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不同的人生風景:臺大教師傑出服務的故事》 國立臺灣大學 校長李嗣涔
「受教育愈多,承受社會資源愈多者,對社會亦負有愈多的責任」是世界各知名大學對學生的培育態度。愈高才智且具較強專業能力者,才有能力從事更多專業以外的工作,對社會更具影響力;再則亦需培養其悲天憫人、謙沖為懷的品格與道德。
藉由服務,從事者可看見社會的需要並觀照自身內在,進而淬煉出良好品德,這是優秀大學極為重視「教學、研究、服務」金三角並重的平衡教育,其中服務教育甚且為最要之故。
臺灣大學「敦品勵學、愛國愛人」校訓,向為全體師生拳拳服膺,不僅是校訓,更是一種生命態度;不唯追求真理、精進教學、研究專業,更是發自內心對社會關懷、付諸行動的品德實踐,且是一生的承諾與擔當。
臺大卓越教師群之學術領域迥異,然其長期默默、無私地投身於各不同領域服務則相同。或回應學校、國家社會對他們的需要,或主動發掘「潛在需要」進而規劃、執行,長達數十年。其服務與改善的層面不僅止於校內課程、校務規劃,更擴及經濟、社會、文化、醫藥、公共政策、法律制度等層面。這些優秀、熱誠服務的教師們深刻體現敦品勵學之專業學養,也發揮愛國愛人精神,更擴展對社會深遠的影響力。
為彰顯與表揚臺大眾多優秀教師的服務精神,臺大於二○○七年始推選「臺大教師傑出服務(社會∕校內)獎」,迄二○一○年共有二十三位教授、二大團隊獲獎。經行政副校長包宗和教授策劃主編,委由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編輯出版。
《不同的人生風景:臺大教師傑出服務的故事》書中縷述教師們的傑出服務事蹟,其發揮創意、默默付出、不求回報之精神,數十年如一日。在他們身上有幾種共同特質:良好品德與愛心是熱誠服務的動力;堅實的知識、能力與源源不斷的創意如磨利的工具,供其於「專業與非專業」工作中開創更多元、更新的服務;而驚人的恆心與毅力則為提供優質服務堅定承諾的基礎。這些特質與經驗分享均足以成為我們的參考與服務靈感的來源。
副校長序 (國立臺灣大學行政副校長 包宗和)
研究、教學、服務一向是臺大教師職責所在,長期以來,學校設置各種獎項獎勵老師在研究教學上的成果,但服務獎一直付諸闕如。民國九十四年六月,學校行政會議首度通過「國立臺灣大學教師傑出社會服務獎設置辦法」,用以肯定教師在社會服務上的努力與貢獻,鼓勵教師投入社會服務。
民國九十五年在研議制定社會服務獎施行細則時,李校長指示服務獎事蹟範圍非僅止於「社會服務」,而應包含「校內服務」。研修小組遂修訂辦法,設置「傑出社會服務獎」及「傑出校內服務獎」。復考量社會服務需長年累積始見成效,故候選人身份分乃擴及退休教師。九十八年又修訂辦法,推薦候選者之服務事蹟仍分校內外,獎項則除「傑出獎」外,再增設「優良獎」,並自九十九年起施行。
自民國九十六年至九十八年,共計十一位教師及二個服務團隊獲頒「傑出社會服務獎」,十二位教師獲頒「傑出校內服務獎」。獲傑出社會服務獎之教師及團隊或以學術專業協助推動國家政策,建立制度;或深入民間,宣導正確觀念,培育種子人員;或提供專業服務,扶助社會弱勢;或奮不顧身,投入災難救援,幫助國家社會渡過難關;或以專業積極參與國際學術活動,與各國相關領域互動,回饋人類社群。獲傑出校內服務獎的教師則能以校、院角度做整體思考,或因應大環境,推廣新觀念,制定政策,為校建立制度,進行軟硬體改革;或為發展校務積極向外籌募經費,為校園打造優質的人文環境,為新建築樹立恢宏前瞻的視野;或以自身專業,替學校提供諮詢服務,甚至忍辱負重,協助學校解決難題;或將企業經營理念帶入校務運作,提高效率;或殫精竭慮,為學校建立知識寶庫,為教育事業紮扎根。
獲得傑出服務獎的教師,均能以自己專業素養,為社會、學校無私奉獻。熱忱、愛心、為他人設想、堅持做對的事,幾乎是他們共有的特性。傑出服務教師為社會光明面做了最佳詮釋,並且以行動說明臺大同仁絕非一群關在象牙塔中孤芳自賞的學者,而是懷抱淑世濟國,關懷社會,追求理想,無怨無悔的知識份分子。服務不若研究教學,辛勤投入往往不見得獲得回饋,是一種犧牲奉獻的工作。只問付出,不求回報,是服務志業的本質。「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服務成果早已長留人間,臺大設立傑出服務獎,只是對許許多多默默投入公益事業的教師略盡棉薄,使他們的一些努力能被世人看見。
一樣的一天二十四小時,在兼顧教學、研究、家庭的同時,以專業知識,一顆柔軟的心,無私無求貢獻心力的,不只是獲獎的教師,惟宥於名額,每次評選均不免有遺珠之憾。事實上,所有獲得各學院提名的教師,都有令人感動的服務事蹟。
在傑出服務教師的訪談中,我們看到他們已將公益當成生活中的一部分,將服務視為如此自然而快樂的事。他們選擇的或許不是平坦繁華的大道,而是人跡罕至的小徑,但正因心中富足,所以感恩,正因心中有愛,所以可以源源不絕的付出。「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因著服務熱忱,成就了不同的人生風景,也使得臺大校園與國家社會能臻於至真、至善、至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