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繁體版序
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簽署後,中國政府開展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的起草工作,基本法終於在1990年由全國人大通過,並在1997年正式實施。在基本法起草時,一些港人把它形容為一部“小憲法”,因為它的內容涉及憲制的設計和運作,包括立法、行政和司法機關的組織和運作,以及政府與人民的關係和人民的基本權利、人權和自由的保障。
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後,特區政府不斷印刷和發行載有基本法和相關人大決定的小冊子,用於推廣基本法的公民教育工作。近年來,這類小冊子的內容有較大修改,就是不單包含基本法和相關人大決定和解釋,也包括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全文。
近年來,中央和特區政府一再強調,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憲制基礎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共同構成的,這個觀點在法理上是完全正確的,因為基本法不是一份自足的文件,它是中國憲法授權全國人大制定的關於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憲制性文件,基本法的法律效力源自中國憲法,“一國兩制”的制度設計本身也源自憲法第31條。基本法裏不少條文涉及中央和特別行政區的關係,如果不認識中國憲法,便難以理解這些條文。
因此,學習和研究香港法律制度的學生、學者,以致所有關心或參與香港的公民教育事業的市民,都有需要學習和研讀中國憲法。那麽,在這方面應如何入手呢?我們需要優質的關於中國憲法的入門書,而林來梵教授這部著作正完全符合我們在這方面的需要。
林教授是我非常敬重的一位憲法學學者。他在香港城市大學任教時,我已有緣與他認識,後來他回到中國內地,先後任教於浙江大學和清華大學。林教授是我國最知名的憲法學學者之一,他的這部《憲法學講義》是在內地憲法學界最受歡迎和最暢銷的一部教材。這本書源於林教授講課的錄音的整理,雖然經過仔細和全面的修補、重寫和更新,但仍保留他講課時的口語化表述,生動活潑,有幽默感,內容包括不少古今中外的有趣的故事和事例,對憲法學的介紹由淺入深,可讀性高於一般教科書或讀本。我認為這實在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非常值得向香港讀者大力推薦。
我尤其欽佩林教授廣博的知識、精妙的分析、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對於真理和正義的追求、堅持和擔當。美國最有名的法學家之一德沃金(RonaldDworkin)曾有一本名著,書名是《認真地對待權利》(TakingRightsSeriously),我覺得林教授現在這部書的主旨可總括為“認真地對待憲法”。林教授在書中主張和採用的“規範憲法學”,重視憲法的內容、憲法的條文的具體解釋和實際應用,便是“認真地對待憲法”的這種精神的體現。
讀林教授這部著作,我們不但能比較全面和深入地了解中國的憲法,也會學到大量源自外國的一般憲法學常識,包括各國憲法的基本原理、概念和制度,這些已經是全球化的事物,在不少方面是與中國的憲法共同的、與中國“接軌”的。通過這本書,我們也會認識到憲法在西方以至在中國、日本等亞洲國家的歷史發展,乃至西方和日本的一些最有影響力的憲法學學者的學說和觀點,以及不少在這些國家發生的案例。因此,我認為這本書不單是學習中國憲法的首選讀物,也值得推薦給所有有意認識當今世界範圍內的憲法思想和實踐的朋友們。
我完全同意本書中關於立憲主義(或稱憲政主義)(constitutionalism)的論述。鑒於在人類歷史長河中,專斷的政治權力的濫用造成了莫大的苦難,立憲主義提倡通過憲法和憲法所確立的制度性設計,約束國家權力和規範其行使,從而保障人民的權利和自由,讓每個個人都能過上合乎其人性尊嚴的生活。古語有云:苛政猛於虎,憲法的主旨在於馴服這隻老虎,“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裏”。林教授在本書中提到:“立憲主義相信一個道理:人類千萬年的歷史,最為珍貴的不是令人眩目的科技,不是大師們浩瀚的著作,而是實現了對統治者的馴服,實現了把他們關進籠子裏的夢想。”
在“一國兩制”的憲制框架下,香港實行普通法的法治制度,中國內地則實行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制度。林教授提倡“規範憲法學”和“憲法教義學”,主張認真地對待憲法裏的每項條文,這和普通法的精神是相同的:普通法的法學和司法實踐,也非常重視和非常認真地對待每項法律條文,多個世紀以來普通法案例的累積,形成了博大精深的關於如何解釋法律——包括憲法性法律規範——的學問。讀了這本書,我覺得林教授心目中的法學方法和在香港一貫應用的普通法法學方法,可算是不謀而合。因此,雖然有“一國兩制”,但就法治、法學方法、法理思維來說,“兩制”中的共通之處應是遠多於差異之處的。讀了林教授對於中國憲法的論述和詮釋,其實可讓我們香港讀者對於“一國兩制”的前景,更加有信心。
陳弘毅
香港大學法律學院
第四版序
作為一本追求理趣並蓄、適合於讀者在自己的笑聲中補腦的法學讀物,本書自2018年第三版刊行以來,更是得到了眾多讀者的垂青與厚愛。除了全國各院校法學專業的莘莘學子之外,不少法學界同行、法律實務界人士、國家工作人員以及其他各界知識精英,也給予矚目與支持。2020年,本書還有幸獲得了“清華大學優秀教材特等獎”的殊榮。
惟其磨礪,始期玉成。其實自第三版付梓後不久,就深感許多地方仍需要進一步打磨和完善。同時這些年也接受了來自各方面的審讀與檢閱,由此收到若干審慎的修改意見;而來自讀者們的反饋意見也為數不少,一位精讀本書多遍的熱心讀者,就提出了諸多有益的訂正建議;加之這幾年來我國法治形勢有所發展,憲法實踐也呈現新跡象,尤其是2022年中共二十大召開,2023年《立法法》再次修訂,因而書中頗多內容需要改動。凡此種種,均使得本書的改版成為一種“剛需”。
本次的修訂,有意識地堅持以下三個原則:
第一,儘量保留課堂實錄的原有風格,做到輕鬆活潑,深入淺出。
第二,較之於全國統編的“馬工程”《憲法學》教材1,保持更高的知識密度和適當的理論深度,並確保新修訂的內容都具有實質性的價值,俾已擁有第一版、第二版甚至第三版的讀者,也值得擁有第四版。
第三,與前三版一樣,除了秉承“規範憲法學”的學術立場與方法之外,繼續將一種可稱為“人文主義憲法學”的精神貫徹到底。具體而言,為了從法學的立場妥切地對待政治現象,我們有必要引入法學固有的方法,但在價值取向上並非生硬的、冰冷的,而是擁有一種人文主義的情懷,力求將現代憲法學中有關人性尊嚴的價值理念與我國深厚的人文傳統融貫起來,並內化於全書的內容之中。
本次的改版,相較先前各版的修訂,歷時最久,收穫最豐。這一版的修訂,除了文字上增加了五萬多字之外,實質性內容的改動,幾乎遍及全書各章節。舉其犖犖大端者:
其一,擴展了與“馬工程”《憲法學》教材之間的對話,並增加了一些觀點上的商榷。
其二,擴寫了基本權利各論部分,使該部分由原來的一章擴容到三章。
其三,鑒於斐然可觀的制度發展與現實變化,較大幅度地改寫了全書最後一章“憲法實施與合憲性審查”,尤其是其中有關我國合憲性審查制度的部分。
其四,對全書最後附錄的兩份書單,特別是第二份(現名稱改為“《憲法學》課程體系化進階學習推薦書單”)中的推薦書目做了調整與修改,增補了一定數量的當今我國憲法學者的優秀著作。
其五,順應信息時代“書籍形態立體化”的發展趨勢,同時也為了滿足讀者們對更加輕便、更加多元的閱讀需求,本次修訂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將部分重要資料,存放於出版機構專門提供的網絡平台,其中既有與所有讀者分享的學習資料(分為“小貼士”與“延伸閱讀”兩類),也有為了與各位教師同行相互交流而首次公開的教學資料,即多年來鄙人親自製作和不斷修訂而成的全套“憲法學”課件PPT。為此,本書在封底和書中各處相應設置了二維碼,讀者們可以通過掃碼獲取這些資料。可以說,這一嘗試,為本書的立體化閱讀邁出了關鍵的第一步。
總之,本次的修訂雖因特殊情況延宕至今,但作為作者,在全書修訂完畢之際,彷彿有一種“歸棹晚,載荷花十里,一鉤新月”的滿足感。
與以往的歷次修訂一樣,本次的修訂雖然由鄙人親自完成,但也要感謝清華大學法學院俞偉、李治瑩、陳楚風、林自立等各位博士生弟子在整理文獻資料、校對書稿文字方面所提供的襄助。同時也特別感謝為本書的修訂提出諸多寶貴建議,並默默做出貢獻的熱心讀者!此外,還要感謝為本書的刊行付出心血的清華大學出版社責任編輯朱玉霞博士,尤其感謝在關鍵時刻對本人及本書給予過有力支持的各位師友!
林來梵
2023年5月25日於北京清華園
第三版序
本書第二版刊行之後,有幸獲得了更多讀者的矚目和支持,作為作者,在深受激勵的同時,也對書中的學說和文字平添了更強的責任感,並常因其中的譾陋而愧怍。有鑒於此,便留意此書的缺憾與紕誤,用心發展其中的理論與表述,以期精進完善。
適逢2018年修憲,本書第二版的修訂就成為必要。可以說,這是一次重大的憲法變革,對我國現行《憲法》的規範內容、體例結構等方面均作出了較大幅度的變動,需要我等在體系化思考中加以融貫性的闡釋。這也成為本次修訂內容的最要者。
本次修訂的第二方面內容,就是吸收了筆者在清華大學法學院2016年度與2017年度本科《憲法學》教學中講授的一些新內容,其中諸如有關國家目的理論、法學國家觀中的國家有機體學說、基本權利限制的正當化論證框架或審查框架等等。這些內容豐富了本教材的理論內涵,其中有些部分也是憲法學初學者有必要把握的知識要點。
本次修訂的第三方面內容,則是在繼續保持本書與“馬工程”《憲法學》教材進行真誠的學術對話的同時,改變自己過去在一定程度上“自甘”成為其輔助教材的自我定位,從而直接補充了許多教學內容,由此獲得了相對獨立的地位。
通過以上三個方面的修訂,本書較之於第二版又增加了近四萬字。應該說,這是一次重要的、有實質內容的修訂。
“天翻地覆誰得知,如今正南看北斗。”當下中國,無疑仍處於所謂“三千年未有之變局”的歷史餘脈之中,時代變遷的天光雲影,必然映照在憲法這一皇皇大典的規範之間。據聞,近年來,本書越來越受到了校園之外諸多讀者的矚目。誠摯希望通過此度的修訂,能為那些關心中國法治前途、未來命運的讀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啟迪。
考慮到一些方面的便利,自第三版開始,本書將從法律出版社轉由清華大學出版社付梓刊行,對此,法律出版社高山君等同仁給予了可貴的諒解,在此致以謝意。同時需要感謝的還有這幾屆清華大學法學院研究生趙岩、王敏、謝琪烽、陳楚風、馬東飛、段瑞明、張強等同學,他們為初步整理課堂錄音、校對書稿文字付出了辛勤勞作。此外值得一書的是,國內許多熱心的讀者也為本書的修訂提出了不少頗有裨益的意見。並此致銘,深表謝忱!
林來梵
2018年7月28日
第二版序
對於一部書而言,時光所能給予的最好待遇,就是再版。拙著自2011年8月刊行以來,承蒙諸多讀者的垂注和厚愛,迄今已歷四刷,但書中亦有不少缺憾。每念及此,多有惶恐。此度,獲得責任編輯高山先生的惠允與建議,有機會對它進行全面修訂,實為一大幸事。
著作的修訂,當如一場思考的翻耕。這一版,除了在各章之中適當增加了一些新的內容之外,主要是調整了原書的體系,將其第二編“國法秩序的綱領”改定為“國家組織”,同時將“國家機構”一章擴展為兩章,一併納入此編,從而大大充實了有關國家組織方面的內容,使體系中各部分的論述趨於合理平衡,由此彌補了第一版的一個缺陷。此外,還補設了第四編“憲法保障”,專門論述憲法的實施與保障,突出了這一內容的重要性。經過修訂,全書的內容已有較大的變動,但仍保留了原書的那種“講義錄”的體裁與風格。
修訂之際,還維護了原書所追求的兩個目標:一是在憲法學之中理直氣壯地引入了法學固有的思考方法,即規範法學的方法,而盡力去除那些空洞的政治話語,尤其是大話、套話與假話。但是,從規範憲法學的立場出發,我所做的主要是去政治話語化,並最大限度地避免將任何特定的政治利益或政治信念作為學術思考或學術表達的預設前提,而非研究對象上的“去政治化”,相反,本書更加重視對政治現象的規範考量。二是考慮到本書畢竟是面向法科初學者的一部講義,又兼具憲法啟蒙讀物的性質,為此在表述方面儘量做到深入淺出、生動有趣,真正具有可讀性。
本書第一版中多次提及的博士生白斌君,如今已成長為一位青年憲法學者了。最近讀到他的一本新著,其中的一句話是:“憲法學是有祖國的。”善哉斯言!記得我國法學前輩蔡樞衡先生早在1947年就曾指出:“今日中國法學之總體,直為一幅次殖民地風景圖:在法哲學方面,留美學成回國者,例有一套Pound學說之轉播;出身法國者,必對Duguit之學說服膺拳拳;德國回來者,則於新康德派之Stammler法哲學五體投地。”其實,在當今中國法學理論中,這幅“風景圖”又已復現久矣,憲法學界亦然。在課堂上,許多學者談及外國憲法時便眉飛色舞,一旦回到中國憲法的理論問題,則多黯然失色。
有鑒於此,此書的這次修訂還特意重視了第三個目標,即進一步確立中國主體立場,修復中國問題意識,努力推動憲法學理論的中國化。為此,儘管書中不少地方談到了外國憲法或比較憲法學的知識,但總體上已在有意識地揮別那種“次殖民地風景圖”了。
全書修訂雖經筆者親手完成,但也要感謝那些為整理課堂錄音、校對書稿文字付出辛勤勞作的數位清華大學的同學,他們是晏翀、馬東飛、趙岩和李響。其中,晏翀同學為相關工作的籌劃、組織與實際運作付出了尤多的心血。同時,法律出版社及高山先生也為此書的出版頗費神思。並此致銘,以表謝忱!
學問的歡愉與艱辛,如魚飲水,冷暖自知。此時,乘興翻出二十多年前的一首詩作,改寫其中的兩行,用以收束本序:
我將犁向一片冬天的思想裏
它的廢墟形形色色
林來梵
2014年12月20日夜
第一版序
近年來,用心從事本科教學,受益良多。2008年和2009年這兩個年度,其時本人尚在浙大(光華)法學院任教,先後於當年春季學期承擔本科《憲法學》課程的教學任務。承蒙學校為該課程聘任的助教白斌(現執教於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等多位研究生諸君的熱心支持,講授內容得以一一錄音下來,並由他們整理成一份書稿。恰逢2008年起該課程被評定為國家精品課程,在同學們的鼓勵下,便萌發將此稿校訂之後予以出版之意,藉以作為國家精品課程建設項目的一項成果,亦俾便與國內同行切磋交流。然此後因本人工作調動之故,原稿的訂正未能一氣呵成,付梓的計劃更被延宕至今。但在斷斷續續的修訂過程中,還進一步吸收了2009年秋季學期本人調到清華大學法學院之後為本科生講授此課的一些內容,終於形成了本書現在的全貌。
嘆中國立憲,迄今已歷漫漫百年,卻因種種緣由,使作為學問的憲法學之發展,一波三折,備嘗艱辛,即使到了如今,仍然可謂是一門最難研究的學科之一。而且從某種意義而言,中國的憲法學,也是一門最容易使人膚淺的學問。許多在其他研究領域中頗有建樹、甚或負有盛名的學者,一旦在涉及中國憲制問題上展開學術言說,便十有八九難逃典型的所謂“法學幼稚病”之嫌。鑒於此,本人從教雖也有一定年頭,卻躊躇再三,一直未敢貿然獨立撰寫或主編本科的憲法學教材,平時教學,就選用我國老一輩著名憲法學家許崇德先生主編的《憲法》(21世紀法學系列教材),但從國家精品課程建設項目的要求而言,這畢竟屬於一種不足。
呈現於讀者諸君面前的這本讀物,雖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一部教材,但它的問世,或許可以聊補上述的缺憾。誠然,它所反映的教學過程,是基於別人主編的教材展開的,但本人原本也參與了這部教材的撰寫工作,而且,在獨立的教學過程中,針對教材中那些不能苟同的描述或見解,也會作出一些澄清或討論,並藉此引導學生作批判性的學術思考,此外,對於一些本身就存有重大爭議的問題,也會嘗試提出並初步論證自己的學術見解。為此可以說,本書或多或少地也反映了自己對憲法學所作出的“體系化思考”。也正因如此,將書名定為《憲法學講義》。此外,作為一部“現場實錄講稿”,本書也以一種活潑的方式,記錄了自己在課堂上揮灑的性情。為此誠望通過它,能為莘莘學子以及其他具有知性的讀者,就憲法學這樣一門似乎是嚴肅的學科,提供一冊輕鬆的、具有一定“臨場感”的啟蒙讀物。
最終成書之際,還當特別感謝當年為現場錄音和文字整理付出了辛勤勞作的諸君;他們的名字是:白斌、吳耀俊、王群、陳誠、廖珍珠、駱正言、朱玉霞、陳運生、姚夏軍、董旭峰(按照所負責內容的先後順序排列)。尤其是白斌君,還為此書的籌劃、組織以及全稿的初校,付出了較多心血。
現付梓之際,仍有遲疑。是的,隨著近年來研究生教育的大力發展,對於大學教師而言,本科教學雖然屬於低年級的教學工作,但其實,有經驗者均能體悟到,它恰恰要求更高超的授課藝術。更何況,在當今中國各大學的法學院系中,本科《憲法學》的課程大多開設在一年級的第一或第二學期,與幾乎同時開課的《法學導讀》或《法理學》等課程分擔著“基礎課”的功能,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也成為法科專業學習的入門津樑。為此,面對嗷嗷待哺的新生,如何以生動活潑、通俗易懂的表達方式,將憲法學的教學內容深入淺出地講清、講通、講透,對授課教師而言,乃是一項極大的挑戰。
自知與上述的要求仍相去甚遠,為此不勝惶恐。且由於本書成稿過程的特殊性和複雜性,雖經認真訂正,但紕誤之處仍在所難免,伏望讀者諸君以及其他大方之家予以教正。
林來梵
2011年3月於清華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