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永不放棄的田徑精神
近年,香港人越來越注重健康,也有不少人熱愛長跑運動。現時長跑比賽頻繁,幾乎每個週末都有大大小小的賽事,帶動着田徑運動不斷向上。
我本人有幸參與田徑界發展多年,獲益良多。由1969年開始,我加入了田徑總會義務工作,期間經歷了不少田徑及長跑比賽,包括參與不同水平的亞洲及世界賽事,如:在港舉行的亞洲馬拉松及亞洲越野錦標賽等。除此之外,在香港亦舉辦了多項國際比賽,邀請亞洲及鄰近國家及地區的運動員參加。
安排長跑比賽方面,這幾十年來有不少畢生難忘的經歷,於困難中探求出路。1969年香港首次於新界舉行的42.195公里的元朗馬拉松,由一個十分鄉村式的長跑比賽到1992年的跨境比賽安排,其時連續四個月不停來往香港深圳商討,計劃路線及安保安排等。1997年與渣打在短短三個月內於青馬大橋舉辦兩次馬拉松賽事,使用一條仍未有車輛行駛的道路。1998年讓跑手能在尚未啟用的赤鱲角機場跑道上暢跑。到今時今日渣打香港馬拉松於繁華鬧市中起步,參加人數達70,000多人,跑過香港各處地標,以銅鑼灣鬧市為終點,賽道更獲國際田徑聯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thletics Federations)升格為金級賽事。雖然賽事舉辦得一年比一年順暢、順利,但不時仍然有些小插曲,具極大挑戰,每一次能令我迎難而上,實有賴一眾對長跑運動充滿熱誠的朋友及跑手支持方能成事。
《香港馬拉松的足蹤》的出版實在令人鼓舞,彭冲先生及楊世模博士經過詳細的長跑歷史翻查,意義重大。回想由1969年首次馬拉松賽誕生至今,香港馬拉松年年刷新參賽人數紀錄,被譽為“香港品牌活動”,香港長跑發展一路走來實不容易,有賴有心人把每一個細節紀錄下來,好讓更多人認識香港長跑歷史。此為一本過去曾為田徑、長跑作出貢獻的人的肯定,現代人的回憶回顧,也讓後世人參考的文獻。
多年前,楊博士曾出版並贈我《長跑運動全攻略》一書,當時他附上一句:馬首是瞻,拉動田徑,“松”不放棄。
感謝他多年來的鼓勵及幫助,共同攜手推動田徑各項發展及比賽,希望藉着這本書,令大眾更深入了解香港長跑發展,帶動身邊的朋友參與長跑運動,堅守永不放棄的田徑精神。
高威林B.B.S. , M.H.
香港業餘田徑總會首席副會長暨
渣打香港馬拉松籌委會主席
序二
加速香港長跑運動發展
香港業餘田徑總會於1951年成立後,致力推動香港田徑的發展。田徑運動的範疇很廣,包括田徑場地賽、道路長跑賽、競走賽和越野賽。最近,國際田徑聯會更將超級長跑(Ultra Running)和山野賽跑(Mountain and TrailRaces)歸納為田徑範疇內的最新項目。
在芸芸項目中,長跑在香港發展得最為全面。從戰前開始至今,長跑運動已經有不同形式的比賽,發展過程中充滿挑戰,亦包含着熱誠、勵志、激情和趣味性。
年前跟彭冲先生和楊世模博士兩位田徑界前輩傾談,得知他們有計劃編纂一本關於香港長跑發展的書籍,本人喜出望外,深慶得人,表示大力支持。
彭冲先生為香港運動界的翹楚,對香港體育界貢獻良多,彭先生多年來擔任香港奧林匹克委員會義務秘書長,經常代表香港出席世界各項運動盛事和會議。他本身亦是田徑界的精英屢破香港跳高及三級跳紀錄,曾當選兩屆田徑總會最佳運動員。他對體育的認識深厚,可譽為香港體育界,特別是田徑運動中的一本活字典。
楊世模博士是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教授,更為歷屆香港奧運及亞運首席義務物理治療師,多年來義務為田徑總會副主席義務負責管理香港田徑隊,更包括精英運動員的培訓和比賽。他亦是優秀的田徑運動員,曾是香港中距離賽跑的代表。楊世模博士對運動的熱誠和執着,一直被田徑大家庭的成員極為尊重。他的行為表現,正正與我們運動界追求嚴謹和卓越的精神吻合。
《香港馬拉松的足蹤》全書圖文並茂,主要分為四大部分:〈長跑運動話當年〉、〈競賽,跑向世界〉、〈全民長跑熱〉和〈馬拉松的經濟效益〉,內容豐富真實。本書為香港長跑歷史發展的重要參考。兩位前輩在收集資料方面下了很多功夫,態度十分嚴謹。宋朝詩人劉克莊《還黃鏞詩卷》的詩句,正好為本書的寫照:“源流不亂知歸趣,篇什無多見苦心。”
祈望憑着本書對田徑長跑所產生的動力,令香港長跑運動能夠加速發展,全民健康快樂,比賽成績更能向前大步邁進。
關祺
香港業餘田徑總會主席
前言
一起走過的日子
近年馬拉松運動不論在香港及世界各地都蔚然成風,每個城市都爭相舉辦有其特色的馬拉松,吸引本地及外地跑手參賽,為其城市推廣形象。單以城中香港國際馬拉松為例,七萬多個跑手名額,瞬間已經滿額。你是否也是其中一位參與者呢?跑馬拉松為甚麼能吸引這麼多人呢?跑步和很多運動不同,首先裝備簡單又不受場地規限,既可個人獨跑,亦可與眾同樂;強身健體之餘,更可挑戰自己。
香港從有紀錄的長跑賽事(1910年)直到現在,已經是超過一世紀的事情了,《香港馬拉松的足蹤》一書以香港道路長跑為緯,紀錄了戰前的長跑運動在香港萌芽,一直發展至今天全城參與,成為以長跑健身的活力城市。道路長跑的路線,亦見證了香港市鎮的發展,長跑的發展和香港社會的發展可謂連成一線。本書主要分成四個部分,〈長跑運動話當年〉紀錄了從開埠初期西方體育概念如何傳入香港。馬拉松賽跑一向被譽為極富挑戰性的運動,它不但將運動員的體能發揮至極點,更是人類決心和毅力的最高考驗。正因如此,香港戰前的很多道路長跑都冠以“馬拉松跑”之名。好像由香港業餘田徑總會舉辦的1910年長跑,原本是叫“Broke挑戰盃跑”,但為了更吸引參加者,便稱作“馬拉松跑”,但當時所跑的距離不過七英里左右而已。接着由香港聖彼得教會及九龍聖安德烈堂舉辦的每年道路長跑賽事都分別以“香港馬拉松跑”及“九龍馬拉松跑”命名。戰前的長跑運動多是外國人參與,而教會團體是主要的主辦者。戰後的長跑運動,民間的體育組織及香港業餘田徑總會成為舉辦賽事的兩大支柱。戰後初期到六十年代,主要的長跑賽事還可以在當時交通尚不算太繁忙的彌敦道上暢跑。
要在香港舉辦一個全程馬拉松,賽道的安排自然是重要的考慮因素,香港真正的42.195公里馬拉松跑要到1969年才正式首次舉行,得已成事,可說是得着天時地利及人和。天時者,香港政府在1969年舉辦了首屆香港節,各地區都舉辦不同形式的體育文娛活動以慶祝香港節;地利者,元朗區在六十年代是一個剛起步的衛星城市,賽道安排比較容易得到社區及政府相關部門支持,而元朗大球場亦在1969年建成,剛好可以用來作為起點及終點的集散處;人和是這場馬拉松賽事得到社會賢達慷慨捐輸,能夠邀請出色的國際跑手來港參賽,將全港第一屆馬拉松成為名正言順的國際馬拉松賽事。
七十年代長跑競賽可說是百花齊放,民間體育組織逐漸淡出主辦長跑賽事,七十至八十年代的長跑及馬拉松賽事多由田總屬會組織,並由香港業餘田徑總會承認。其中馬拉松賽事就是由香港長跑會在1977年起開始舉辦至1991年,從開始在石崗軍營到沙田新市鎮及東區走廊,見證了新市鎮及高速公路的發展。
港深馬拉松是香港主權回歸前別具意義的馬拉松賽事,回歸前港英政府的玫瑰園計劃為田徑總會提供了兩個獨一無二的馬拉松賽事:青馬大橋馬拉松(1997)及香港新機場馬拉松(1998)。
跑過三隧三橋的香港渣打國際馬拉松經歷了20年,2016年跑手終於可以重溫戰前九龍聖安德烈教堂舉辦的長跑及戰後中國健身會舉辦的元旦國際長跑中,彌敦道的主要路段。
如果說香港田徑運動員曾創立長跑的世界紀錄,相信很多人都會說是癡人說夢,但實情是真的。在五、六十年代來港的英軍中,曾經有一名從英國來的海軍Robert Henry Pape,他還未來香港之前在英國已經享負盛名,是一名出色的長跑好手,亦曾代表英國皇家海軍比賽。1956年1月5日南華會加路連山道田徑場有一長30英里的賽事,他以2小時54分45秒的世界最佳時間完成。本書的第二部分〈競賽,跑向世界〉,紀錄了五、六十年代華洋共處,互相砥礪的年代,到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香港終於有馬拉松選手參加奧運馬拉松賽事,以至現今香港長跑運動員在廣闊的國際比賽領域中爭持。
長跑普及化的必然現象是跑手的光譜寬了,精英跑手談的是名次、成績,羣眾跑手所追求的可大不相同。本書的第三、第四部分,分別述及全民長跑熱及馬拉松所帶來的經濟效益。
六十至七十年代的獅子山下,同舟共濟,在跑道上在人生上為理想一起去追求不同地方上的目的,在跑道上是公平的,在人生事業上是公平的,是沒有所謂贏在起跑線的,有的是天道酬勤,功不唐捐。社會沒有現今發達,筆者(楊世模)當年曾蒙施文體育基金支持長跑裝備,今天的社會比上世紀的確是富裕了很多,但社會上還有很多為口奔馳的家庭,家中可能有天分很高的長跑運動員,但可能因種種原因在訓練上裝備上都不能和一般的運動員相比。本書所得的作者版稅會悉數捐給香港業餘田徑總會,成立長跑運動員訓練基金,以期在訓練或裝備上,幫助有需要的學生長跑運動員。
本書能順利出版,實有賴香港業餘田徑總會主席關祺先生及執委會同人的支持,尤其是總會公關及市場推廣經理黃卓敏小姐的資料蒐集及校正,商務印書館編輯蔡柷音小姐的筆潤。另蒙南華體育會、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華僑日報》、《南華日報》、香港歷史博物館、政府新聞處、政府檔案處、香港公共圖書館等機構及陳鴻文先生親身口述歷史,並慷慨借出書中珍貴的歷史照片,豐富了全書的內容,特此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