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禤國維 國醫大師
《漢書‧酈食其傳》云:「王者以民人為天,而民人以食為天。」興國安邦,以民為本,民之根基,則為食。古往今來,「民食」為治國之要事。古時百姓食之,多為饑飽,今國家昌盛,果腹之餘,更為安康。
《金匱要略》中所言:「所食之味,有與病相宜,有與身為害,若得宜則益體,害則成疾。」「人」「良」二字合而為「食」,「良」吾以為「對」之義也。如《金匱要略》所意,人食之以良,則滋養臟腑,禦邪防病,延年益壽;食之非良,則損臓破腑,百病叢生。「食」乃大事也,每日之膳食又豈容忽視?
中醫所謂「三因制宜」,便指診治因時間、地域、體質之別而有所差異。藥食同源,膳食之理亦是如此。時有春夏秋冬、晝夜晨昏、陰晴圓缺之分;地有山河湖泊、雨雪霧霜、寒熱溫涼之別,人有男女長幼、壯弱病孕、高矮胖瘦之異。運藥或求膳者,必順天地之大道,合時、地、人三者也。若本末倒置,恐南轅北轍而生之為害。清代名醫葉天士曰:「藥不在貴,對症則靈;食不在補,適口為珍。」此乃為運藥、求膳之三因制宜所述也。
古之膳食珍籍,多為帝王之家所用。今百姓以健康為重,食養之書,可謂多如牛毛,多則易惑,擇良書而非易事也。楊志敏教授與我有緣,吾二人既為同仁,亦為師生。時過數十載,志敏之成長,對病患之赤誠,為中醫藥健康事業之發展而廢寢忘食之狀,吾仍歷歷在目。其懸壺近三十載,感羸弱百姓心之所往,察松柏之人食之所向,蘊以中醫養生之道,終成「中醫食養智慧系列」叢書。此叢書字字珠璣,生動美妙,點評之通俗易懂,圖片之精美如畫,可謂煞費苦心。
今欣聞志敏之作即將出版,實屬民之幸事。鄙人願盡綿薄之力,樂之為序,助其傳道授業,教百姓趨利避害,食之有道,以保安康,亦為吾輩醫者之所冀也。
禤國維
丁酉年夏
自序
書將付印,落筆為序,不免想起做《每日一膳》的初衷。
最初緣起於南方報業傳媒集團新聞用戶端「南方+」要推出健康專欄,希望能通過互聯網管道傳播中醫健康知識。什麼是大眾最關心、最容易接受的?經過激烈討論,最後將主題定為膳食。在此背後,頗有淵源。
我出生於廣東南海的一個中醫世家,家父是「保愈堂」的第八代傳人。雖然父親診務繁忙且時常外出應診,但對於自幼體弱的我,他總想盡各種辦法,在物質資源有限的年代,根據季節的轉換為我製作各種五味調和、粗細相配的膳食。其既有療效又能免去吃藥之苦,讓我收穫了健康。
在我看來,膳食是富含情感與力量的。這種力量,源於萬物在春夏秋冬、四時更迭的過程中所獲得的偏性。同樣,人體的生命活動離不開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而疾病的發生也受四時變化的影響。如肝病好發於春天,脾胃病好發於長夏,心腦血管疾病好發於秋冬季節。通過膳食的偏性糾正人體疾病狀態下的偏性,使人體恢復和態,正是中醫食養智慧的體現。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慢性疾病形成的因素,60%來自於不良的生活方式,因此健康需要在日常起居飲食中進行維護。如唐代孫思邈指出:「夫為醫者,當須先洞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癒,然後命藥。」追溯到西周朝代,宮廷設有食醫、疾醫、瘍醫、獸醫四科,而食醫正是掌管帝王的飲食健康,以膳食調養防病治病。
「民以食為天」,不管是宮廷還是民間流傳着大量的藥膳食譜。春回南時夏暑濕,秋風乾燥冬不適。人們總能根據四時氣候的特點,挑選不同的食材,嫺熟運用各種烹飪技巧,烹調出湯、菜、粥、飯、茶或酒等各式膳食,守護一家老幼的健康。特別在嶺南地區,藥材和食材相結合,形成了獨特的藥膳文化。
藥膳的配搭講究因地、因時、因人,講究食材寒熱溫涼,講究體質的寒熱虛實。通過「以偏救偏,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熱者寒之,寒者溫之」的法則,以四氣五味調和人與自然,使人體臓腑功能保持協調,維持和諧的健康狀態。我們從「藥食同源」的思想出發,運用各種烹飪技法,譲藥物的功效與食物的美味結為一體。保證藥膳在具有美食的色、香、味、形的同時,還能發揮養生保健的作用,從而形成一種食養的生活方式。
《每日一膳》專欄推出一年多的時間,從未中斷。很多讀者依單採購而從中獲益,這不啻為對我們圑隊莫大的鼓勵,也是我們一直堅持下來的動力。在編寫的過程中,各種時令食材常常讓我想起兒時家鄉的味道。為了能使菜式豐富多樣,每到一個地方,我都留意當地的飲食特點;有機會嘗到新菜,就研究大廚們的配搭;每到季節轉換,則到市場轉轉,看看有什麼當令的食材,尋找新靈感;在研讀中醫方書或古代養生飲食專著時,也試着結合現代人生活特點,把其轉變成可烹調成膳的配方。
本套叢書最大的特點,是針對不同的季節、不同的人群、不同的體質與身體狀態,推薦不同的膳食。除開注重膳食的營養均衡和健康外,在烹調上,注重方法簡單易做;在食材選擇上,注重時令性,突出嶺南人所追求的保持食材鮮、香、淡、軟的特點;在藥材與食材配搭上,注重功效與口感相兼,避免將「煲湯」變成「煲藥」,讓一家老少均可接受。
健康與養生,源於膳食,卻又不止於膳食。膳食的「太過」和「不及」都有害於身體與自然。恩師、國醫大師顔公德馨強調「衡」,得以享壽九十有八。國醫大師鄧鐵濤教授年逾百歲,行動自如、思維敏捷、皮膚光潔,其養生的秘訣乃是「養生先養心,養心必養德」。
膳者,善也,正所謂仁者壽。是為序,謹以此套叢書感恩為我們提供食材的大自然母親。
本套叢書的出版,感謝團隊的合作,也離不開設計師于進江先生、美食家關偉強先生、簡麗全廚師和廣東懿德集圑有限公司的鼎力相助,在此一併感謝!
楊志敏
2017年5月14日母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