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金庸武俠小說既非以宗教為題材,講述主角如何行俠仗義得以成仙證佛,也非以宗教為主題,藉由情節來表達人生和信仰的真諦,但故事中方方面面都有大量宗教元素。在金庸筆下天下名山的佛寺和道觀成為了武林門派,僧尼道士日常除了會敲魚念經,還會練拳舞劍,大抵出家人比俗人做事更專心一致,當中不少人的武功登峰造極,是當世絕頂高手。而一眾主角修練的《九陰真經》、空明拳、《九陽真經》、《易筋經》、太極拳、太極劍、北冥神功等等神功,在故事設定中都是源出於佛道。金庸博學多聞,他創作時不但廣泛取材自漢人信仰的佛教和道教,就連佛教藏傳密教,以及鮮為人知摩尼教在中國的孑遺明教,也成為了他的寫作素材。
金庸並非單純挪用宗教的名目,而是根據宗教真實的歷史和人物大膽創作。河南嵩山少林寺自古以尚武聞名,是金庸作品的「常客」,他幾乎為它寫了一段完整的虛構歷史,且仔細創作了般若掌、摩訶指、大金剛拳等等「七十二絕技」。位處今日雲南的大理國尊崇佛教,不少皇帝退位為僧,金庸以這背景創作了「南僧」的角色。金元之際道教在北方興起名為全真的新宗派,在金庸筆下教祖王重陽和他七名弟子搖身一變成為了武林高手。元末明初湖北武當山傳奇道士張三丰,生平全是謎團,金庸寫他如何從少林寺僮僕張君寶成為了武當派祖師張真人。更巧妙的是,金庸是把宗教修行的方法等同於武功修行,僧尼道士靜坐修心稱為打坐,在他的武俠世界中可以用來修練內功,而內功追求打通「任督二脈」,顯然是改編自道教內丹修行理論。於是乎歷史上以內丹修行為本的全真派,在小說中成為了「天下內功正宗」。
金庸後期作品帶有一些宗教哲思。金庸說過《天龍八部》最初的構思是借用佛教天、龍、阿修羅、夜叉等等八種精怪來創作八個命運交纏的角色,雖然這個想法最終沒有實現,但書中人物的遭遇展示了佛家所說的「業」和「苦」,其中三名主角喬峰當不成英雄、段譽並非真正的王子、虛竹做不了和尚。文學評論家陳世驤就稱這書「無人不冤」、「有情皆孽」。在金庸最後兩部作品中,主角令狐沖和韋小寶都不是典型的英雄,他們更嚮往的是道家所講無拘無束、逍遙自在的生活。
金庸武俠小說家喻戶曉,當大眾一聽到少林寺、武當山、王重陽、張三丰、明教時,難免首先聯想起他故事中的設定,因而在認知上引起真實和小說混淆,難以分辨。這本小書希望通過簡述佛教、道教和明教的歷史和教義,說明小說情節中提及的一些宗教元素,藉此使讀者增進中國宗教方面的知識,並於日後重溫金庸作品時增添另一番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