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寫第一版序言之時,是香港第一屆特區政府剛完,董建華先生連任第二屆特區首長不久的時候。那時大家對一國兩制的實施是樂觀的。這種樂觀的看法,一直維持到2012年第四屆特區首長梁振英先生上台後,開始改變。回歸最初的五年,「一國」高度自我約束,「兩制」因而得以並行。第一版序言指出,一國兩制的落實關鍵點在於維持「兩制」多於「一國」,因為「一國」是強勢的,而兩制的其中一制──香港,是被動及弱勢的,一旦中央政府不自我約束,香港的制度將無以維持。
當梁振英以低票勝出唐英年出任第四屆特區首長之時,中央對香港及一國兩制的政策,明顯出現了改變。種種跡象顯示,這些政策改變從2003年七一大遊行之後經已開始。梁振英上任後很強調民生,禁止「雙非」(即本人及丈夫皆非香港居民)孕婦來港產子、推出徵費措施打擊樓宇炒賣、加推土地供應及恢復興建為低收入階層而設的「居者有其屋」單位。儘管如此,他的誠信因自己也僭建而備受質疑,加上對中央唯唯諾諾,特別是在政制改革問題上,只緊跟中央,沒有為香港爭取更大的民主,很多市民對他不滿。
梁振英給很多香港人的感覺是他只代表中央政府推動「中港融合」的政策,沒有為香港人爭取維護「兩制」的「五十年不變」。其中開發東北地區及讓大量國內旅客到香港自由行,都被很多人視為配合中央融合中港的策略,而不是真正為香港人的利益着想。在政制改革上,梁振英政府更是硬銷中央政府的一國主權,迴避港人要求中國曾經承諾的高度自治。由於中央開始干預香港的管治,香港人害怕社會擁有的法治、新聞自由、廉潔及崇尚民主的核心價值會被侵蝕。在這情況下,中港矛盾不斷加劇,最終導致舉世矚目的「雨傘運動」。
這場運動將會影響一國兩制日後的發展。在香港回歸17年後的這個時刻,一國兩制的前景並不樂觀。香港的法治、新聞自由、廉政公署的獨立性、政府公務員及警察的政治中立,都受到衝擊。在中央干預下,香港的新聞自由首當其衝。時至今日,仍敢對中央政府監察批評的香港傳媒寥寥可數;監督批評特區政府及建制的傳媒也慢慢減少。雨傘運動所代表的,就是香港人特別是年輕一群,為了維護香港核心價值,與制度及價值觀大相逕庭的國家機器展開的一場抗爭。這個抗爭不一定能夠改變中央對香港的干預,但長遠來說,對香港甚至中國的發展,都有積極的意義,因為香港公民社會所展現的價值觀,是人類社會嚮往的普世價值。即使在爭取這些普世價值的過程中或有挫敗,但最終不論中國或香港,都要擁有這些價值才能進入當今的文明世界。一國兩制的成功繫於一國移向兩制中的香港,而非香港移向現時的中國。
李少南
2014年12月31日
2003年版序言
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似是剛過去不久的事,但董建華先生已成功連任香港特區政府第二屆行政首長一職。這數年間雖風雨不少,特別是經濟衰退帶來不少苦楚,但是社會尚算平穩,很多97年前的憂慮及恐懼,並沒有變成事實,「一國兩制」的大膽構想,似成功在望。
「一國兩制」的落實關鍵點在於維持「兩制」多於「一國」,原因是「一國」的國是強勢的,而兩制的其中一制香港,是被動及弱勢的,一旦中央政府不自我約束,香港的制度將無以維持。香港與國內的最重要分野,是香港實行普通法的「法治精神」及西方式的「新聞自由」。現代社會的人都需要倚靠大眾傳媒互通消息、互相交流及凝聚社會的民間力量,促進社會的發展。因此大眾傳媒在現代社會的進程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在香港,它們則更是「一國兩制」的重要指標。
「五十年不變」是中國領導人在「九七」前對香港人的承諾,這是指基本生活型態不變,其中當然包括了香港的資本主義制度、法治、言論自由及其他種種自由,「馬照跑、舞照跳」是鄧小平對「基本生活型態」不變的形象概括詞。可是,現實環境中,事物是在不斷變化中,問題只是這些不斷出現的變化,是「根本」的改變還是「表面」上的改變。
香港的媒體及傳播模式,在97年之後,是否已經起了「根本性」的變化?這個問題便是這本書的終極關注。至於答案,有待讀者看完此書後自己判斷。
除了要回答這個大問題外,此書還希望達到三個目標:(一)讓讀者了解香港傳媒的現況,(二)剖析香港傳媒的種種問題及其正負面影響,(三)幫助讀者批判及自覺地使用媒介。至於能否達到這些目標,也請讀者告訴我們。
在這裏,要多謝中文大學出版社陸國燊博士,在他力催之下,始有這個探索「九七」後媒介變化的專集。此外,亦要多謝各位參與或曾參與這項寫作計劃的作者,他們每一位都是「大忙人」,但都悉力以赴,在頻頻施壓之下,仍不與我翻臉,實在是我的運氣。因種種原因最終未能參與完成這項計劃的朋友及師長,我也要在此向他們致歉及致以衷心謝意。
希望大家喜歡這書,並提出批評指正。
李少南
2002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