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道不盡的南洋藝事
這本《南洋藝事》的“藝”,是個寬泛的概念,包括書畫、電影、音樂、舞蹈、文學等;當然,是以書畫為主。2018年,我在“八 方”出版了一本《在南洋》,裡面收了〈潘受,百年孤獨〉〈董樵是董橋的四哥〉〈星洲過客饒宗頤〉〈蔡逸溪與徽州〉〈記住陳有勇〉〈再寫陳有勇〉等篇,這些文章就沒有重複放在《南洋藝事》裡了,《南洋藝事》可以說是《在南洋》的續集,讀者不妨將兩書當作一個整體來看。
《南洋藝事》涉及第一代書畫家許允之、張荔英、林子瑄、範昌乾、鐘泗濱、陳月秀、林子平等;也談論了中國文人及畫家郁達夫、徐悲鴻、劉海粟、豐子愷、賀友直、陳鈞德與南洋的因緣。同時也關注了第二代畫家陳瑞獻、陳楚智、許夢豐、李福茂、鄧爾昌等人及第三代畫家林仰章的藝術貢獻。對新加坡舞蹈家吳諸珊、導演陳哲藝的成就也做了評析。南洋藝事豐富多彩,本書挂一漏萬,在所難免,很多想寫的人物,因為客觀和主觀因素,都無法實現。“四先驅”裡的鐘泗濱“才情”出眾,大膽創新,這是不爭的事實;但陳宗瑞的“深 情”不可忽視,還有待評家進一步探索。劉抗先生與劉海粟傅雷半師半友的情誼成為美術史上的佳話,劉傅兩人後來反目,但他倆始終與劉抗交好不變,足見劉抗先生為人之包容與厚道。劉抗與妻舅陳人浩,同學少年,上海、巴黎、麻坡、星洲,一路走來,一生相扶,是美術史上的另一段佳話。作品與人生,不可分割,劉抗的人生決定了他作品的“溫柔敦厚”。我越來越覺得陳文希了不起,他那些半抽象的鷺鷥即使放在中國繪畫的版圖衡量,也屬於第一流的, 比起林風眠的鷺鷥,陳文希又往前走了一步。漸漸地,陳文希在我心目中成了“四先驅”裡首屈一指的人物。我期待本地學者對陳文稀有更深入的研究。
說到新加坡的學問家,首推潘受,但大家不要忽略了黃葆芳。現在媒體少談黃葆芳了,老報人陳正先生告訴我:“有一陣黃葆芳幾乎天天來我的辦公室聊天。當年黃葆芳在文化圈的地位非常高,影響力甚至大於陳文希等人。”有一次和許夢豐老師聊天,我說新加坡老一輩最有學問的兩個人是潘受和黃葆芳。許老師認同,他補充說:“黃葆芳的畫也好,是正統的海派。”說到海派在南洋的傳播,就不能不提范昌乾先生的功勞,他在獅城的弟子有:林子影、蔡逸溪、莊耿文、林家雄、賴瑞龍、陳克湛、鄭劍峰等。我一時還想不到哪位第一代畫家像范昌乾一樣桃李遍南洋。當然,這些弟子中,並非都是海派,不少人另闢蹊徑。
十七八年前,有一次去拜訪書法家曾守蔭先生,當時不知道他是譚恒甫的弟子,那天聊了什麼幾乎忘了,倒是記得曾先生請我去湯申路上段“南記”吃海南雞飯,味道太好了,怎麼也忘不了。
第二代畫家李福茂風格明顯,設色雅致,自成一派。曾紀策的書法,俠士佩劍,穩健中又不乏斜逸,令人過目不忘。有一次我在陳楚智畫室裡見到一副書法對聯,與眾不同,頗為瀟灑,陳先生說是楊鎮榮的作品。大概沒什麼人知道楊鎮榮,他留日的,曾在二玄社工作, 他與拍賣行與收藏家都有交往和交情。此人性格獨特,我行我素,可惜多年前已過世。自序:道不盡的南洋藝事
中國改革開放後,很多畫家進入新加坡市場,最著名的就是吳冠中。不過,不要整天就是吳冠中,你可以把眼光移到上海畫家陳鈞德那裡,你一定會驚豔於他油畫作品的“彩韻”,他用油畫畫出了中國畫的味道。很榮幸,我採訪了謝聲遠先生,瞭解到陳鈞德的“星洲緣”,他五下南洋辦畫展,在新馬留下了一批精彩的畫作。
我也曾在長輩好友的引領下,有緣去雙林寺文物室一睹賀友直先生十二幅大型雙鉤設色組畫。在此,我們要深深感恩賀友直先生留給雙林寺、留給新加坡這樣一批重量級作品。
我要感謝許夢豐先生為本書題詩:
疏林茅屋漸紆回,雲壑谿山迭蕩開。 我愛先生文字好,每從舒坦見崔嵬。
何華先生文筆清雋,能寓精警于平樸之中,猶顧虎頭為維摩畫像點睛,神彩畢現。先生近作《南洋藝事》行將付梓,因綴四句為賀。
壬寅五月說夢軒夢豐
夢豐老師是我敬仰的藝術家,得到他的護持和鼓勵,實在因緣殊勝。
謝謝仰章同意我用他的畫作,構成封面。多年前,我們一起去英國旅行,主要就是參觀博物館和美術館。之後又一起遊義大利,從羅馬北上佛羅倫斯、威尼斯,最後到米蘭,四個城市看了近二十個美術館,大飽眼福。和仰章的兩次藝術之旅,因為興趣接近,所以十分歡喜,至今念念不忘。
我還要感謝尤東暐君題寫書名。人與人講個“緣”字,人與書法也講個“緣”字,我和東暐有緣,和他的書法也有緣。東暐的書名題簽為拙作增輝。
最後,我要特別感謝編輯耿捷認真辛苦的工作,感謝美編寶淩和排版員麗芳的出色手藝,更要衷心感謝國家藝術理事會對本書出版經費的贊助。
南洋是一個藝術寶地,南洋藝事真是說不完、道不盡。由於作為“新移民”的我,對星洲歷史及文化認識上的先天不足,加上其他因素的制約,書中的錯漏與誤判一定存在,還望方家多多指正。本書只是抛磚引玉,這絕不是什麼客套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