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社會的一個奇特現象是,權力繼承制度好似過山車一般在流轉。人類學家們發現,早期人類在群體生活中幾乎全都採用選舉的方式產生他們的領袖,但是在由部落而進入酋邦及後來的國家狀態後,則大多採取世襲方式產生領袖;在18世紀以來,選舉又從一個角落開始向全球蔓延。即使在選舉的弊端已經充分暴露的今天,仍然很少有國家和地區不以選舉的方式產生他們的領袖。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各國首腦在總結全球選舉歷史經驗的基礎上,將普遍、平等、直接、自由和定期選舉的原則作為公認為標準廣泛推行。在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實踐之後,新一波質疑選舉的正當性的衝動已經出現,試圖以抽籤、公決和協商等方式替代選舉的論調也開始悄然興起。
由此就給當代的學者們提出了一個嚴肅而重要的問題:我們到底應該如何看待選舉在人類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功能?在短時間內還難以拿出公認方案的背景下,我們可能首先需要回頭去梳理選舉變遷的歷史脈絡,從選舉制度在全球歷史變遷的過程中去尋找選舉制度的變遷規律,並通過對選舉制度與其他制度的互動模式去提煉現代政治變遷的基本圖景與趨勢。
實際上,早在現代世界開啟之初,一些偉大的思想家就已經開始在關注和思考這一問題。孟德斯鳩和盧梭就已經在從哲學層面上總結選舉規律並警示未來後果。這一努力的頂點,就是馬克思和密爾都將選舉權的實現視為人類自由本質的展開方式。進入20世紀之後,現代社會科學家們則更多地將選舉制度作為一項因變數來考察其變化趨勢及決定因素。
在前期研究的基礎上,本書試圖向讀者展示這樣一幅圖景:在進入國家狀態之後,只是在那些強大的國家權力難以進入或者尚未逐及的某些有限地域之內,才殘留和延續了部落社會的選舉傳統。而現代選舉之所以只在西歐一隅得以生發,其直接的原因就是只有在這一區域才延續了原始集會傳統並固化為等級議會。只有那些存在等級議會的地方,才有可能出現傳統社會的選舉。而隨著人民主權觀念的興起和原子化個體的出現,選舉制度才逐步從等級會議的底層開始替代議會的其他席位。除此之外,其他地方的現代選舉制度,要麼是歐洲移民將這種制度帶到全球各地,要麼則是其他國家主動學習或被強行施加的結果。
無論是現代選舉原生模式還是次生模式,在選舉制度逐步展開的過程中,都需要處理現代選舉內在要求的普遍、平等、直接、自由、定期選舉的原則,並設立以理性和效率為原則的選舉管理機構。在上述原則中,除定期選舉原則外,由於各個國家啟動選舉的前提不同,處理上述問題的先後順序就不同。不同的先後順序就導致選舉制度自身構成要素之間的關係和組合模式不同,從而也就出現了通向現代選舉的不同道路。因此,本書的理論基礎實際上就是政治發展中的發展順序理論。當然,歷史制度主義所內含的要素出現順序的重要也就是必然之理。
作為一項集體創作的結果,本書的具體分工如下:何俊志負責總體框架設計並撰寫導論、第六章、第七章、第十章和結論;陳家剛(廣東省行政職業技術學院校長)負責撰寫第一章和第二章;鍾本章(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助理研究員)負責撰寫第三章;梁鳳波(華中師範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講師)負責撰寫第四章;羅彬(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博士後)負責撰寫第五章;陳川慜(華東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負責撰寫第八章;霍偉東(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博士後)負責撰寫第九章。初稿完成後,由何俊志提出修改意見後再由各位作者修改補充;最後由何俊志補充相關資料並校對後定稿。
在研究項目初始階段,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的肖濱教授曾經從理論上提出不少建議;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袁旭陽副院長在聯繫出版及後期組織過程中都助益良多。香港三聯書店周建華先生、李斌先生和劉韻揚女士,都先後在編輯和排版工作上精心操持,其細緻和專業精神都讓人感動。在此一併對上述人士致以敬意。
由於作者本身的水準有限,本書當然存在著相當的不足之處。在後期閱讀和寫作過程中,作者尤其感受到本書還需要完善的地方太多。在我們戰戰兢兢地推出這部習作之際,也非常希望讀者、同行們能夠提出寶貴意見,以鞭策我們去將這項研究工作繼續深入下去。
何俊志
二○二二年八月二十八日於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