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名稱:汩汩乡情
寻讨断代 放眼永恒 /
晨砚(文桥传播中心文字部主任) 序
砂拉越,马来西亚最大的州属,风下之乡,人猿、犀鸟的家园,还有河流两岸雨林许多部落的长屋……一些旅游资料添加了特异风情的几笔:原住民的绚丽服饰与舞蹈、至少有4种海龟将砂拉越海滩当作下蛋的家园……
到过诗巫、古晋、美里几次,都因活动所需,在一些时间缝隙里也出去转悠,因为多在一二线城市或小镇,可说并未真正进入宝山。
有次在美里,朋友指着街上一个交通圆环里的一只大海马雕塑,告诉我,那是美里省的象征物,但他们没有给我解释海马跟美里有什么关联。
到后来是看了“美里的女儿”佩珊写的一篇文章,终于给我开了眼界:“砂拉越的美里,是被一座叫着加拿大山的山脉拱成一个如海马一样的长条城市,地形很狭窄……”
她所说的不只是一个“旅游资讯”,因为接下来的是:“2009年一月及农历新年间,加拿大山发生两次滑坡崩塌,山泥掩埋了一个国油油站,还夺走两条人命,摧毁了8间民宅。”——看到这里,大概也只是一则新闻的开头。
往下看,是:“原来之前有人砍伐斜坡上的树木——雨季时,山就崩塌了。过后,政府委派一队地质学家展开勘查;勘查队用了两周时间测探。勘查的结果:美里加拿大山原是400万年前海底的山,她的土质是海底沙砾,如今山已经老化,当雨季来临,山脉吸收了大量的雨水后坍塌的可能性极高。”
“从此地方政府不批准任何发展这座山的计划。政府还以地换地的方法,让山上居民迁移,”最后她说——“这是明智与负责任的做法。”
我们要的是最后的那一句——因人为因素,四处大自然屡遭破坏,失去森林绿被、山体经常滑坡崩塌,人命伤亡之际,确可作为借鉴,这亦是一个子民对国家的立场、爱与关怀。
同时,她愿我们了解砂拉越,它的广袤葱绿朴质多姿,原像世外桃源般的和谐;它的富饶丰产,原是取之不尽的赐予——她也愿我们关心砂拉越,它在当局政治、经济、文化操作下的边缘困境。
山脉棱线周边,充满故事,有温吞的,时间维度缓慢;有激烈动荡的,把人急促推向思考。她为这家乡的断代书写,一发不可收;她寻讨,也探讨,为眼前的误差不义发声,以信仰的永恒角度支撑——跨时代,她追寻的是神国里的大历史观;她也努力为我们提供,抒情文字背后的一些严谨思考,不算很有系统地呈现、解读历史,但确实是为历史补上了珍贵的注脚。
而这又不是轻而易举的,摩西在为神成大事前,有个40年牧羊期——有天耶和华使者在何烈山从荆棘里火焰中向摩西显现,呼召他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摩西的一个反应是:“主啊,我素来不是能言的人,就是从你对仆人说话以后,也是这样。我本是拙口笨舌的。”《圣经》没有交代摩西在蒙召之前的“表达能力”,但想想一个人在野外牧羊,见羊比见人多,40年是“言语稀少”,怎么能练得与人对答如流,或出口成章呢?
一个家庭主妇其实情况也很相似。佩珊说,“离开中学、学院后,就业与成家后更是没有办法静下来写,从此再也没有写过任何东西,一停就是40年……”套句陈腔,就是“笔已生锈”。难得的是,她没有因此“朽掉”,像她在〈洛湾的晨〉里所说的:“上好的质材搁在沙滩上,成了朽木,何等可惜,而且碍眼得很。”有次她有些惊异地对我说,她的〈洛湾的晨〉、〈洛湾的黄昏〉以及〈洛湾的夜〉其实是在一天里一气呵成写出来的——主所赐这样的笔力,是不是应该好好珍惜,重新为祂摆上呢?
▊作者简介
杨佩珊
在砂拉越第四省峇南河畔的小镇丹绒里望出生,在美里成长。1978年在拉让师训学院受训期间信主。在政府学校服务12年后,投身教会的教育机构务23年。如今参加福音笔兵行列。愿意以笔传扬主言,让更多人认识独一无的真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