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見證文壇萬里行
──曹聚仁作品集導讀
曾卓然
曹聚仁是被遺忘的寶庫
對我來說,曹聚仁是被互聯網一代遺忘的寶庫,在二○二三年的網上世界,我驚訝於在「維基百科」竟沒有他基本的傳記描述。如果你嘗試了解曹聚仁,便會發現他創造了一個廣博的知識世界。他的一生可以用勤奮兩字來形容,著作種類繁多,有文學史、學術思想史、人物傳記、年譜、歷史著作、採訪報導、政論、雜論、遊記、小說、散文、回憶錄等。綜觀其一生,更會發現其閱歷之豐富。這位活躍於五六十年代的文化人,在不同報刊上發表文章,結集出版著作,直到一九七二年去世為止,總共出版超過五十本作品,一生寫作超過四千萬字。
閱讀曹聚仁的作品,可說是體驗了他在五十年代香港不斷寫作,波瀾壯闊的著述旅程。若聚焦於香港文學與文化,必能發現曹聚仁其實是一位「文化多面手」,種類計有文學史、學術思想史、人物傳記、年譜、歷史著作、採訪報導、政論、雜論、遊記、小說、散文和回憶錄等等。在五十年代以前,曹聚仁擔任學者、大學教授,研究文學史、學術思想,整理人物傳記及年譜。
曹聚仁的散文特色
曹聚仁總能在不同類型著述上保持閒談式隨筆風格,就算是討論國學或其他深刻內容的書,亦會向讀者訴說個人經驗。顯然他有意避開一種高蹈的論調,而用和讀者「談談」的方法,站在與讀者同樣的高度,以免沉悶呆滯之感。在行文方面,曹聚仁自言行文受桐城派古文所影響,自言別人「洋洋灑灑,下筆萬言,我們則短短六七百字,所謂『以少許勝人多許』也」。可見他自覺習得桐城派散文的簡約;這也是曹聚仁在報刊專欄寫作如魚得水的原因,既能配合各種文藝園地,又不為其所限。
曹聚仁又擅於反映各地人文特色,遊遍大江南北的他,寫下了不少地方書寫,別具理趣。他也精於月旦人物,寫作很多評人論物的文章,也寫下了如《魯迅評傳》這種反映個人見解的人物傳記,不單有史學及文學研究方面的價值,在寫人敘事的方法上也值得關注。陳平原亦曾稱許曹的自傳《我與我的世界》:「將《朝花夕拾》與《師友雜憶》合而為一,兼具史學價值與文章趣味,最值得稱道。」也許可作為對曹聚仁記傳文字的一個中肯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