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從未想過本書有再版的機會。
歷史充滿偶然。2003年沙士期間健身室關閉,從此愛上爆汗的高帶氧運動,進出極為不便,放棄了幾十年來的堅持,考了車牌。疫情過後,萌生學習新玩藝的念頭,在當時還有分類廣告的報紙上偶爾看到洪拳師父麥志剛的招生宣傳,七十年代武打片剪影和自己三腳貓功夫的片段湧入腦海。錯失和魯莽,幾次撲空之後,終有機會拜入麥志剛師門下。武術之火點起,一發不可收拾,每週驅車到沙田隨師學藝,私下每晚鍛煉,節日、風雨不改,之後胡亂再學過不同中外武術。限於資質,柔道還只是「牛道」,詠春拳學得粗中欠細,更多的不堪回首,但身體的鍛煉、文化的感受帶來無限滿足。因為喜歡學習、喜歡閱讀、喜歡講課,弄來一個虛名,所以有緣在2014年接下《止戈為武:中華武術在香江》的稿約,幾經拖延後在2016年成書出版。
寫作《止戈為武》的一大得著是在學術方面的,對近百年香港武術有了一個概括的認識,之後再閱讀相關資料,稍為懂得分辨、判斷和取捨,後來寫過的一些文章和快要出版的另一專著,都建立在這基礎上。另一得著是個人的,前前後後認識了太多的好友和名師,不少的名字都如雷貫耳。難得他們不嫌棄我這年長後輩,我想追查的資料,他們全力提供,我希望認識的人物,他們盡量介紹。反過來,他們對我的寫作也有興趣,講座茶聚之間,互通有無,不亦樂乎。
人文學科真的不同於自然科學,一個人文學科的研究從孕育想法、尋找資料、閱讀、建立起研究框架、再閱讀、修正最終寫出一個完整論述,兩三年是最基本的,所以專著是最適合的出版方法。想起當日從構思到完成,整個想法和論述,不知經歷多少變化。拿着成品回望起點,慶幸之前無須將章節分階段投稿期刊,否則個人履歷上只會多了幾篇我不再同意、也不忍卒睹的文章。大半年前開始修訂本書,同樣發覺看法有了極大改變。改變和個人經歷有關,離開了服務四分一世紀的機構,新的工作讓我能以新的眼光看事情。改變也因為閱讀、和不同界別人士的交流、前輩的啟導、自己的反思。本書的前六章主要是資料的增補修正,第七章卻大幅擴充,調子完全不同。從新生代的努力、前輩的自強,我深信在香港的中國傳統武術還有更長、更健康的路可走。
之前為朋友的武術論著寫書介,借用德國哲學家嚴德(Immanuel Kant)的幾個問題,去思索武者的關懷。我想假如承傳武術者,持之以恆之中,仍能對以下問題有真切和堅定的答案:
學武,「我能知道什麼?」
學懂武,「我該做什麼?」
反覆苦練「我能希冀什麼?」
「武是什麼?」
武術之路還是不枉走。
麥勁生
2022年2月12日
灣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