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了解老撾的知趣所在
過去十多年,大湄公河次區域一直被視為世界上發展最快(Asian Development Bank, 2017)和東亞一體化速度最高的地區之一, 當中的老撾在過去五年(2011–2015)的本地生產總值平均增幅雖然高達 7.9%,但依然位處全球最貧窮四分之一的國家之列。 一直以來,老撾是東南亞十國當中較少受關注的國家之一,這多少跟長久以來東亞研究受「西方中心觀」主導有關(羅金義,1997):冷戰前後,老撾這個內陸國不像越南、菲律賓等對美國為首的西方集團有重大的軍事戰略價值;1975年人民革命黨(簡稱民革黨)建政以還,作為社會主義集團中的一名小弟,既沒有什麼獨立外交舉動可言,也不可能像新加坡被視為西方資本主義經濟的典範;可幸,它也沒有像柬埔寨發生過滅絕大屠殺,或者如緬甸以軍人專政去推翻大選結果,禁固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等挑戰西方「普世價值」底線的滔天劣行。從西方中心看過來,老撾就是如此的「可有可無」不起眼。
不少論者認為,貧弱小國缺乏結盟條件,被受鷹視狼顧之際要掙扎求生就只能扈從強國(Bandwagoning),以外交上馬首是瞻、內政和國內資源的處置上唯命是從之態,換取生存甚或一些經濟施予(Wright, 1964; Waltz, 1979)。冷戰結束,不少弱國頓失結盟依靠,之後中國崛起,老撾就被想當然耳地理解為扈從中國以求生的一員;尤其是新現實主義論者也著重地緣條件(例如 Schweller, 1997),老撾作為中國的扈從彷彿毫無懸念。於是,多年來新聞媒體都在訴說著中國是老撾經濟不可或缺的關鍵,經濟增長都是由中國驅動; 又有歐洲媒體排列全球 40 個依賴中國的國家,當中最為依賴的頭四位就包括老撾。 近年來因應美國奧巴馬總統的「重返亞洲」(Pivot to Asia)戰略,開始有一些關於老撾外交取態不盡一樣的新聞報導,但這些「不盡一樣」又彷彿突如其來,老撾始終是被動而無奈似的。
至於學術文獻方面,細讀之下也許會發現大家都不是從老撾的角度去理解它的選擇,「它」只不過是對東南亞作整體分析時一個沒有主體性的角落,又或者是拉來作粗略類比的例子(Chung, 2009/10; Kang, 2003; Stuart-Fox, 2004)。當大家都認為東南亞諸國在後冷戰和中國崛起時代扈從中國,弱小如老撾怎可能是一個例外?於是,我們沒有認真地去了解老撾半世紀的滄海桑田,不單此忽略了它在這波譎雲詭兵凶戰危的歷史時空下如何不亢不卑地堅持一路走來,也可能錯過了透過探討老撾的故事來反思幾個意義非淺的國際研究議題。這些反思至少有三個:
首先,後冷戰和中國崛起時代的東南亞只有扈從的消極生存之道嗎?不以為然的論者不少,而當中特別引起我們興趣的是所謂混合模式的提法:為什麼在貿易領域比較依賴中國的小國,就不會在地緣安全上跟中國唱不一樣的調子?近年比較流行的國際關係理論—「避險」戰略(Hedging,或譯對沖),也許能比較接近地詮釋東南亞事態的複雜真像和可能性(Kuik, 2008; Roy, 2005),事實上國際關係牽涉的方方面面縱橫交錯,必須由一系列的策略來應對,怎可能單一方略便能放諸四路八方皆準(McDougall, 2012)?其實超過十年前,中國的國際關係專家就嘗試將美國克林頓總統時期的對華政策詮釋為「遏制+接合」(Containment + Engagement),並向「融合+牽制」戰略方向發展,而前者就近似 Joseph Nye 的所謂避險性整合(Hedged Integration)(袁鵬,2005)。如果這種提法合理,那麼為什麼大家主要看重強國與強國之間在東亞操作避險戰略(蔡明彥、張凱銘,2015),而不太關注發生在弱國與強國之間相似的交往之道?細心審視之下大家可能也會同意我們的觀察,在東南亞,較早及較為著力對強鄰操作避險戰略的國家之一,正是老撾。可惜,即使近年來開始有專家關心東亞及東南亞國家的避險戰略,但在那些嘗試對這區域進行比較全面的考察的文獻當中,「巧合地」都是看不到老撾的身影。
循此方向反思下去,東南亞的避險戰略還可以提出更多理論上的檢討,例如怎樣去定義應該納入避險戰略的「強鄰」?除了軍力、財富之外,地緣、歷史、文化和社群力量可以用於定義強弱嗎?只要能在特定的時空裏在不同的持份者之間發揮抵消、緩衝等作用,操作避險戰略的對像選擇應該不拘一格。最近就有論者提出有趣分析(沈旭暉,2017),北韓也可以是馬來西亞跟美、中操作對沖戰略的對像(棋子)之一。那麼,老撾正視泰國和越南作為地緣強鄰的現實,積極將之納入為跟中國操作避險戰略的持份者,無論在學習國際關係的務實意義上抑或理論意義上,都甚有進一步探討的價值(詳見第四章)。
如果大家願意將「強權」、「弱國」的分析放置在更為寬廣和多元的視界,那麼我們就可以更為審慎地去反思崛起的中國作為一個備受小國扈從、「一邊倒」的對像的這一提法,或多或少是言過其實。2016 年夏天,東亞經貿部長系列會議在老撾首都萬像舉行,一篇《人民日報》記者的報導,內容雖然無甚特別,但標題卻發人深省:〈中國與東盟:誰更依賴誰?〉(張志文,2016)。在國際關係互相依存的深度、廣度和多變性愈來愈高的這個世代,將分析單一押在扈從、「一邊倒」之類的提法之上,流於管中窺豹之弊的風險也愈來愈大。中國商務部長高虎城在萬像會議上的重大倡議當然離不開「一帶一路」—在「一帶一路」框架之下加強東亞地區跨境基礎建設合作,加快互聯互通。就中國—老撾關係而言,鐵路外交是今天整個地緣政治學的關鍵之一(詳見第三章):若中國能將老撾(還有緬甸)納入高鐵網絡之內,就能以高鐵打通整個東南亞,亦即可以從陸路直通印度洋,由中東以至非洲輸入各式商品、原材料以至石油,從此毋懼美國封鎖馬六甲海峽的可能,戰略意義之巨大可想而知;此外,高鐵系統也有助中國與東盟加強經貿合作,成為抗衡美國重返亞洲戰略的重要一著。亞洲開發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馮幽蘭就指出,在向東南亞出口各式貨物之餘,中國的出口產業也甚為依賴來自東南亞的自然資源和半製成品。 稱之為「一帶一路」也好,「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也好,老撾或會成為當中的重要樞紐之一。如果地緣政治是有關一個國家如何因為位於地球上某個位置而面臨某種危機、進退維谷,或是由於地理先天優勢而迅速發展(高橋洋一,2017:7),那麼我們或者可以進一步反思,即使地理位置不能變易,但危與機、進與退的條件、需求會隨時勢而改變嗎?了解老撾的地緣政治經濟學,與其拘泥舊觀,以為只是看看一個貧弱小國如何掙扎求安,其實不如說是了解中國這個新世代的全球戰略,到底面對著何種挑戰與困難。
區區數萬字的學習札記,當然不可能做到全面深入或者帶有多少睿識。只是我們既然相信在東亞研究和國際關係研究領域中,老撾被視而不見的時代應該結束,那麼希望這冊小書會是這個學習新開始的其中一點小螢火。以下共分五章:第一章會簡單地從理論的反思帶入命題,並且對相關理論在東南亞研究的一些應用稍作回顧。這些都會為我們進入老撾的故事提供有用的基礎。第二章是回顧冷戰結束前夕和後冷戰初期老撾奮力圖存的經歷,為審慎反思老撾對中國的所謂扈從或者「一邊倒」的印像,提供有用的歷史脈絡。第三章是比較仔細地反思中國與老撾「誰更依賴誰?」的設問,讓我們對老撾的地緣政治考量和中國在當中面對的挑戰,了解更為確當。第四章是關於老撾在地緣政治上嘗試積極地操作避險戰略的觀察,它將美、中、泰、越納入沙盤當中的多方位推演,實在是探討小國地緣政治戰略的有趣個案。第五章小結,我們將老撾的地緣政治處境跟它在推動國家發展時所面對的挑戰做一個簡單的綜合觀察,慎思明辨,顧慮難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