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李顯龍總理致辭
《墨魂:百歲林子平》新書發佈會暨畫展開幕式
林子平先生、云大篪先生,各位先生們、女士們:
大家下午好。很高興和你們一起參加“墨魂:林子平百歲作品展”新書發佈會暨畫展開幕式。首先,我們要向林子平先生表示敬意,因為他是我們新加坡最有成就的藝術家之一。
今天能夠為我國書畫家林子平先生祝壽,這是我的榮幸。林先生體現了“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到了百歲還繼續尋求創新,突破自己,他的堅持令人欽佩。年到百歲,松青鶴唱,在此祝林先生福壽康寧、萬壽無疆。
林子平先生的藝術生涯艱辛漫長,但卻碩果累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他還年輕的時候就對藝術產生了興趣,他開始自學書法和繪畫,在中正中學就讀期間已開始磨練自己的才藝。1950年他開始擔任新民小學教師,之後成為校長。三十多年來,他確保他的學生受到良好的教育,並照顧他們的福利。在課餘時間,他憑著滿腔熱情,堅持不懈地追求藝術。
他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與其他南洋風格的著名藝術家一起前往東南亞各地遊歷創作,在這期間啟發和塑造了他的藝術特色。 1977年他在英聯邦藝術比賽中獲得特別獎。最初本地的遴選委員會並不接受他的作品,因為他的藝術風格既不像東方,也不像西方。但最終他成為那次比賽中唯一獲獎的新加坡人。這次成功對他起到很大的激勵作用。1981年,六十歲的林子平從校長職位上退休,成為一名全職藝術家。二十多年後,他獲得“文化獎章”, 之後又因其對藝術的貢獻而被授予“卓越功績服務勳章”。期頤之年,他依然苦心孤詣地精進自己的創作,開拓創新。作為少數國際知名的藝術家,他在百歲之時仍然在創作上非常活躍。
2014年我曾經在中正中學為“林子平藝術館”主持開幕。那裡的傑作到現在都一直激發著眾多的學生和新一代的藝術家。因此,當云大篪先生向我介紹林子平先生的人生故事和他的作品, 並邀請我主持他的新書發佈會時,我非常榮幸地接受了邀請。書名為《墨魂》,它描述了林子平的藝術精神。從建國初期的新加坡景象,到他多年來創作的牛車水和新加坡河的標誌性作品,他一生的作品記錄了整個時代的變遷,雖然它們年復一年的逐漸消失,但卻一直活在我們的記憶中。在國家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中,他的繪畫生動地展現出了新加坡日常生活的色彩。
林子平先生的藝術開啟了我們國家的靈魂之窗,為建立一個國家的文化認同做出了貢獻,同時也豐富了我們的文化資產。這正是藝術可以做的,它可以成為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橋樑。藝術創作可以對我們自身的處境做出回應,可以闡明我們的夢想和願望。同時也提醒我們,需要自己努力去開拓未來的道路,就像林子平先生努力開拓他自己的藝術之路一樣。他的作品從材料到書法和繪畫的風格,都根植於中國藝術,但他的藝術精神卻是融貫東西,是新加坡的藝術。他啟發了新一代的本地藝術工作者,或許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但都屬於新加坡。一件又一件的藝術作品,也包括每一件新的藝術作品,都可以促進我們的集體認同,感受國家的身份和自豪。林先生說:“即使你能活到二百歲,若毫無建樹,那麼這依舊是短暫的一生。每個人的貢獻都不一樣,我天生就是為了藝術,我的貢獻是在藝術。”林先生,謝謝您對新加坡的貢獻。
幾個月後,國家藝術理事會將在舊國會大廈這裡開設文化獎展覽館,以紀念對於像林先生這樣的文化獎獲得者,並表達對他們的尊敬。從視覺藝術到文學和音樂,從戲劇到舞蹈,各種藝術形式的成就和貢獻,都將在我們的文化領域留下不可磨滅的烙印。各個文化領域的楷模和典範,以及他們的精神,將會繼續激勵我們新一代的本地藝術家和表演者。
最後,我也要恭賀云大篪先生共同成功舉辦了今天的新書發佈會和展覽。我們需要更多像他這樣的人,充滿熱誠地支持我們的本土藝術家,大力推廣和促進新加坡的藝術,這對於新加坡藝術的蓬勃發展至關重要。再次謝謝大家,祝大家有一個愉快的夜晚。
序
林子平先生致辭
《墨魂:百歲林子平》新書發佈會暨畫展開幕式
尊敬的李顯龍總理,尊敬的各位來賓,大家下午好。
非常感謝總理在百忙中抽空,為我的新書發佈會和畫展開幕式致辭,對李總理的嘉許和讚賞,我感到很光榮,也非常地感謝。
我的人生成長過程,和新加坡這片生我、養我的鄉土緊密相連。今天,我能獲得總理和大家的稱讚,離不開國家相關機構的幫助,離不開藝術界、教育界、藝術愛好者和收藏家們的支持。另外,這次新書發佈會和畫展順利舉辦,也要歸功於云大篪先生、劉思偉先生和蔡永義先生的全力協助!
能夠通過藝術為新加坡爭光,這是我的榮幸。藝術也是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重要一環,希望新加坡能夠大力推動國家級的比賽,讓更多熱愛藝術的下一代,有更好的發展平臺,希望新加坡在未來可以出現更多優秀的藝術家。
我計畫把我的一些優秀藝術作品,捐贈給國家和社會,希望讓更多的新加坡人看到這些作品,也希望讓新加坡以外的國家和人民看到這些作品。
最後,我要感謝上帝賜給我藝術的天賦,我會繼續努力創作。
序言
他是我尊重的長輩,更是我的知交,他就是藝術家林子平先生。我欣賞也收藏他的作品,他的創作從具象到抽象,從寫生到“我思故我畫”,每個階段都展示著他作為藝術家的努力和熱誠。在我與他相識的這二十年間,我看到他在藝術創作上的奇跡,作為一名完全可以退休並享受安逸生活的藝術家,他卻有著一種不斷追求創新的精神,他苦心孤詣地精進自己的創作,終於開創出屬於自己的藝術風格。藝術家把書法和樹根以抽象形式創作出“糊塗字”、“彩色書法”和“樹木系列”,實在令人驚歎。
2020年7月,藝術家同我商討,他想要出版一本書和更多人分享他的藝術創作歷程。這時我自然就想到云大篪先生。大篪是著名的電視節目製作人,他創辦的亞洲新聞台為眾人熟知;他是藝術評論家,也是一位作家。我曾近距離領略過他那優秀的寫作能力,這要從一場旅程說起。
同里是一個具有千年歷史的古鎮,其以“醇正水鄉,舊時江南”的特色聞名。2011年11月,大篪因為要採訪當時的上海新銳畫家,現在已經是中國頂級藝術家的汪家芳,我和他以及汪家芳三人就相聚在同裡。從同裡到上海,從藝術到美食,五天的時間在輕鬆愉悅的氣氛中度過。這與其說是一個採訪,倒更像是久別重逢的朋友,在小橋流水邊,在推杯換盞間,共敘佳話。整個的行程,我並沒有看到大篪做很多的筆記,但當我看到他發表在 The Peak Singapore 雜誌上長達六頁的採訪專文,著實讓我讚賞不已。大篪的表達清晰流暢,在細微之處顯露出深刻的哲理,把一位新銳藝術家通過文字精彩地呈現給大家,整篇專文兼具理性和感性之美,仿佛又帶我回到那段難忘的旅程。
當我提議由云大篪先生為藝術家的新書執筆,林先生和他的兒子樹國都十分支持,他們也對大篪在2010年為林先生個展所寫的《情系甘榜》記憶猶新。此書對於個展的成功推廣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和大篪一起採訪林先生是一件令人非常享受的事情。他親切溫和的交談方式很自然地把自己融入到藝術家的分享之中, 與藝術家建立了和諧融洽的關係。大篪對人和事物的觀察細緻入微,思維縝密,以其超強的寫作能力把所見所聞整理成《墨魂》一書。
本書以優雅生動的字句描述了一位藝術家的人生歷程和創作生涯,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當我被邀請為此書作序時,我有些遲疑,我既不是藝術家,也不是作家,但我一直以來都非常欣賞藝術也喜歡閱讀文學佳作,應該是如此關係,讓藝術家和作者都鼓勵我接受這份殊榮。
《墨魂》書名的確定也是大家團結協作的結果。最初建議的書名為《天頂星》,但感覺過於深奧難懂。大篪建議《黃昏後的彩虹》作為書名,能夠真實客觀地反映出林先生現階段的狀態。
但當林先生提出以《墨魂》作為書名時,大篪欣然採納了這個名字,這個書名的中英文都給人一種詩情畫意的感覺,並且可以很形象地把藝術家的創作精神及其作品內涵表達出來。
當我最初決定和大家一起推動出版此書的時候,我反復思考,林先生無論是在藝術界還是在社會上都已經獲得了足夠的認可和讚譽,為何還要出版此書呢?百歲林子平還有什麼新奇的角度可以書寫嗎?實際上,這位藝術家在百歲之際還孜孜不倦地去追求藝術的創新,作者稱其為百歲文藝復興,或者是重生,我也感同身受。本書通篇都是對於藝術家創作精神的表達,寄望讀者在閱讀此書之後,不僅對藝術家有更深刻的瞭解,也可以對藝術有一定的認識。《墨魂》雖然以藝術為主題貫穿全書,但其中也生動表達了人生中不可或缺的親情、友情以及愛國情懷等重要元素。作者為撰寫此書,前後採訪了上百人,他的熱誠和投入讓我敬佩。
執筆寫下這篇序言的時候,正值新年前夜,我回顧了這與眾不同的一年。新冠疫情挾持著痛苦和死亡給整個世界造成了巨大的衝擊,似乎看不到希望。在這種艱難的處境下,年長人士顯得尤其脆弱。感恩林老的家人非常認真地照顧他的飲食起居,希望林先生在百歲之際依然挺著健康硬朗的身體繼續創作。《墨魂》便是在這種背景下完成的,這也讓我深深體會到,即使在瘟疫橫行和淒風苦雨之中,依然可以期待彩虹的出現,仰望上帝的眷顧。如今這本書的出版工作已經圓滿結束,我感到由衷的喜悅。這本書不僅描繪了林先生個人的創作生涯,對於新加坡藝術界而言也是重要的參考。
蔡永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