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郭振羽來到新加坡大學任教,半世紀以來勤勉墾荒,為新加坡教育園地播種灌溉,先後創立新加坡國立大學大眾傳播系,南洋理工大學傳播學院、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今已綠樹成蔭,碩果累累。身處年輕島國,郭教授開拓了新加坡社會基礎研究,對新加坡立國以來的社會、文化、語言脈絡深入研究,本書即為郭教授半世紀杏壇耕耘、治學授道的回顧與思考。
「回顧這將近半世紀的學術生涯,自覺很幸運,一直有機會參與研究,吸收新知,也一直有機會出力開拓學術園地,從墾荒、破土,到播種、灌溉,最後還能和一批一起出汗出力的朋友,收穫豐碩的果實。人生有此機遇,不能不感恩,有風雨相伴的日子,更不缺那雨後的彩虹。南國杏壇聽雨,有回音,有迴響,仔細聆聽,或許還有羽音陣陣、餘音嫋嫋。而今日我們立足新土,回望神州,放眼世界,當前立足處便是中心。展望前程,既已生根,更要努力耕耘,時時施加雨露,期待開花結果,開枝散葉。田園不蕪,要靠每一代人的努力。」
――郭振羽
作者簡介:
郭振羽,祖籍福建海澄(今龍海),早年畢業於臺灣政治大學新聞系,隨後赴美就讀夏威夷大學和明尼蘇達大學,先後獲得社會學碩士和博士學位,畢業後任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1973年回歸亞洲,前來新加坡,在新加坡大學(後改名新加坡國立大學)社會系任教,曾任社會學系主任及高級研究中心主任。1992年應邀加盟南洋理工大學創建傳播學院(1992―2003),續任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署理院長(2003―2005),負責籌辦新院。2010年獲南大終身榮譽教授榮銜。2012―2016年應邀創立新躍大學“新躍中華學術中心”,兼任主任。現任新加坡新躍社科大學學術顧問。
目錄
xvii 序一
“新加坡模式”中的“柔性力量”
——半世紀前郭振羽教授做了對的選擇
▪高希均
xxiii 序二
春風化雨,杏壇成蔭
——郭振羽教授孜孜耕耘碩果累累
▪林任君
xxix 自序
杏壇聽雨
▪郭振羽
輯一:杏壇聽雨
2 初識新加坡
9 做個文化擺渡人
16 新聞傳播媒體人
25 電視辯論外一章
――記新加坡歷史上第一次國會大選電視辯論
29 新加坡傳播教育起步
36 從肯特崗到雲南園
45 從播種到成蔭
51 新世紀新學院新任務
59 籌建南大人文學院:緣滿圓滿
輯二:文化新加坡
70 語言、文化和身份認同
83 文化中華的多元和開放
87 從原鄉到新土的文化苦旅
92 跨世紀的文化對話
——記1998年《早報》75周年的文化盛宴
99 問答郭振羽,文化新加坡
▪執筆南治國
113 努力建橋的邊緣人:郭寶崑
——《郭寶崑全集•第八卷•訪談》導論
127 教我如何不想他?
130 雙郭知交
——郭振羽談郭寶崑
▪黃向京
輯三:華語和方言
138 華語運動40年
160 來日風光猶可期
——新加坡華語再生的契機
164 方言不是毒蛇猛獸
——郭振羽教授訪談錄
▪整理: 林清如林沛
輯四:儒家倫理運動
174 回顧30年前的一場“文化再生運動”
——兼記1987年曲阜儒學大會
182 新加坡推廣儒家倫理的社會學分析
201 東方傳統和現代社會的家庭倫理
輯五:學思隨筆
220 後李光耀時代的亞洲變局
227 朋友,你幸福嗎?
230 新加坡的粉紅點革命
233 文化衝突和國家暴力
—— 一個馬來家庭在瑞典
236 家法管教,國法不容
238 歷史是這麼寫的
241 正宗假貨和誠實貪污
244 都是瑪麗惹的禍
249 序:傳奇未了
鍾雲鶯著《國際元立集團“企業家族”信念之探討》
255 一個家族的大江大海
——朱亮亮《追虹》讀後
259 國家疆界與文化圖像
——國際學術會議閉幕詞
xvii 序一
“新加坡模式”中的“柔性力量”
——半世紀前郭振羽教授做了對的選擇
▪高希均
xxiii 序二
春風化雨,杏壇成蔭
——郭振羽教授孜孜耕耘碩果累累
▪林任君
xxix 自序
杏壇聽雨
▪郭振羽
輯一:杏壇聽雨
2 初識新加坡
9 做個文化擺渡人
16 新聞傳播媒體人
25 電視辯論外一章
――記新加坡歷史上第一次國會大選電視辯論
29 新加坡傳播教育起步
36 從肯特崗到雲南園
45 從播種到成蔭
51 新世紀新學院新任務
59 籌建南大人文學院:緣滿圓滿
輯二:文化新加坡
70 語言、文化和身份認同
83 文化中華的多元和開放
87 從原鄉到新土的文化苦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