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 | 找書網 | 找車網 |
FindBook |
有 2 項符合
政府社會組織:博弈研究的圖書 |
圖書館借閱 |
國家圖書館 | 全國圖書書目資訊網 |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 電子書服務平台 | MetaCat 跨館整合查詢 |
臺北市立圖書館 | 新北市立圖書館 | 基隆市公共圖書館 | 桃園市立圖書館 | 新竹縣公共圖書館 |
苗栗縣立圖書館 | 臺中市立圖書館 | 彰化縣公共圖書館 | 南投縣文化局 | 雲林縣公共圖書館 |
嘉義縣圖書館 | 臺南市立圖書館 | 高雄市立圖書館 | 屏東縣公共圖書館 | 宜蘭縣公共圖書館 |
花蓮縣文化局 | 臺東縣文化處 |
|
《政府— 社會組織博弈研究》是康曉光和他的博士生蔣金福一起完成的學術作品,也是《君子社會》一書的姊妹篇。
相比《君子社會》對政府與社會組織的宏觀研究,《政府— 社會組織博弈研究》一書把著眼點放在了兩者之間的博弈研究方面。因為政府與社會組織關係的互動或博弈,是國家與社會關係的核心內容。如何實現良好的政府與社會組織關係,是穩定中國局勢的關鍵。本書通過對多家中國草根非營利組織的田野調查,共收集了98個案例,研究了社會組織與政府合作的策略,在此基礎上,建立了政社博弈理論模型,提出了政社關係理想模式,也提出了走向理想模式的途徑、步驟、策略。
作者強調,在全球化時代,如何建立良好的政府與社會組織關係,我們不能無視其他民族的經驗,要善於向別人學習;不能切斷歷史,背叛自己的文化傳統,要從傳統中汲取資源,建造自己的未來。本書的研究高度重視文化變量,高度重視民族文化的建構功能,在民族文化中發掘建構未來中國的政社關係的資源,並將未來的政社關係建立在民族文化的基礎之上。
本書最重要的貢獻是創建了政社博弈理論模型。
康曉光,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教授;中國人民大學非營利組織研究所 所長;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兼職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政治發展與政治穩定"、"國家與社會關係"、"儒家憲政"、"非政府組織"。
蔣金富,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國家與社會關係"、"非營利組織管理"和"非營利項目評估"。
目錄
第一章 導論
2 第一節 研究背景
3 第二節 文獻綜述:國家與社會關係
4 一 公民社會理論
8 二 行政吸納社會理論
11 第三節 文獻綜述:政社博弈
11 一 策略
17 二 決策機制
26 三 研究方法
28 四 政社博弈文獻評述
29 第四節 研究的目標和任務
第二章 研究方案
32 第一節 概念界定
33 第二節 政社博弈理論模型
33 一 政社博弈理論模型1
36 二 政社博弈理論模型2
44 第三節 研究假設
46 第四節 研究設計
第三章 政府策略
50 第一節 策略描述框架
51 第二節 策略歸納
54 第三節 策略描述
54 一 取締策略
58 二 懲戒策略
61 三 阻止策略
64 四 限定策略
67 五 容忍策略
71 六 開放策略
74 七 合作策略
78 八 收編策略
第四章 社會組織策略
84 第一節 策略描述框架及策略歸納
86 第二節 策略描述
86 一 示威策略
91 二 抗議策略
95 三 隱匿策略
97 四 調整策略
101 五 放棄策略
104 六 自行其是策略
108 七 合作策略
111 八 依附策略
第五章 政社博弈理論模型統計檢驗
118 第一節 變數、變數狀態、樣本賦值、統計檢驗方法
120 第二節 假設一的檢驗
121 一 機構出身與事件屬性之間關係的統計檢驗
125 二 主要資金來源與事件屬性之間關係的統計檢驗
129 三 領導人利益來源與事件屬性之間關係的統計檢驗
133 四 生存和發展戰略與事件屬性之間關係的統計檢驗
137 五 價值觀與事件屬性之間關係的統計檢驗
140 六 領導人特質與事件屬性之間關係的統計檢驗
144 七 假設一檢驗結論
146 第三節 假設二的檢驗
146 一 事件屬性與政府管理策略之間關係的統計檢驗
151 二 社會組織性質與政府管理策略之間關係的統計檢驗
163 三 假設二檢驗結論
165 第四節 假設三的檢驗
165 一 社會組織性質與社會組織策略之間關係的統計檢驗
183 二 事件屬性與社會組織策略之間關係的統計檢驗
188 三 政府管理策略與社會組織策略之間關係的統計檢驗
191 四 假設三檢驗結論
194 第五節 假設檢驗結論
第六章 政社博弈理論模型的拓展與運用
198 第一節 政社博弈理論模型的拓展
201 第二節 一次博弈模型的運用
201 一 機構性質與機構行為
204 二 事件屬性與政府策略
208 三 DZ策略:調整
210 第三節 多次博弈模型的運用
211 一 第二輪博弈
213 二 第三輪博弈
219 三 第四輪博弈
221 四 第五輪博弈
第七章 對策建議:運用策略的策略
226 第一節 共同遵循的原則
226 一 遵守共同底線
227 二 求同存異,和而不同
228 三 建立基本共識
230 第二節 給社會組織的建議
230 一 牢記使命,履行職責
231 二 奉行漸進主義
233 三 積極合作,善於鬥爭
237 第三節 給政府的對策建議
237 一 現行體制評述
238 二 政社力量對比的中長期趨勢
240 三 趨勢背後的力量
241 四 認清大勢,順勢而動
第八章 總結
244 第一節 研究產出
245 第二節 理論貢獻
245 一 政社博弈理論模型
246 二 對策研究
247 第三節 不足與期待
後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