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本書同名舊版,曾由法律出版社刊行,輯文二十篇,概分四輯。實際出版時,只保留十二篇,成一小冊。此番新刊承蒙城大出版社朱國斌教授准允,保留了初編所收論文外,並增收論文九篇,合共二十九篇,循其舊例,依其內涵,仍然分列四輯。舊版礙於「意蒂牢結」而遵命刪除文字,亦且恢復,則行文義理,庶幾不致上氣不接下氣。較諸原版,篇幅既有增擴,面向多所拓展,內涵亦望充盈,汗青頭白,不枉經年伏案用功,也不致太過對不住讀者諸君。
就體裁而言,總體以觀,其規制,其風格,既非學院高頭講章,亦非一般時論。毋寧,介於二者之間,但凡持論推理,則以切實學理脈絡為基礎,旨在彰顯思想在將自己現實化進程中可能具有的闡釋力。而於省思這個時代的社會、法政與思想症狀中,展現一己思考可能牽連縱橫之更為縱深歷史背景,於體會世態人心中為人生發聲,在觀照時間長河的翻轉流變之際,為此時代作證。
具體而言,每輯七八篇文字,其內容主旨,大致可以分述如次:
輯一「歷史時刻」,在晚近世界體系視野中,徜徉於革命、立憲與國家理性諸端,考察其內在關聯,省思大時代中的「中國問題」,追問和憧憬漢語學思對於「中國問題」的體系性解釋,從而,理解現代世界及其文明秩序創生背景下這個叫做「現代中國」的超大規模共同體的誕生過程。其間,優良政體允為犖犖大端,源自文明勁道,而近代中國超逾一個半世紀的文明大轉型,糾纏於並依舊逃不脫「古今中西」這一既定大格局,則當下時代,一個收束時段,「臨門一腳」,嗟乎難矣。所謂國族天命,華夏吾邦,走著瞧,其唯此乎。
輯二「政治秩序」,顧名思義,著力在義理層面追尋政治秩序之可欲與可能,特別是它與良善生活的關聯。畢竟,人類群居為生,則維繫團體生活,首需和平共處。而這就是政治,普天之下最大的政治。和平共處以公平正義為前提,仰賴於優良政體。正是在此,古今中外,俗世人群,頓挫既巨,苦惱多矣。先秦諸子,希臘先賢,其傷心應對,苦心焦慮,而多所揭示的一個古典政治哲學意識,也是一個永恆的人類元問題,不外乎就是有限理性的芸芸眾生,如何獲得優良政體,比如,王道政治;進而,以此作為體制支撐,維繫人世的安寧與和平。換言之,全體公民在政治上和平共處,從而分享這一方水土,這才活得下去;進而,可能活得好,活得更好。此為人世義理與人生情義。而作為政治的最高標準,可能,也就是人類在自我組織安排進程中所能發揮的政治極致了。說到底,這天下,原是億萬國民分享的公共家園,則「立憲民主、人民共和」就是當代的王道政治。在此,以文明立國,以自由立國,要求重申共和國這一偉大理念。其間樞機,總括近世東西的生聚教訓,概莫「主權在民,治權在賢;政權為主,政府為客;授受以公,臨治以法」,凡此二十四字治道箴言也哉。
輯三「政制進程」,立足現今中國語境,借助發展政治學理念,圍繞理想的政治秩序,追問自由主義如何在中國落地。現代立國,固非自由主義一家所能單打獨鬥,但絕不能或缺這一政治正義。政治有德有方,而政制善治善好,才能造就良善生活與愜意家園,則自由主義尊重個體生命及其公民良知良能之砥礪,正中鵠的。為此,筆者體認,中國需要邁向「訓政中期」,開放政治市場,為此,亟需趕緊開啟「第四波改革開放」,以優良政體承載國家理性,借「四民主義」兌現政治正當性。政治正當性首先在於有效回答權力的來源,建構主權,正面回應敵我公私之大是大非。否則,大轉型至此,一個觸目驚心的事實是,百姓怕是不會再忍下去的。
從世界體系立言,中國是一個孤獨成長的大國,「誰是真正的敵人?」無論是在國家政治層面抑或國家間政治範圍,這一問題均有待解決。如果說,全體公民政治上的和平共處及其友愛團結程度,表明既有政體在一國之內善用權力資源的能力,那麼,世界體系中盟友的多寡及其緊密程度,意味著在全球範圍內調用政治資源、提供全球公共產品的意願和意志,而這不僅關乎國家理性,同時牽連於公民理性,需要政體國體的合力支撐,考驗著中國文明的人生智慧與既有政體的政治能力。正是如此,一種自由民族主義的王道共和法理,可能恰堪奠基,提供「兜得住」的大框架,唯需審慎堅忍,強毅力行。就最近兩年多的中國政治實踐而言,放眼四望,歷經頓挫,含辱忍垢,天道好還,中國終於好不容易走到一個有望歷練政治成熟之際,則天理昭昭,更不能容忍獨夫胡來。
輯四「社會基礎」,旨在說明無論國家理性還是優良政體,究其實,均以社會充分發育為基礎,終究還是為了作育社會。而作育社會,就是切近作育人生;摧殘社會,必驅致一邪魅人生。如同保衞和平才有法治,沒有民主就沒有法治,沒有一個溫文和煦承載居民生計的社會,要國家何用。社會是天然的,一種自發秩序,國家是後來的,一種人工產物,是為了社會人生才發明調用的一種人類群居的政治範式,而非相反,則有利於此即行,無裨於此便藏。畢竟,較諸國家,社會是人類的永久性家園。由此,反思人性之惡與政制之殤,考察國家建構語境下「社會」的中國意義,重申「經濟社會」及現代社會與法科教育的關聯,均為本輯諸文理述社會主題時著力申說者也。
凡此四大部分,零散紛披,不成規模,不成體系,但分擊合圍,指東打西,念茲在茲,依舊不外「國家理性」與「優良政體」兩大主題,提煉彰顯的是一種關於「中國問題」的「中國意識」。一己申說,其背景,其觸媒,其所謂問題意識,惟靜惟默,去太去甚,正是這些遠憂近慮,而小命幽微,擺不脫家國天下。就此而言,身家性命所繫,則己心惻隱,實為大我公義。事實上,往深遠出遙瞰,去末歸本。凡此兩大主題,既是貫穿過往一個半世紀中國歷史的文明意識,也是充盈其間的政治意志,而且,是衝破政權阻隔而接續連綿的近代中國歷史堅忍不拔之政治意志,更是此時此刻華夏邦國大轉型收束時段的命門樞機,其實,是這個叫做近現代的世界歷史的基本脈絡,而無分東西,不講中外,唯見先後,但有高低。如此這般,枯榮得失,正邪全偏,「尚想孔伋,庶其企而」,表彰其旨,道盡心跡。
朋友,這個叫做中國的家國天下,是全體公民分享的公共家園,也是億萬斯年文明化育的意義秩序。考其結構,論其經緯,在現代理想生活意義上,「書誓河山,啟土開封」,終究不過「國家理性」與「優良政體」兩項,而支撐起家國天下,蔚為中華文明的憲政秩序。總其脈絡,此亦非他,就是「以文明立國,育邦國文明」和「以自由立國,為自由立法」。它們交纏互動,講述了邦國之為政治與文明的統一體,而人民是政治共同體與生活方式的立法者這一凜然故事,旨在以文化維繫歷史,進而在文化與歷史的進程中維繫國家,則國家持節有度,安老懷少,以優良政體拱衞億萬國民之和平共處。那邊廂,人民守法景德,安生服業,「懍懍焉,浩浩焉」,比質琨玉秋霜,而積勞積慧,航海梯山,合力成就者,也是適所安居、其當獲致而分享者,正為此家國天下者也。古賢所謂「正德,利用,厚生,惟和」,提綱挈領,其意在此,其義亦在此。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含章天挺,此維與宅!」
筆者半生已過,從少幼溫飽不繼,寒蟬僵鳥,道路以目,觳觫存世,到中年衣食無憂,眼見這方水土冬去春回,苦盡甘來,寒灰更然,卻不料,時勢遷轉,尚未水落石出,抑或有所迂迴,彷彿岸谷之變,故而依舊心存危懼。危懼寸心,遂寢食難安,午夜沉吟,總想傾述。若遭刑戮,也有張口喊痛的權利。此生有盡,既棲息此方水土,則其冷暖榮枯,關係身家性命,影響千秋萬代,無法逃避,不可能假裝看不見,則人生無盡,有話說話,人是說話的動物,不說會憋死。身為一介教書匠,說話,把該說的話說出來;說清楚,說給大家聽,蔚為天職。
是呀,如果你口中總是讚美詩,可並非與這塊土地生死相連,不過暫居撈金,而振振有辭,裝神弄鬼,朋友,你讓我怎麼敬服你呢? 而且,化性起偽,懷山襄陵,我們怎麼活呢?
噫嘻,尚饗!
許章潤
孔誕兩千五百六十七年歲次丙申,耶誕二○一六年五月,於故河道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