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作家溫馨推薦】
•北馬、美國、新加坡,蔡欣洵以由島至島的足跡,將生命的歷練熔煉成三十多篇短而美的心靈法則,構築起一代人的生活史。故國與異鄉的去留,滄桑而美好地詮釋了我們共修的人生哲學。你會讀到,生命如何因磨難而豁然通達;情懷如何因堅守而越夜越美麗。——莊薏潔,馬華文學研究學者,江蘇省鹽城師範學院副教授
•欣洵經常在短短幾個句子間,領著讀者在時間和空間軸內來回遊走。轉折之自然和必然,閱讀時感到無比舒適。讀完後才驚訝自己剛經歷了什麼,只好再從頭細細的品讀,還得保持高度警覺,才不會又被她看似無害的文字迷惑。她的文字又是如斯溫暖,讓讀者不由自主的沈浸在每個看似淡然卻饒有趣味的畫面。——張國強,新加坡知名小說家
•《有時,我們遠行》帶我走進蔡欣洵的詩意漫想。句子在飄零與著陸之間,有思念,也有遊逸。文句間流露的感情終歸於文末短詩,其微言深意令我手不釋卷,也會令你感到溫暖,令你觀照自我。 —— 宋子江,香港《聲韻詩刊》主編
•喜歡欣洵的文字。簡單,真誠。也許是因為新馬兩地的生活風情很接近吧,感覺我們生活在一個平行的空間。好多的經歷似乎很相近。好多熟悉的畫面和記憶。彷彿看到了自己小時候在新加坡的忠邦圈,吃laksa 配搭紅豆冰。 如作者所言,「生命如何精彩,如何讓我們心動,在於我們如何珍惜。」閱讀《有時,我們遠行》深刻地感受生命吧!——洪菁雲,新加坡報業控股中文電台台長(UFM100.3,96.3好FM)
•欣洵學貫中西,出生成長於馬來西亞鄉村般的北方小城,負笈美國,卻又定居新加坡,成為新加坡的外來媳婦,並長年從事教育工作,這種生活積累造就了她的多重視野、洞悉異樣人生,遠離家鄉促使她回憶她生命中接觸過的人和事,感人的筆觸中散發著人性的光輝,促人深思,感悟良多,優美地體現了散文的真、善、美。她的散文還有一個獨特之處,那就是每篇往往以三兩行具有詩眼的詩句作結,撥人心弦。——陳劍,前新加坡作家協會理事長,國際詩人筆會發起人兼副主席
•喜歡蔡欣洵的散文,她文風溫潤,寫親情、親子之間叫人傾心,看她憶及外婆、外公,寫成長中的女兒小吳,徬佛在本書輯一與輯二之間互為呼應。又看她寫成長記憶,寫同窗好友的情誼與離別,引人動容。我也愛讀她筆下,馬來西亞北部淳樸的小鎮風情,輕筆淡描,細膩卻不矯情。——張曦娜,新加坡著名小説家,《聯合早報》副刊高級執行級記者
【內容簡介】
《有時,我們遠行》是蔡欣洵的第一本散文集,收錄了2019年至2021年間的創作,包括了發表在新文潮出版社的每月專欄。作品著重於作者對於生活和人生的感悟,更有對她在馬來西亞成長、到美國留學、之後移民新加坡的經歷與懷念。欣洵和許多人一樣過著斜槓人生,做著很多不同的事情。她相信創作始于生活,希望通過她接地氣的作品,為自己和讀者的人生帶來一點感動。
作者簡介:
◆蔡欣洵
原籍馬來西亞,來自素有「米都」之稱的吉打州(Kedah)。蔡畢業於華盛頓州立大學心理學學士、奧克拉荷馬城市大學大眾傳播碩士,畢業後1992年移居新加坡。筆耕多年,創作的詩和散文零零散散地發表在中文報章和雜誌。目前是一名教育工作者。獲得2021年第四屆(新馬)方修文學獎詩歌組優秀獎、入圍2021周夢蝶詩獎決審。
章節試閱
〈花季〉
20個小時的航行,我不敢把鞋子脫下來。我也不知道,半夜要什麼其實可以按鈴叫機艙人員。我打盹了很多次,次次都驚醒。隔壁的旅客已經熟睡,輕輕地打著鼾。我心裡很慶幸他並沒有跟我聊天。機艙已經熄燈,昏暗中,我看著外面漆黑的天空,一如我的未來。
那年我18歲,第一次乘飛機,第一次離家——一個人。
大學坐落在檀香山市中心的中央,分散在不同的商業大樓。去上課要走過一道步行街,會經過好幾個露宿街頭的流浪者,推著超市的手推車,裡頭就是他們的全副身家。我第一次遇見他們,非常震驚。我不敢直視,快步走過,許久,還似乎聞到他們久未清洗難聞的味道。
校園附近是州立圖書館,後來變成我消磨最多時間的地方。圖書館沒有冷氣,但是開敞的設計,綠樹蔭翳,再加上檀島怡人的氣候,讓我在上課之間總會躲到圖書館去。那時哥哥已經在檀島上學上班。我們住在離威基基海灘不遠處一個小小的單位,每天搭2號巴士去上學。我的英語說得結結巴巴,於是常常在2號巴士裡翻閱字典,在圖書館前下車去看書。
我在檀島只呆了半年,便轉校到華盛頓州去了。直到離開20多年以後,我才重游夏威夷。
這個地方沒有太大的改變。20多年前居住的公寓還在,轉角那家著名的牛排館仍然排著長龍。威基基海灘依然歌舞昇平,圖書館仍舊沈穩的給予我們一片寧靜。我們搭上2號巴士,走著20多年前的路線。在搖搖晃晃的車程中,我恍然發現,雖然我在這裡的時間不長,但是心裡卻一直惦記著這個地方,原來是因為我的花季在這裡盛開。
我在這裡第一次和男生約會,和一個名叫真人的日本男生去看一場已經看過的電影。那年五月,同學叫我到學校門口的步行街示威,我開始看見什麼是熱血奔騰。我看見什麼是西裝革履、什麼是無家可歸、什麼是夜夜笙歌、什麼是所謂的自由……
我一直記得有一個午飯時間我走到一家超級市場,在擺滿化妝品的櫃台前流連。18歲的我拿起一管唇膏,看了看價錢,然後放下。在櫃台工作的奶奶看我踱步半天,輕聲地說,喜歡就買下吧。我記得我漲紅了臉,牽了牽嘴角,最終還是沒有買下生平第一管唇膏。
我記得當年那個18歲女生的渴望和膽怯。記得那個小鎮的女生,和小組同學們去一個男同學家討論功課時忽然發現原來身處豪宅,而男同學居然是校長的兒子時的不知所措。記得那個內向的女生如何每一次都要鼓起勇氣去跨越一道又一道陌生的障礙。
要到很多年後,我才恍然大悟,我記得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18歲的自己。我們從來不知道,成長需要多大的力量和勇氣。我們常常很輕率地說凡事總會過去,卻不願承認成長是痛楚的。尤其是在成長的過程中,還要經過多重的衝擊。但是,成長是一個九重葛的花季,必得經過日曬,刮風,乾旱,貧瘠的土壤,才會盛開。
只是我的花季沒有很燦爛,就已經開到荼靡。
〈假如我們說再見〉
假如我們終於要說再見。又或者,我們根本來不及說再見。你如果想哭,你就盡情地哭。你盡情地嚎啕大哭,哭至乾涸。哭完了,就不再有眼淚。然後你就可以繼續你的人生,不必再有我。
我常常告訴自己,如果你有些什麼不懂,做錯什麼事情,那都是我的過錯。你對這個世界完全不了解。你不知道怎樣自己吃飯,自己洗澡,不知道什麼是雲,什麼是海,什麼是藍色,什麼是微風……更不必說什麼是人心險惡,還是以德報怨,諸如此類。所以我要手把手地告訴你。我帶你走路,告訴你閃電的時候不要站在樹下,告訴你路邊的芒果給鳥啄食的都是甜的,告訴你失望是什麼,愛是什麼,而傷心生氣是可以的。
我以為我教了你許多,但其實,你才是讓我成長的人。我看著你學會走路,學會騎腳車,學會游泳。每一次,我看見你臉上的恐懼和不安。但是每一次,我都看見你勇敢地一次又一次地跨過障礙,一次又一次嘗試,到最後快樂地微笑。你教會了我,原來人長大以後會變懦弱,而我們要找回我們最單純的勇氣,才能勇往直前。然後我知道,即使我不在你身邊,你也會勇敢地渡過長河。
你讓我知道,時間不急。急的是我們。但是,成長是急不來的。我有時會暗暗著急,深怕你學不會什麼,或者遲了錯過了什麼。你卻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我,你心裡有個時間表,幾時你要長大,你會長大。你提醒我,早晨是可以花個五分鐘在被窩裡擁抱親親,因為世界不會因為我們遲了一分鐘而停止轉動。你提醒我,快樂的源頭,是最純真的玩樂,和愛。你也時刻提醒我要信任你,因為你心裡有譜。所以我知道,以後我可以放心地讓你去遨遊。
我都忘了這些。我們常常被煩囂蒙蔽,忘了原來最簡單的事情會讓我們最動容。
你還讓我更認識自己。從你的身上我看見自己,然後我驚覺原來歲月讓我變成一個不美好的人。於是我學著成長為一個更好的人。因為你。你讓我意識到我要愛自己,那樣我才有能力給你更多的愛,因為愛,是以乘數加倍的,而且無止境。
我不是一個完美的人。我所能給你的,實在有限。除了給你幾盞燈,我實在不能代你失望,代你受傷,代你跌倒。我當然也不能代你幸福,代你飛翔。假如我們說再見的時候,你還是少年,請你提著那幾盞燈,慢慢地、謹慎地,摸著石頭過河。
假如我們說再見的時候,你已經成年,請你不要跟隨我的步伐。你要記得當初你的堅毅和勇氣,你的單純。往後的日子,你會心碎,你會悲傷,你會憤憤不平,會感覺無助。但是,你也會驕傲,也會幸福,會充滿愛。所以你要想起當初你是多麼的勇敢,多麼的堅持。然後往你自己的方向前進。
假如我們終於要說再見,我希望我給你的燈已經照亮你的生命,生生不息。謝謝你教會我愛有多麼無限。謝謝你讓我再成長一次。謝謝你讓我愛你。
不要懷念我。
〈花季〉
20個小時的航行,我不敢把鞋子脫下來。我也不知道,半夜要什麼其實可以按鈴叫機艙人員。我打盹了很多次,次次都驚醒。隔壁的旅客已經熟睡,輕輕地打著鼾。我心裡很慶幸他並沒有跟我聊天。機艙已經熄燈,昏暗中,我看著外面漆黑的天空,一如我的未來。
那年我18歲,第一次乘飛機,第一次離家——一個人。
大學坐落在檀香山市中心的中央,分散在不同的商業大樓。去上課要走過一道步行街,會經過好幾個露宿街頭的流浪者,推著超市的手推車,裡頭就是他們的全副身家。我第一次遇見他們,非常震驚。我不敢直視,快步走...
推薦序
序一/有溫度的文字◎周錦聰
蔡欣洵是馬來西亞吉打的作家,這是我很早就知道的事。她的一篇得獎作品《飛的前夕》,是我年少時候反復咀嚼的一篇散文。
後來,通過詩社活動,我才知道蔡欣洵已經在新加坡定居多年,而且還勤於筆耕。這本《有時,我們遠行》,是她筆耕多年的成果。
讀蔡欣洵的散文,我們就知道什麽是有溫度的文字。比如〈老師,斯卡也答〉,她從自己老師的身份,回憶母親身為老師受到的尊敬,讓人動容。她也回憶小學和中學的恩師,再談到自己看過的一部有關山區老師的電影,進而結論:
我們之所以在畢業30年後還記得老師,對老師心存感激,並不是因為他們所教的內容,而是他們所給予我們的溫度。而這種溫度,不是人工智慧能夠給予的。
「老师」这工作是良心工作,不能够被「人工智慧」取代,因为人工智慧没有血肉,没有感情,也没有温度。
所有出現在我們生命中的人,總有一些讓人深深懷念。〈英姨〉是一位跟作者一家親密如家人的老鄰居:
平日,英姨煮了一些好吃的,都會喊一聲,然後遞過來。過年,我們家在後院做雞蛋捲,分一大盒給隔壁;英姨蒸了六個小時的年糕,分一些給我們。家裡人出門,誰回來沒有鑰匙,喊一聲,英姨總會帶著後備鑰匙出來。我要出國念書的時候,英姨縫了一個大書包給我。這個書包就一直陪著我讀完大學。我離家那天,她起早摸黑,隔著一道籬笆送我出門。
單單這段有溫度的文字,我們就知道作者和英姨的感情何其深厚,她是多麽期望再見到這位好鄰居。可惜,時過境遷,她們失去聯系了,作者暫時只能通過文字,留住往日的美好和溫馨——當我們讀到以下文字,就更能體味作者為何對英姨懷念特別深:
或者因為我們的住屋都是獨門獨戶,以致少了見面交流,沒有了共同的活動;或者我們每天都長時間在外工作,以致少了閒情社交;又或者我們在城市中對於別人有一定的戒備心。無論是什麼原因,我們都習慣了幾乎見不著鄰居的生活。吊詭的是,在這個所謂「環球村」的時代,我們的「村莊情懷」卻已經逐漸式微。當我們和世界各地的人似乎更靠近時,和我們的近鄰似乎更疏遠了。
欣洵五歲喪父,這樣的人生經驗肯定是沈重的記憶。她對父親的記憶是片面的:
就好像舊樓斑駁的牆,殘缺不全,卻時時刻刻都在。關於你的事情,我的記憶也是斑駁的。比如你帶我去看電影《驅魔人》,我記得有個畫面是個嬰兒車沒有人推卻滾下斜坡。還有我們搭渡輪,你一把抱起我,讓我半個身體在渡輪外面給浪花濺上我的臉。或者是你在治療的時候,喜歡吃甜甜的、紅色的楊梅,而我跟你爭著吃。(見〈懷念誰〉)
這樣的回憶,似清晰,似模糊,每次回憶必然是心酸的。更心酸的還在後頭:
後來記得的,竟然就是你的葬禮。還沒入殮之前,大人叫我把筷子轉過來給你餵飯。其實也就是點了飯沾在你已變色的唇。你厚重的棺木停柩在家門口,我們穿著黑色的孝服,左袖別上一塊麻布。你出殯,扶靈的人走了好長一段路,我要跟著走,大人卻把五歲的我趕上車。(見〈懷念誰〉)
父親的早逝,讓作者有關父親的記憶非常有限,很多時候只能通過「聽說」還原一些記憶。她有時候不禁懷疑:
其實我可以懷念你甚麼呢?沒有實體的人和事,可以懷念的嗎?那幾個破碎的回憶,已經翻來覆去地懷念了近一輩子,都被磨得啞了。(見〈懷念誰〉)
「都被磨得啞了」刻畫出日日月月、翻來覆去的思念之深刻,讓讀者讀之不禁鼻酸。蔡欣洵對中文動詞的運用異常精準,讓我們得以讀到這類用情至深的文字。
〈外婆的遺產〉也是懷念故人的作品。自從父親離世,外婆便過來幫忙媽媽照顧蔡欣洵和哥哥們,祖孫之間培養起深厚的感情。外婆離世了,對作者的影響卻是一輩子的:
她留給我最珍貴的遺產:一種嚴謹的生活態度,認真、堅毅、刻苦、勤儉,為家庭全心的付出。
如此寫法,讓讀者對「遺產」有了全新的看法,並由衷折服。
生命中難免經歷生離死別,而「死別」往往是無法預知的。十七歲原本是人生的燦爛年華,但是一位不是那麽親密的朋友,突然在這美好的年華離世了!雖然不是親密好友,欣洵還是不時想起這位早逝的朋友,她深有感觸地說:
要到這樣的年紀,經歷了這麼多次親戚朋友的離去,才發現原來不捨,或許是因為身邊的人代表了我們過去的回憶。他們的離開,就像是把我們的一部分歲月帶走,讓我們不知所措。(見〈那年十七岁〉)
由於對生死的本質已經看透,蔡欣洵很勇敢地寫了一則告別書給女兒。她說:
我不是一個完美的人。我所能給你的,實在有限。除了給你幾盞燈,我實在不能代你失望,代你受傷,代你跌倒。我當然也不能代你幸福,代你飛翔。假如我們說再見的時候,你還是少年,請你提著那幾盞燈,慢慢地、謹慎地,摸著石頭過河。(見〈假如我們說再見〉)
蔡欣洵中年得女,患得患失,會擔心自己在孩子成年之前離開世間。有了以上交代,她心裡顯然踏實多了。孩子提著媽媽給的幾盞燈,足以照亮前程。我們無法選擇出生的日期,也難以預知去世的時間,提早對孩子交代,讓雙方面對生離死別時不再驚慌失措。蔡欣洵的這篇充滿溫度的佳作,值得所有父母細讀。
讀了蔡欣洵的散文,我常常在想,這些文字的溫度從何而來?一個字:真。兩個字:真情。欣洵是如何讓自己的文章如此的真呢?我想,她心裡始終住著一個小孩,跑出來提醒她:不要忘記這個人啊!要記住這溫馨的一刻啊!即使沒有實體的人和事,她也通過「聽說」敏感地記在心中。
每個時代都有值得書寫的故人故事。欣洵的筆尖流露真情,寫下來她對故人故事深切而真摯的懷念,讓讀者的心一直被她牽動著。另外,詩意地棲居世間的欣洵,喜歡在每篇散文結尾附上短詩,讓她的散文余音裊裊,讓人愛不釋手。我深信,蔡欣洵心中住著的是純真多情的小孩,觸目皆是盎然的詩意。
【序者簡介】周錦聰是馬來西亞得獎無數的作家。主要創作為兒童小說、散文、童詩和新詩,也創作微型小說和文學評論。
序二/人生時間線◎涂仲儀
我原本還想建議妳把文字和文章整理起來,給自己出一本書,也讓同學和朋友們有一位出書的老同學,讓我們可以光榮地和大家分享妳的著作。沒想到,妳還是比我快了一步。而且,還盛邀我給這本書寫些字。我受寵若驚。
寫這段文字時,我們都剛過了人生的半百。
人生,是一個奇妙的歲月之旅。年輕仿佛還在昨天,但青春早已經走遠。我們在小鎮成長,在一個物資相對貧乏的年代長大。就像妳文中提及的,我們和大自然的接觸最多,於是我們便成了大自然的孩子。我們的玩具,在陽光底下,應有盡有。
回想起來也頗為驚訝的,我們竟然成長在沒有麥當勞,沒有手機,沒有社交媒體和沒有星巴克的年代。這是妳家的小吳絕對無法想像的。我家的筱欣也不例外;她偶爾還會質疑,這到底是不是「傳說」。
文字,是魔術,也是時光機。在妳的筆下,我又不由自主地隨著妳細膩的文字,回到了有稻田和運河的小鎮,還有那州回教堂和它周圍的古跡建築物的畫面,走了一趟時光之旅。
搭上妳的文字時光機的此刻,我們已經有了斑白的頭髮。而這趟時光之旅,剛好發生在疫情期間,是個連回鄉也是奢求的時期。於是,感觸就更深刻了。
《回聲》音樂專輯裡的《遠方》這樣的唱著:「遠方有多遠?請妳,請妳請告訴我,到天涯到海角,算不算遠?」是的,就如妳說的「我們陸陸續續地離開,許多人再也沒有回去」。
同學之中,妳算是其中少數飛到地圖遙遠的另一端去求學的。過後,聽妳細述那段「坎坷」的經歷,我佩服妳的勇氣和決心。
因為理想,因為生活,我們各自踏上自己的旅途,做我們想做的事,或是做我們應該做的事。由于小鎮的就業機會不多,好多同學離鄉深造後,因為事業和生計,在他鄉打拼,漸漸的,他鄉變成了故鄉,故鄉則慢慢的變成了異鄉。
妳說的,「我們在兩地之間付出歲月,交出青春。」
對於我們成長的地方,包括那稻田,運河,母校的牌樓,當時鎮上最好吃的紅豆冰和經濟炒米粉,當我們開始眷戀這些東西時,我們就會覺得「在我們的人生旅途上,發現自己的不足與惆悵」。
偶爾,我腦海裡會蕩漾起《遠行》這首歌裡的「當所有等待都變成曾經,我會說好多精彩的故事給妳聽」。謝謝妳的細心和妳那細膩的文字,述說著這些有著老同學的影子,有著故鄉的畫面和那些年我們成長的足跡的故事。
就這樣的,我們步入了想必誰也沒有心理準備的中年。
祝福和感謝妳,用妳的文字,將不同時空背景和不同年代的讀者,鏈接起來,成了一條美麗又感人的人生時間線。
仲儀
寫於2021年1月24日,半島梳邦客居
【序者簡介】涂仲儀醫生是作者深交40多年的老同學。行醫多年,曾經從政,現為醫療器材公司總裁,並在大學教書。涂仲儀也曾經是馬來西亞五份中文報章的專欄作者,出版過兩本書《愚公移山》和《愚公移山2》。
序一/有溫度的文字◎周錦聰
蔡欣洵是馬來西亞吉打的作家,這是我很早就知道的事。她的一篇得獎作品《飛的前夕》,是我年少時候反復咀嚼的一篇散文。
後來,通過詩社活動,我才知道蔡欣洵已經在新加坡定居多年,而且還勤於筆耕。這本《有時,我們遠行》,是她筆耕多年的成果。
讀蔡欣洵的散文,我們就知道什麽是有溫度的文字。比如〈老師,斯卡也答〉,她從自己老師的身份,回憶母親身為老師受到的尊敬,讓人動容。她也回憶小學和中學的恩師,再談到自己看過的一部有關山區老師的電影,進而結論:
我們之所以在畢業3...
目錄
序一 有溫度的文字
序二 人生時間線
輯一 金黃的稻穗掀起一海的歲月,波濤洶湧
1.純真的年代
2.那年十七歲
3.禾浪翻風
4.火焰
5.老師,斯卡也答
6.英姨
7.小團圓
8.我們吃早茶去
9.外婆的遺產
10.島嶼之歌
11.花季
12.越夜越美麗
13.邊緣
14.起風了
15.島與半島之間
16.旅行的意義
17.懷念誰
18.說給自己聽
輯二 清晨,號角以鳥鳴之姿響起
1.私奔
2.洪流
3.下一站,幸福
4.距離
5.女神
6.悠長假期
7.寂靜人生
8.簡單生活
9.照舊
10.遠方
11.斷捨離
12.被遺忘的時光
13.彩虹橋
14.遇見巴哈
15.歲月靜好
16.春天來了
17.美麗的誤會
18.相聚有時
19.山丘
20.假如我們說再見
後記 散步以後,雨落下一園的春
序一 有溫度的文字
序二 人生時間線
輯一 金黃的稻穗掀起一海的歲月,波濤洶湧
1.純真的年代
2.那年十七歲
3.禾浪翻風
4.火焰
5.老師,斯卡也答
6.英姨
7.小團圓
8.我們吃早茶去
9.外婆的遺產
10.島嶼之歌
11.花季
12.越夜越美麗
13.邊緣
14.起風了
15.島與半島之間
16.旅行的意義
17.懷念誰
18.說給自己聽
輯二 清晨,號角以鳥鳴之姿響起
1.私奔
2.洪流
3.下一站,幸福
4.距離
5.女神
6.悠長假期
7.寂靜人生
8.簡單生活
9.照舊
10.遠方
11.斷捨離
12.被遺忘的時光
13.彩虹橋
14.遇見巴哈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