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本書在2007 年出版的《香港粵劇劇目概說:1900—2002》的基礎上,從原先收錄的五十一個劇目增至八十二個,並擴闊和加深了「十八世紀至當代香港粵劇速寫」的探究和以「香港粵劇創作的未來」作為結論,目的是從香港粵劇歷年發展中具有代表性的劇目出發,探視香港粵劇的進程和展望未來,尤其盼望能為本港粵劇從業員和觀眾提供參考資料,藉以優化演出、啟發編劇創意、提升觀眾的欣賞水平,以至增強粵劇身處各種挑戰的競爭力。對從事話劇、舞蹈、電影、舞台劇、電視劇、流行曲、視覺藝術、跨媒體創作的藝術工作者,盼望本書亦能充當橋樑,便利創作者自傳統開發題材和靈感。
一定程度上,本書也是本人同期完成的《香港粵劇簡史— 社會文化變遷中的聲腔、劇目、藝人》(2024)的姊妹作,但把篇幅重點放在劇目上,而關於香港粵劇發展的一些課題,尤其神功戲、粵劇音樂、當代演員培訓等,基於篇幅有限,只作簡要論述。
本書的得以順利面世,首先感謝多位執筆為劇目撰寫簡介和提供相片和有關資料的編劇者和開山演員,他們包括龍貫天、新劍郎、張群顯、楊智深(1963—2022)、溫誌鵬、江駿傑、黎耀威、王潔清、謝曉瑩、廖玉鳳、文華、周潔萍、周仕深和梁智仁;本人同時感謝撰稿的黎鑑峰、唐詩和羅鳳華,感謝商務印書館張宇程先生和林雪伶小姐的幫忙和支持。
本書編者亦蒙阮兆輝、吳仟峰、梁森兒、何志成、郭鳳儀、黃葆輝、文華、羅家英、蓋鳴暉、康華、瓊花女和袁偉傑等紅伶、新秀和粵劇導師提供劇本或研究資料,使研究工作得以順利進行。本人也感謝岳清、朱少璋、杜韋秀明、岑金倩、蔡啟光、沈思、阮紫瑩、陳劍梅、羅鳳華、吳詠芝、蘇寶萍、徐垣冰、廖儒安、余仲欣、杜詠心、岑美華和《戲曲之旅》在提供聯絡、供給資料和整理資料等方面的協助。本人尤其感謝粵劇研究者岳清先生和昔日中文大學音樂系「粵劇研究計劃」助理蘇寶萍女士慷慨抽空校閱書稿,更感謝香港本地史學者鄭寶鴻先生和岳清先生允許本書轉載他們的珍貴相片。
本書亦蒙「西九戲曲中心」批准轉載本人原先為西九「粵劇劇本資料庫」撰寫劇目簡介的部份內容,涉及《苦鳳鶯憐》、《漢武帝夢會衛夫人》、《萬世流芳張玉喬》、《榮歸衣錦鳳求凰》、《辭郎洲》、《戎馬金戈萬里情》、《福星高照喜迎春》和《孔子之周遊列國》八個劇目,謹此致謝。可惜「西九」戲曲主事者於2020 年藉故終止「粵劇劇本資料庫」的研究工作,致令「資料庫」無疾而終。
已故的紅伶梁漢威和陳劍聲,以及編劇名家蘇翁和葉紹德在生時均曾經無保留地與我分享粵劇資訊和觀點;多年來四位對香港粵劇的付出和成就均有目共睹,毋庸多言。已故劇評人和研究者黎鍵多年來藉策劃粵劇演出來推動粵劇,多本著作、尤其是《香港粵劇敘論》為本書提供了不少資料(註1)。是以本人謹藉本書紀念梁漢威、陳劍聲、蘇翁、葉紹德和黎鍵五位當代香港粵劇先賢對香港粵劇的貢獻(註2)。
陳守仁
2024 年1 月1 日
灣仔分域街太平洋咖啡
註1 儘管本人並不認同黎氏在治學和處事上的若干舉措。
註2 已故先賢曾無私地為粵劇研究作出貢獻,盼望粵劇主事者能多鼓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