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後記
《活在書堆下——我們懷念羅志華》這本文集的構思,始於二○○八年二月的一個下午,我們幾個人在城市大學開了一次會,便決定了一起辦好兩件事,其一,是為羅志華開追思會,其二,是在周年紀念日之前編選及出版這本紀念文集。追思會辦過了,一年匆匆過去了,文集也終於編好了,感謝花千樹出版社,感謝各位作者,感謝刊登這些文章的各地報刊,讓我們完成了工作承諾。而必須一提的是:由於時間倉促,我們已盡力聯絡書內所收文章的所有作者,但至付梓時仍未收齊作者授權回覆,我們權衡之下,選擇了趕及於羅志華逝世周年出版此書,希望各位作者鑑諒。
編一本關於羅志華的書,最先是葉輝提出的,他在羅志華追悼會上說,「羅志華於短短一生?曾替不少人出了書,如今,是時候輪到我們出一本關於羅志華的書了」。《活在書堆下》書名則是馬家輝提議的,我們二話不說便決定選用這個書名,是由於我們相信,再沒有一個字比「活」字更好,更貼切地為這本文集總結陳詞,羅志華一生最好的與最壞的時光,無疑都是「活在書堆下」,他和他主理的青文書屋為不少作者出版過有意義有價值的書,書彷彿就是他永遠的責任和承擔,他在最後的日子?還固守著一倉書,還有一大堆永遠無法完成的書夢……
「活在書堆下」不光光是一個意象或隱喻,而是一種精神,我們以為,那就是隨著一個讀書的老好年代日漸遠去的精神,或可稱之為「羅志華精神」——我們永遠懷念這位戇直的書店主理人、獨立出版人,他為香港文化與香港文學做了很多了不起的事情,卻一直隱身於幕後的暗角,獨自承擔無比沉重與沉痛的責任和後果。
如果書堆真的是太沉重了,我們希望這本紀念文集能為羅志華解咒,讓他在世界的某一處「活」得輕省一些;如果書堆早已成為羅志華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願這本書可以肯定沉重的價值,讓他在未完成的書夢?「活」得更充實。
《活在書堆下》分四輯,首兩輯是來自四方八面的悼文,第一輯選自報刊(羅貴祥與梁品亮的文章是專為文集撰寫的,從未發表),第二輯選自網絡(多不勝數,無法盡錄),第三輯選自傳媒對羅志華噩訊及追思會的報道,內地報章如《中國青年報》、《北京日報》報道得立體而翔實,因此很多片言隻語的報道便略而不選了;第四輯是「二樓書店」與青文書屋的追憶文章,從中可窺見香港文化一大特色的興衰變革。
《活在書堆下》的開卷與壓卷,俱為馬國明的文章,這刻意的編排基於一個想像:青文與曙光一室兩店,猶如唇齒,兩位書店主人長期分坐於一室的兩個角落,對於書堆?的甘苦與悲歡,大概如魚飲水,恐非室外之人所能體會;這個最簡約的編輯蒙太奇,我們相信,正是對一個遠去的年代,一段讀書的老好日子,兩三代人的啟蒙時光,以及涉身其中的過來人,表達了摯誠的致意。
葉 輝
馬家輝 謹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