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泰國是一個怎樣的國家?
從一些文獻和媒體上常常可以看到對泰國的這一些描述:「微笑的國度」、「黃袍佛國」、「旅遊者的天堂」、「水果王國」、「蘭花之鄉」等等。誠然,這些說法確實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泰國的情況。不過,泰國的實際情況比這些描述複雜得多。
十多年前,筆者曾有幸作為訪問學者在泰國法政大學從事學術研究,此後便與泰國往來不斷。不過,要用幾個單詞去說清泰國是怎樣的一個國家仍然十分困難。
為了使讀者更加了解泰國,筆者收集了一些資料,並加上自己對泰國的理解,寫成本書,期望讀者能更全面地了解泰國是一個怎樣的國家:
泰國是地處中南半島腹地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國家,面積51萬平方公里。東部與柬埔寨毗連,東北部與老撾交界,西部和西北部與緬甸為鄰,穿過緬甸可到達中國的雲南省,南部與馬來西亞接壤,東南臨暹羅灣,西南瀕安達曼海。泰國位居東南亞大陸的中心,而且北和東北方有山地、高原,東南、西南面對大海,具有重要戰略地位,在歷史上一直是大國覬覦之地。今天,許多重要國際組織,如聯合國亞太經社理事會等都有在泰國設立支部。泰國是東盟的發起國之一,東盟成立的《曼谷宣言》就是在泰國發表的。泰國還主辦過亞歐首腦會議、亞太經濟合作組織首腦會議、東盟首腦會議等國際重大會議。
泰國是一個地理條件優厚和自然資源豐富的國家。泰國既有低緩的山地和高原,又有大片的平原;既有漫長的海岸線,也有多條內河。泰國全境大部分屬熱帶、亞熱帶氣候;再加上充沛的雨量,肥沃的土地,不同品種的動植物均能在泰國生長繁衍。泰國發現的哺乳類動物達二百多種;亦擁有柚木、紅木、檀香木等名貴樹種;泰國享有「水果王國」美稱,又以「世界糧倉」而聞名。泰國的礦產資源種類繁多,儲量豐富,境內的金屬礦、非金屬礦、燃料礦分佈全國。錫儲量佔世界總儲量的12%,居世界之首。鉀鹽的儲量也居世界首位。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暹羅灣和內陸地區更先後發現了天然氣和石油。泰國擁有的豐富自然資源大大促進了其經濟及社會發展。
泰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國家,也是東南亞地區唯一沒有成為西方列強殖民地的國家。
在13世紀統一泰國的素可泰王國建立前,在今天的泰國中部、北部、南部已經出現了一些部族和部落國家。而據一些考古學家對泰國東北部班清地區的考古發掘推測,五千年前就已有人類出現。在素可泰王國之後的阿瑜陀耶王朝掌權四百多年。16世紀西方殖民者東來之後,泰國社會出現了重大變化。1855年英國逼令泰國簽訂通商條約,此後法國、丹麥、荷蘭、德國、瑞士、挪威、比利時、意大利、俄國以及東方的日本等國均以該條約為藍本,威逼泰國簽訂類似條約,打開泰國閉關自守的大門。19世紀中葉,泰國朱拉隆功國王推行改革,與同時期日本的明治維新一樣,是當時亞洲地區具有影響力的事件,對後來泰國社會的發展造成極大影響。1932年6月,泰國一批在海外留學歸來的青年知識分子和軍官發動政變,推翻了封建專制制度,確立了君主立憲制,並實行至今。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侵佔泰國。戰後,泰國才走上了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
泰國是一個多種民族共生,多元文化共存的國家,其中泰族和老撾族的總人口佔70%以上,撣族、馬來族、高棉族以及有中國血統的泰籍華人和華僑等民族,約佔人口的30%。各民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化,但大體上都能和睦相處。泰國的國教是佛教,全國有90%的居民信奉。由其信徒人數之眾可見,佛教在泰國的地位甚高,影響力亦頗大。但是,泰國並沒有遏止其他宗教發展。在泰、馬邊界附近,有幾百萬馬來族人信奉伊斯蘭教,有些在城市居住的泰國人亦信奉基督教,而北部山區的一些少數民族也有自己的原始宗教。在「9‧11」事件前,泰國的佛教徒與南部的伊斯蘭教徒從未發生過嚴重衝突。華人與泰人兩個民族相互融合,成為民族學家、歷史學家熱衷研究的課題。
另一方面,泰國是世界上軍事政變頻繁、軍方長期執政的國家。從1932年推翻封建君主專制以來到1992年的60年間,泰國平均每三年發生一次政變,約六分之五的時間由軍人執政。軍隊長期在國家政治生活中起重要作用。直到1992年「五月事件」後,隨民主政治發展,軍隊才淡出政治舞台。泰國因此曾被稱為軍人獨裁政權國家。
泰國是一個正從傳統農業國向新興工業國邁進的國家。19世紀中葉,西方殖民者通過不平等條約打開泰國市場後,泰國不但沒有改變其農業大國的地位,而且經濟更只向單一的農業結構發展。稻米生產在農業中佔據主導地位。直到戰後初期,除了碾米、鋸木、採礦業外,幾乎沒有工業。直至20世紀60年代,泰國經濟才發生了巨變,以汽車工業、製造業、電子、電器業等為代表的新興工業迅速發展。按照世界銀行的標準,泰國已經成為中等收入國家。
泰國是一個民主化進程不斷發展,但民主制度仍不完善的國家。從20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泰國人民為了爭取民主,進行了不屈的鬥爭,推動了泰國民主化進程的發展。今天,泰國人民享有更大的民主權利,參與政治的熱情空前高漲。2006年軍事政變後至今,泰國「街頭政治」泛濫,政局動盪不已,固然並非好事,但是從某種程度上,人民充分參與政治、表達政治訴求的民主權利基本上得到保障。但是,從軍隊時隔15年後再次發動軍事政變推翻民選政府,到「黃衫軍」違法佔領總理府和機場,「紅衫軍」衝擊東盟峰會,癱瘓商業區,都反映了泰國民主制度欠缺完善。
泰國實行君主立憲制。王室受民眾衷心愛戴擁護,國王和王室在泰國社會仍有巨大影響。這在其他君主立憲制的國家並不常見。現任泰王普密蓬‧阿杜德是當今世界在位最長的君主。為了感謝泰王對泰國發展作出的巨大貢獻,國王的生日亦定為泰國的國慶日。普密蓬國王被泰國人民尊稱為普密蓬大帝。在泰國人民心中,他不是神化的君主,而是泰國人民的英明領袖,能凝聚全國力量,維護國家安定,維護民族利益。
泰國是一個有禮守序而又受眾多特殊社會問題困擾的國家。受佛教影響,泰國人民大多善良有禮,遵守秩序。但是,由於泰國特殊的經濟、社會、文化背景,其社會問題比較複雜。社會不公,貧富懸殊,毒品泛濫,色情事業屢禁不止,愛滋病肆虐,大城市交通堵塞,環境污染等社會問題,至今尚未完全解決。
泰國是一個與中國有上千年友好交往歷史的國家。根據中國史料的記載,中國東漢至隋唐時期,就與泰國境內的古國—墮羅缽底國有交往。素可泰王國建立後,多次遣使出訪中國。中國明代正值泰國阿瑜陀耶王朝,兩國往來最為頻繁。清朝的二百多年間,泰國的阿瑜陀耶王朝,繼起的吞武里王朝和現今的曼谷王朝的初期,繼續與清朝保持密切關係。這時,泰國對外貿易的主要對象是中國。1975年7月1日,中泰正式建交,兩國關係揭開了新的篇章。中泰建交三十多年來,兩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均有合作,而在科技、文化、衛生、教育、體育、司法、軍事等重大議題方面更共同取得顯著成果。1999年2月,中泰兩國又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泰王國關於二十一世紀合作計劃的聯合聲明》,規劃了新世紀中泰關係的發展方向。中泰關係堪稱中國與周邊國家和睦相處、互利合作的典範。「中泰友誼源遠流長」,「中泰一家親」成為兩國深厚淵源、世代友好的真實寫照。
這就是筆者對泰國的一些粗淺認識。儘管筆者力求把學術、知識、趣味融合起來,從多方面描寫泰國,把泰國的基本情況介紹給廣大讀者,但由於資料來源和筆者的水平所限,能否做到這一點,還要由讀者評定。
朱振明
雲南 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