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見鍾情原來有原因?
電子消費令人支出更多?
投資股票為何總是贏粒糖,輸間廠?
依靠網絡,令人不再用腦?
日常生活中,我們的行為往往受情感、群體及環境影響,會做出非理性的選擇和決定。譬如在戀愛、消費、投資,以及日常社會行為這四個重要方面,我們可能會做出前後矛盾又無法解釋的行為,有時甚至招至損失,更影響到別人。
作者告訴我們,其實這些看似難以理解的行為,背後都可以找到心理學或行為經濟學上的解說。在本書中,作者嘗試指出慣性直覺思維和行為背後的因由,並提醒我們,在生活中要三思而行,更多客觀、理性思考和分析,在不同處境中作出適當的回應與決定!
作者簡介:
滔博,希望能將累積數十年的經驗、日常生活中的觀察所得,以及反覆思考後的感受和想法,藉文字與大家分享,從而驅使自己繼續學習、鍛煉自己和成長,達到自身的滿足和快樂,同時藉此留下在世的足迹。
章節試閱
1.戀愛行為
1.1一見鍾情
「一見鍾情」,在電影和劇集的愛情故事裏,可謂是最多被採用的橋段,例如在周星馳電影《功夫》裏,當女主角小時候被其他男孩欺負時,第一次遇見孩童男主角,就被他所救,結果對男主角一見鍾情,長大後仍然深愛著對方。甚至在經典童話故事,如《仙履奇緣》(Cinderella)和《小魚仙》(The Little Mermaid)中,也都採用這橋段。
究其原因,可參考多年前美國心理學家的一個心理行為研究實驗結果。實驗中首先準備兩篇相似的文章描述 A 君上學及下課的情景,再分別讓兩批學生根據文字的描述表明對 A 君的觀感。文中一段將 A 君描寫成熱情外向,另一段則相反,把他描寫成冷淡而內向的人。例如其中一篇前一段描繪 A 君上學時會與朋友一起上學,走在陽光普照的馬路上,與鄰居及新結識的女孩子打招呼等;後一段則講述他放學後單獨步行回家,走在陰暗馬路上,沒有與新結識的女孩子打招呼等。其實兩篇描述都是採用相同的詞彙,只是將熱情外向和冷淡內向
的詞彙,分別以不同次序先後放進描述上學及下課情景的段落中。實驗中給第一組學生的文章次序是描述熱情外向的文字先出現,冷淡內向的文字後出現;而給第二組學生的文章次序相反,描寫冷淡內向的文字先出現,熱情外向的文字後出現。結果發現,第一組中有 78% 學生對 A 君表示有好感,第二組中則只有 18%。這研究結果顯示,信息呈現的先後次序會對人的認知產生很大影響,先出現的信息比之後出現的影響更大。這表示首次與人見面時,外表打扮、言談舉止和行為等都會大大影響對方的觀感,而這觀感還會產生先入為主的印象並維持下去。因此首次與心儀對象約會時,打扮得體及準時等都能使對方增加好感,形成主觀良好或一見鍾情的印象,追求時也會事半功倍,提高成功機會。
在心理學上,這種以貌取人的行為其實是「認知偏見」(Cognitive Bias)的一種, 被稱為「首因效應」(Primacy Effect)。筆者相信以貌取人也是不無道理的。這可能與遠古人類為求在弱肉強食的世界裏掙扎求存有關——他們必須採取高成本效益的繁衍方法,以保持後裔質和量的競爭優勢,不然會被淘汰消滅。採用主觀的一見鍾情方式擇偶,也不失為一個簡單、直接、快捷的方法。而這種基因可能仍殘存於我們身體內,靜靜地發生作用。
網民都喜歡用相片編輯軟件美化自己的個人圖像,或甚至偷用其他俊男美女的頭像放在社交媒體或交友平台上,希望藉首因效應使網友產生一見鍾情的效果。雖然良好的第一觀感能帶來鮮明、牢固的印象,並在開展關係上佔據著主導的地位,但首次印象並不能代表人們真實的一面。正如因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流行行山,討厭戶外活動的女友人希望展現外向活力的一面,便刻意買一套靚靚行山裝,拍攝自己攀登獅子山的相「呃Like」。明顯地,友人只是希望塑造一個跟上潮流的形象,而這根本並不是友人的真面目。所以單憑首次的良好印象,就直覺主觀一見鍾情,甚至可能會令人墮入網絡情緣騙案,引致人財兩失。我們應三思而行,認真思考究竟我們想處於一個自主的現實人生,抑或被網絡牽著走的「網絡人生」呢?
1.2患難見真情
曾經大受歡迎的韓劇《愛的迫降》和電影《極限逃生》(Exit),同樣都採用了患難見真情或「英雄救美,終成眷屬」的「屎橋」(很老套的橋段)。在這類驚險愛情片中,男女主角很多時會在吊橋或嚇人的驚險場景中觸發一見傾心的感覺。如有追看偵探推理日劇《時效警察開始了》,第 3 集中影后中山美穗飾演的婚姻顧問殺人兇手,利用嚇人的吊橋情景來施以愛情魔法,達成搶人老公的目的,之後更意圖迷惑劇中偵探,希望脫罪。還有《愛的迫降》裏也有不少類似吊橋的場景,包括男女主角初次邂逅的地方等。這些場景的設定不外乎是營造一種驚嚇的氛圍,讓男女主角彼此一同經歷險境或危機後,雙雙墜入愛河。儘管橋段好像有點公式化或「老套」,但正所謂「橋唔怕舊,最緊要受」,依然「煞食」(受歡迎)。究其原因,可能是有心理學理論的支持,並不是憑空「老作」(沒有根據的說法)。
要明白箇中道理,可追溯到 1974 年 Donald Dutton 和 Arthur Aron 根據 Stanley Schachter 和其學生 Jerome Singer 在 1962 年所提出的理論,而進行的一個經典和知名實驗—「吊橋效應」實驗(Capilano Suspension Bridge Experiment)。實驗開始時,研究員找來了一批俊男參加者,要求他們分成兩組,分別逐一走到一座橋上接受一名「女神級 BB 」(美女)研究員的訪問。一組男士會到一座很窄、搖擺不定及離地超過 200 多尺的恐怖繩索吊橋;另一組參加者則會到一座僅僅高於平靜河面、穩固安全的普通橋上。兩組參加者都必須在橋上中間位置接受女神研究員的訪問。美女研究員還會給男性參加者她的電話號碼,讓他們之後能詢問及了解更多關於訪問的結果。實驗結果顯示,那些在恐怖吊橋接受訪問的男性參加者,比那些在正常橋上的參加者更有可能打電話給那位女神研究員,嘗試約會她。實驗還發現,在恐怖吊橋上的參加者會傾向將那些不正常的生理反應,包括心跳加速及手心冒汗等,錯誤歸因於對那位美女研究員一見鍾情,而不會視之為由恐怖吊橋所造成的恐懼。這證明人們會傾向將環境因素所帶來的生理變化,誤以為是一種感性反應。
所以一般人都會在一個意想不到的浪漫環境下表白,增加成功的機會。還有,交友專家有時會提議追求者,如想令心儀對象有一見傾心的感覺,可採用「吊橋效應」的策略,帶對方去玩驚險過山車、海盜船或Halloween 鬼屋之類的恐怖驚險遊戲。
但奉勸大家一句,這最終可能會帶來反效果,有機會令心儀對象誤以為是你令他感到驚嚇。所以穩妥的做法是先做個小小實驗,才真正應用。值得我們思考的是,原來生理反應會影響人的感覺或心理,繼而影響行為,所以務必小心正確清楚分辨及了解這些反應是由甚麼東西引起的,不要單憑慣性直覺判斷,不然可能會表錯情,弄巧反拙。請三思而行!
1.戀愛行為
1.1一見鍾情
「一見鍾情」,在電影和劇集的愛情故事裏,可謂是最多被採用的橋段,例如在周星馳電影《功夫》裏,當女主角小時候被其他男孩欺負時,第一次遇見孩童男主角,就被他所救,結果對男主角一見鍾情,長大後仍然深愛著對方。甚至在經典童話故事,如《仙履奇緣》(Cinderella)和《小魚仙》(The Little Mermaid)中,也都採用這橋段。
究其原因,可參考多年前美國心理學家的一個心理行為研究實驗結果。實驗中首先準備兩篇相似的文章描述 A 君上學及下課的情景,再分別讓兩批學生根據文字的描述表明對 A 君的觀感。文中一...
作者序
序:筆者感言
16、17世紀出現的一場「科學革命」,不但促成了近代科學的興起,也改變了各人的思考方式,衍生出新的世界觀及宇宙觀,奠基了近代思想。從此,社會上形成一種以理性為中心的批判性辯論方式、科學化的探究精神,不再盲目迷信過去的權威。譬如,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根據科學觀測結果而提出「日心論」。及後,意大利物理學家伽利略(Galileo Galilei)以新發明的望遠鏡觀測天體,證實了日心論的正確性。還有,牛頓(lsaac Newton)的「萬有引力定律」(Law of Universal Gravitation)和物體物理運動三大法則,馬克斯.普朗克(Max Karl Ernst Ludwig Planck)的量子力學,以及愛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的「相對論」等出現,更令人充滿信心,認為以其理性思辨探究就可以了解大自然甚或宇宙的奧祕,使人的生活更加美好,終有一天能征服大自然,這種種發現便形成現今人類社會發展以理性為主導的硬道理。
但觀乎現今各人日常生活中的行為,似乎很多時在多方面仍然會作出受情感、群體、環境影響的決定,以及一些非理性、不一致或前後矛盾的選擇。這些行為可見於本書第一部「戀愛行為」所描述的一見鍾情、患難見真情、死不分手、忘記送花可導致分手或家變、七年之癢、偷食等;第二部的「消費行為」,例如物以罕為貴、「免費」可換來傾家蕩產、「彩蛋」的誘惑、日常消費精打細算但旅遊「大出血」、早買早享受等;第三部的「投資行為」,例子有高買低賣、愈溝愈淡、「贏就贏粒糖,輸就輸間廠」、「股市連升,明天定轉勢」等;第四部的「社會行為」,包括相信吉祥物、關愛座變成批鬥座、見死不救、奉命行事、好人變無賴、記憶外判、網絡為神等。
這些例子似乎顯示了我們還隱藏著「人性本懶」的本質:為求提高成本效益、合乎主流見解、減低腦力負荷,慣性思維還是主導著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選擇和決定,我們會傾向直覺地作出快速回應的行為。正如散戶只想從權威口中得知贏錢「冧巴」(股票編號),希望不勞而獲,懶理相關公司的業務性質、財務狀況等資料,更遑論投放時間和精力做理性分析。又或常以主觀、先入為主、盲目相信權威、「求其就手」等處事態度作反應,引致一些謬誤行為的出現。
或許這種慣性思維模式的優點,是讓人能作出方便快捷、高成本效益的抉擇,但這似乎只適用於遠古以生存為目標、相對簡單的社會環境。鑒於現今社會人們普遍面對的,是複雜、難分真假、難求有絕對對錯的議題,並不像日心論那麼客觀明確,反而如量子力學大師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的「不確定性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般,難以同時精準確定粒子的位置和動量。所以,若仍然沿用慣性思維方式來進行認知、推論、選擇和決定,可能會輕易作出偏見、謬誤、不當標籤等行為。正如被自己眼睛誤導,認為飲管在水中是彎曲的。
還有,現今網絡的普及化和近年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的高速發展,也令「好人變無賴」、「記憶外判」、「網絡為神」等被選擇、被決定的現象出現,而這發展趨勢實在值得我們深切關注和再三思考。說到底,網絡很多時並不像上帝般提供如「十誡」的清晰指引,也沒有明確指出人們對其行為需承擔的後果,上「天堂」或下「地獄」——所以真的要反躬自問,我們究竟要一個怎樣的網絡?可幸的是,「網絡為神或魔」至今還可以取決於我們每一個人的認知、選擇、決定及回應。
總括而言,當應對現今複雜多變的議題時,應盡量減少慣性直覺思維,多以客觀、邏輯、理性、獨立批判的思考模式來慢想、認知、分析、選擇、作決定,保持三思而行的心態,方能作出適當、合理的回應。
序:筆者感言
16、17世紀出現的一場「科學革命」,不但促成了近代科學的興起,也改變了各人的思考方式,衍生出新的世界觀及宇宙觀,奠基了近代思想。從此,社會上形成一種以理性為中心的批判性辯論方式、科學化的探究精神,不再盲目迷信過去的權威。譬如,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根據科學觀測結果而提出「日心論」。及後,意大利物理學家伽利略(Galileo Galilei)以新發明的望遠鏡觀測天體,證實了日心論的正確性。還有,牛頓(lsaac Newton)的「萬有引力定律」(Law of Universal Gravitation)和物體物理運動三大法則,馬克斯...
目錄
筆者感言
1. 戀愛行為
1.1 一見鍾情
1.2 患難見真情
1.3 情人眼裏出西施
1.4 辦公室戀愛
1.5 七年之癢
1.6 吃不到的葡萄是酸的
1.7 忘記送花可導致分手或家變
1.8 偷食
1.9 不喜歡「搭枱」
1.10 死不分手
2. 消費行為
2.1 日常消費精打細算但旅遊「大出血」
2.2 溫水煮蛙
2.3 吃香的博士銜頭
2.4 早買早享受
2.5 「彩蛋」的誘惑
2.6 罰款不能解決遲到問題
2.7 廁紙擠提
2.8 電子支付使人增加消費
2.9 「免費」可換來傾家蕩產
2.10 物以罕為貴
3. 投資行為
3.1 等價交換?
3.2 高買低賣
3.3 贏就贏粒糖,輸就輸間廠
3.4 高頻買賣
3.5 愈溝愈淡
3.6 「甜言蜜語」投資法
3.7 股市連升,明天定轉勢
3.8 高平均回報股票也輸錢
3.9 有圖有真相
4. 社會行為
4.1 吉祥物
4.2 關愛座變批鬥座
4.3 禍不單行
4.4 見死不救
4.5 縱容促成變本加厲
4.6 巴士恐懼症
4.7 拒絕道歉
4.8 奉命行事
4.9 好人變無賴
4.10 記憶外判
4.11 網絡為神
筆者感言
1. 戀愛行為
1.1 一見鍾情
1.2 患難見真情
1.3 情人眼裏出西施
1.4 辦公室戀愛
1.5 七年之癢
1.6 吃不到的葡萄是酸的
1.7 忘記送花可導致分手或家變
1.8 偷食
1.9 不喜歡「搭枱」
1.10 死不分手
2. 消費行為
2.1 日常消費精打細算但旅遊「大出血」
2.2 溫水煮蛙
2.3 吃香的博士銜頭
2.4 早買早享受
2.5 「彩蛋」的誘惑
2.6 罰款不能解決遲到問題
2.7 廁紙擠提
2.8 電子支付使人增加消費
2.9 「免費」可換來傾家蕩產
2.10 物以罕為貴
3. 投資行為
3.1 等價交換?
3.2 高買低賣
3.3 贏就贏粒糖,輸就輸間廠
3.4 高頻買賣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