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金山
《書經衍義》作者黎貴惇(1726-1784)又名黎名芳,字允厚,號桂堂,沿河縣沿河社人(即今太平省興河縣獨立社),係黎朝進士黎富恕(後改黎仲恕)之子。
黎貴惇於黎顯宗景興十三年(1752)登進士及第,取為榜眼,是年二十七歲。之後歷任翰林院承旨、秘書閣學士等職,爵穎成侯。出仕未久,於景興三十一年(1770)辭官歸鄉,專於治學著書。至景興二十八年(1767)再度出仕,歷任入侍陪訟、戶部左侍郎等職,爵穎成侯。景興三十一年(1770)左除侍都御史、工部右侍郎;景興三十四年(1773)授任陪訟。1773年至1775年,至山南地區進行查簿及土地量測統計工作。1775年升為吏部左侍郎兼國史館總裁,該年底被降為禮部侍郎。景興三十七年(1776)被派往順化任協鎮參贊軍機,隔年又奉命回京授為戶部左侍郎、行都御史。景興三十九年(1778)改入武班,授左校點權撫事,爵義派侯。到1783年則改任乂安處協鎮,不久又被召回京任都御史。於景興四十五年(1784)過世,得年五十九歲。
黎貴惇著述種類甚多,堪稱越南十八世紀群儒之冠。著作內容涉及經學、歷史、文學、地理、考證學等諸多領域,越南儒者皆尊其為集大成者。
黎貴惇的著作有:《桂堂詩集》、《桂堂文集》、《全越詩錄》、《皇越文海》、《大越通史》、《撫邊雜錄》、《見聞小錄》、《書經衍義》、《芸臺類語》、《群書考辯》、《聖謨賢範錄》、《北使通錄》等。另外還有一些作品目前仍無法確定是否為黎貴惇所著作的。
《書經衍義》於1772年成書,載錄黎貴惇對《尚書》五十八篇內容所提出的討論。他重視的並不是今、古文的相關問題,而把焦點放在分疏此部經典所表達的涵意上,如書中特別著重的政治思想。《書經衍義》不但是黎貴惇個人對《尚書》這部經典的心得及理解,亦能作為了解儒家精神及其運用實踐的學習講義。黎貴惇在自序中即表示,希望皇帝能學習此書學,並落實到治國方面。他在每一卷開頭都寫著「臣黎貴惇撰」,表達的就是欲將此書薦獻給君王的想法。在越南十八世紀政治動盪的背景之下,黎貴惇衍解《尚書》的行為有明顯的經世意義。
黎貴惇依據《尚書》的篇章次序逐一進行講解,將焦點放在他認為較重要的內容上,因此對每一篇的詮釋深淺不一,有的進行較詳細的解釋,有的僅稍微提一二論點。黎貴惇基本上把注意力集中在《尚書》中有關治術、國君之德、修身、化民、舉賢任能、遷都、賦稅、兵制等內容,進而提出深度的詮釋及發揮,將含蓄或深奧的文辭加以解釋,再以其他經典或史實的例子來論證其觀點的準確性。黎貴惇同時也注重歷史背景、地理條件、典章制度及法典的考證,並依據考證的結果對歷代解經的說法予以評斷。他在《書經衍義》裡面即多次引用清代學者顧炎武的觀點,並對其表示贊同。
《書經衍義》內容分為三卷。第一卷包括〈堯典〉至〈微子〉等篇;第二卷包括〈泰誓〉至〈無逸〉等篇;第三卷則包括其它剩餘篇章。《書經衍義》在越南目前僅存孤本,以木版刊印,頁數(含序及跋在內)共284頁。書中並無註明何時刻印。開頭有作者的自序,下面標明作序的時間為1772年。書後的跋由黎貴惇的學生李陳瑻於1778年所寫,但跋的內容也沒有透露有關刻印的時間。現存版本缺少自序的第一頁,我們已據其他書籍中錄載《書經衍義》序文的部分補上。李陳瑻的跋文中有許多字脫落和模糊不清,無法辨認,因尚未找到有記載此跋的資料可供對勘,所以只能暫時保留原狀。
《書經衍義》原版現藏漢南研究學院圖書館,編碼:A 1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