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1
我做研究工作及寫這本書是受兩位導師影響。首先是何炘基教授,他是我的碩士論文導師,除在課堂上的正規課程外,我也愛讀他於《信報》發表的短文。有段時間,他的短文涉及「行為經濟學」的內容,讀後我會用電郵跟他討論,學習他的心得。後來何教授將他的短文結集成書《情是何物》,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我第一時間買來拜讀。這是一本由經濟學家寫「情」的書,觀點與角度有別於其他作者「煽情」的著作。我曾這麼想,什時候我可以出版一本有意義的書呢?
另一位影響我的是辜飛南教授(Professor Ferdinard Gul),他是我的博士論文導師,我跟他學習嚴謹的學術研究,知道下筆從文不要花巧,盡量不用形容詞,要句句屬實,如屬前人意見要註明出處,如屬自己意見要有數據支持。我的論文內容主要探討「企業管治」問題,而我的導師是這方面的專家,指導了我不少。論文撰述完成後,我發現學者的學術性長文往往只重在國際性的英文學術刊物發表,一般讀者鮮有機會閱讀;為此,我想寫一本面向大眾的書。與此同時,在我研究內地企業管治問題時,在搜集資料期間,我了解到中國的第一間股份制公司是於晚清洋務運動時成立的「輪船招商局」,此外,還有「大清銀行」如何演變為「中國銀行」的相關資料。作為金融行業的從業員,這些資料激發了我追尋中國銀行業發展史的興趣。
我在金融界工作超過40年,朋友中有不少是同業先進,我也認識了不少較年青的銀行家,與他們交談時,我發覺他們對自己所屬的銀行的歷史不甚清楚,對整個中國銀行業的發展更無從掌握。友輩中有資深的華資銀行家或中資銀行家,他們知道我對搜集銀行業歷史資料有濃厚的興趣,都很樂意提供珍貴的資料,東亞銀行彭玉榮先生曾向我提出寶貴的建議。在此,我謹向曾協助這項研究的同業先進敬禮。有數間具歷史背境的大銀行分別於上海及北京自設博物館,有些只供內部高層培訓及向特別貴賓開放。為了研究中國銀行業發展史,我曾拜訪數間大銀行,有幸獲銀行高層安排參觀了他們的博物館,得到一些珍貴的資料,在此謹向交通銀行上海總行的博物館楊德鈞館長,以及中國銀行上海分行的博物館負責人李慶先生致以衷心的感謝。
我在銀行及金融界工作了很長的一段時間,後期於華資集團旗下的金融公司工作,因所屬的公司不是銀行,所以銀行界的朋友視筆者為友人而不是競爭對手,亦樂於提供有關資料。相比之下,銀行界雖有很多比筆者更資深的銀行家,但他們若要搜集別間銀行的資料,恐怕有不便之處。為此我不揣鄙陋,欣然開始這項工作,最終有幸遊走各大銀行,搜集資料,完成此項研究。此外,我更慶幸邀得資深銀行家羅文華先生參與此項工作,他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是地道的香港銀行家,而他長期於中資銀行工作,對中國銀行業發展史及展望有較持平的分析。
有些朋友閱讀此書後,可能認為書內的某些章節不夠詳盡,某些史實仍有遺漏,我歡迎各界朋友以電郵賜教,若有機會出第二版時會加以修訂。香港城大出版社之編緝曾謂,大多數作者出書前總會作多翻修改,務求達至完美,但可能因此一再拖延,錯失時機。所以編緝的意見是用已搜集的資料去寫好這本書,若覺得有遺漏,希望能在第二版時再修訂。
最後,我要向曾指導以及協助我進行這項研究的教授、銀行界的朋友、銀行博物館的聯絡人、城大出版社的編緝致謝。更要向曾任資料搜集的兩位助手,包括上海復旦大學博士生許祥雲及香港科技大學碩士陳亮亮致謝。最後,當然要向我的「老妻」致歉,完成了此項工作後,我們可出發作退休後的旅遊了。
多謝各界朋友及讀者的支持!
區慕彰
2011年7月
序2
我在大學時修讀過貨幣與銀行學,而且長期在金融界工作,故學友區慕彰兄(我們也曾同受教於何炘基教授及辜飛南教授 [Professor Ferdinard Gul])邀請參與中國銀行史的編製,便一口答應,以為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幹下來,卻發覺別有洞天,大有學問。
首先,中國銀行業的發展始於晚清,是現代化的一個環節,其後也和中國的經濟,甚至軍事、政治的發展息息相關,範圍很廣,牽涉的層面很寬。銀行史就是整體歷史的一個側面。
第二,很多事情以前以為知道,但其實只懂得皮毛,甚至完全不清楚,譬如中國第一家銀行,名為中國通商銀行,由大臣盛宣懷於光緒23年(1897年)倡議成立,比大清部銀行還早8年;銀行一詞,則初見於太平天國重臣洪仁玕所著之《資政新篇》。
在我來說,編寫本書是一個重新學習的過程,謹此拋磚引玉,祈請不吝賜教。
羅文華
2011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