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一個家庭四口子,四個當中有三個是有特殊教育需要(SEN)。究竟這家人是怎樣生活的?
有人說,這家庭中我是最辛苦的一個,但我倒覺得這是恩典,這是福氣。一生中喜得雙胞龍鳳胎,已經是天大的喜事;後來子女逐漸成長時,慢慢發現他們的狀況,兒子被確診注意力不足/ 過度活躍症(AD/HD),女兒則被確診讀寫困難(SpLD),又是一陣驚喜。試問天下間取得心理學博士頭銜的人何其多,但要將所學習到的理論認真地實踐出來的又有幾人?甚至是天天都要實踐,風雨不改,沒有休假。回望這二十多年的日子,理論加實踐令我的生活充實,至今我可以放膽與人談論如何培育有 SEN 的孩子。雖然我們的培育方式並不完美,而且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但這個家庭經過這二十多年,其中成功的地方至少可作別人的參考,就算是失敗的地方,也可以成為借鏡,讓後來者不用重蹈覆徹,減少走冤枉路的機會。
當妻子說兒子像她,之後確定兒子是 AD/HD,而AD/HD 遺傳的機率大,她就立即去找精神科醫生診斷,結果沒有懸念,她也是 AD/HD 家庭中的一分子。面對妻子確診 AD/HD,我的情緒沒有太大起伏;眼前這個人是自己年輕時選擇要一起生活的,又相處了十多年,早已經熟悉習慣她的個性。若是面對陌生人,知道對方是 AD/HD 可幫助我多了解這個人,心裏有個底;但對於已經日夕相處十多年的伴侶,AD/HD 這個資訊對我認識對方的幫助不大。有時候我反而覺得自己是受到 AD/HD 的魅力吸引,因年青時的她活潑好動、開朗健談、跳來跳去又跑來跑去,這真是吸引我展開追求她的原因。
若問:一個家庭裏,一個人要照顧三個有 SEN 的,是不是很辛苦?我的子女一定會認為答案是「不」,他們會說是他們三個人一起照顧我。他們經常指出我精神欠佳,有精神(不振)病,需要他們一起照顧我。其中一個例證就是我每晚須十時半前上牀睡覺,我的女兒因此經常說:「識咁多 Uncle 和 Auntie,未見過有人似你要十點半瞓,你重唔係有精神病?」然而,我心想無論怎樣,誰照顧誰、誰被人照顧,只要我們是一家人,一切也不用計較。始終人與人之間相處,都離不開互相照顧,只要大家珍惜相聚的時間便好了。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一個家對青少年的成長十分重要;一個家可以為年青人帶來安全感和歸屬感,這正是人本主義大師馬思勞(Abraham Maslow,或譯馬斯洛)提倡的,除了人基本的生存需要—食物以外,安全感和歸屬感是人第二和第三層的需要。青少年有安全感和歸屬感,便似得到了一個良好的基礎,讓他們發展自己的才能、培養自己的興趣,有利建立較穩定的社交生活和情緒生活。簡單來說,一個家是年青人最好的避難所,亦是他們最強的後盾,因為可以在那裏找到父母對子女無條件的愛、無條件的接納和支持。家是一個安舒區,亦是一個避風港,家人可以在這裏歇息,互相支持,沒有計較和計算。即使我們已經是成年人,有時候回到家裏,也是可以放鬆的一刻,使我們再有力返回職場。
一個家能夠建立起來,取決於家庭各成員的努力和態度,不論當中是否有 SEN。我們一個家庭四口子,四個當中三個有 SEN,一樣可以共同建立一個充滿愛的家庭。感謝主,祂先愛我們,讓我們懂得愛家人、愛子女;又因著父母愛子女,子女懂得怎樣去愛別人、愛父母。感謝主,愛成為我們家庭的動力,主的愛常與我們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