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國是一個幅員遼闊、地形與氣候相當複雜的國家。從很早的時候起,某些原始人群在這國土內定居下來,慢慢發展為若干氏族組織。為了適應各地區不同的自然條件和生活需要,他們曾創造過各種不同形式的居住建築。不過在長久的歷史過程中,原來的氏族逐漸進化為部落,再進而為國家形態,其間密切的政治關係、經濟聯繫與文化交流等引起不斷的融合,在建築方面,現在只有漢、蒙、回、藏四個民族之建築呈現比較顯著的差別,其餘如東北地區曾經使用直下的豎穴,西南一帶盛行干闌式建築,但現已大部分採用漢族的木構架建築了。當然漢族建築一方面為過去封建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所局限,長時間滯留於木構架的範疇內,以至它的平面、結構和外觀不像歐洲建築曾發生過多次巨大改變。可是在另一方面,它分佈範圍比較廣泛,為了適應各地區的氣候、材料與複雜的生活要求,曾有過多方面和多樣性的發展,尤以居住建築比較富於變化是盡人皆知的事情。在這點上,漢族與其他兄弟民族之間存在着相當大的差別。因此,本書暫以漢族住宅為主體說明中國住宅的概況。
漢族住宅從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各種穴居開始,約有四千多年乃至更長的悠久歷史,但可惜實物方面,最近三四十年內發現的新石器時代的居住遺址和商、周二代的官室房屋故基只是原物的部分殘餘,而戰國以來由許多銅器、陶器、雕刻、繪畫等所表示的建築式樣以及無數文獻記載又都是間接資料。直到最近幾年,我們找出若干較完整的明代住宅,才了解它的整個面貌與各部分的相互關係。因此,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從發展方面介紹新石器時代以來漢族住宅的大體情況;第二部分就現有資料中選擇若干例子,說明明中葉至清末,就是15世紀末期到20世紀初期的住宅類型及其各種特徵,至於鴉片戰爭後,由歐、美諸國輸入的住宅建築,因非中國傳統形制,自然不在本書範圍以內。
大約從對日抗戰起,在西南諸省看見許多住宅的平面佈置很靈活自由,外觀和內部裝修也沒有固定格局,便感覺以往只注意宮殿、陵寢、廟宇而忘卻廣大人民的住宅建築是一件錯誤事情。不過從那時起,雖然開始收集住宅資料,但是限於人力物力,沒有多大收穫。直到1953年春天,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和前華東建築設計公司合辦中國建築研究室以後,為了培養研究幹部,測繪了若干住宅、園林,才獲得一些從前不知道的資料,隨着資料的累積,今年夏天寫了一篇〈中國住宅概說〉,並在《建築學報》上發表。
本書是以該篇文章為藍本補充修正而成的。嚴格地說,在全國住宅尚未普查以前,不可能寫概說一類的書。可是現實的需求不允許如此謹慎,只得姑用此名,將來再陸續使其充實。此外,由於時間倉促,本書不但內容簡陋,而且相當蕪雜,可能還有不少錯誤,希望讀者予以嚴格的批評和指正。
劉敦楨
1956 年 9 月於中國建築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