他們口中的「傻人」,在堅守、在奮進、在傳承……默默地進行中,就算從不起眼。他們的過去,就是我們的當下。
從全港第一隊華人少棒隊,到棒球運動的專屬總會,歷時幾近廿個寒暑;從沙燕隊到地區球會遍地開花;從沙泥球場到港隊固定訓練場地;從港隊第一代到Z世代;從鮮有牛頭角張三李四參與到來者不拒;從國際賽事零經驗到男子隊世界排名30……全都是從零起始。
「至少現在有人知曉棒球和壘球是兩回事」、「至少有個港隊固定訓練場地」、「至少穿起棒球服也不會被路人甲誤認是在學劍擊」……棒球人在訪談時的綜合註腳。
種子要繼續撒出去。傻人一號、傻人二號、傻人三號……傻人十號之外,其實尚有很多,而且會有更多更多。致所有過去、現在與未來的熱血香港棒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