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視台灣匯聚信心
黃肇松
作者的新聞生涯,始自1982 年在紐約參加《美洲中國時報》的創刊,發揮於1980 年代中期至21 世紀頭幾年。在這個跨世紀的大時代,遇到台灣民主化波濤壯闊的發展以及兩岸前所未見的接觸交流。而這兩件跨世紀的大事,又有密切因果關係,本書所集,就是這個階段作者針對台灣政局發展、兩岸關係、港澳主權回歸及台灣社會的未來或寫、或評、或訪、或談的文字紀錄——紀錄了大時代驚天動地的變化,也紀錄了庶民溫馨自得的生活情趣。
台灣社會發展關鍵的1987 年
1987 年是台灣政經社會發展劃時代的一年,也是媒體界突破發展的一年,蔣經國總統在生命的最後時光,先是在這年年初宣佈解除「報禁」,7 月間解除「戒嚴」。11月宣佈開放老兵赴大陸探親(其後一路演進,水到渠成,由探親發展觀光、旅遊、成親成家及經商設廠),蔣先生於翌年1 月13 日與世長辭,這幾項重大決策相激相盪匯聚成台灣政治改革的高潮,打造了台灣的信心,型塑了新世代的民主文化發展,也開啟兩岸交流之門。
作者當年工作的《中國時報》在這一年6 月把我從紐約調回台北總社,準備接任總編輯,我參加了報紙由原來受限制的三大張擴充為六大張、八大張,乃至十大張、十二大張的擴版規劃,篇幅大幅增加,內容自由調配,批判火力加強;但若干媒體對記者編輯訓練不足,資源配備趕不上擴張速度,報導有時失真,評論亦不免偏差,社會上有人以「娛樂業」、「製造業」,甚至「屠宰業」來形容
媒體工作,其中有值得新聞界深刻檢討之處,但是,總體而論,從1980 年中期開始,媒體在推動改革、傳播資訊、擴充視野和追求專業上所作的努力和貢獻,不容抹煞。
舉一個作者本身體驗的實例來說明,1988 年初,作者開始擔任《中國時報》總編輯,目睹台灣社會波瀾壯闊的發展,政治民主化、經濟自由化、文化人文(精神)化、社會多元化、男女平權化及族群平等化,導致各項運動風起雲湧,造成工運、學運、農運、社運、婦運的勃興,環保及消費者保護運動隨之,甚至夜宿街頭的無殼蝸牛(無房者)運動,搶救母語運動及退伍老兵要求政府早日兌現
「戰士授田證」運動,也在社會注目下,理直氣壯的展開。
在民主先進國家,這些運動是歷經數十年,甚至一兩個世紀慢慢演進發生,但台灣幾乎是在解嚴之後,同時出現。有些媒體主管面對如巨浪來襲的種種運動,擔心動輒得咎,不免保守對待,但作者仍期勉編採寫同仁據實報導、公正評論,且需切中時弊,督促政府改革。我自已也根據這個原則,撰文論述或安排專訪、主持電視辯論,較為重要的論述收錄於本書「卷一」。
陪伴台灣走向民主,是我自覺沒有白費青壯歲月的欣慰之處。謝謝所有與我同行的老同事、老夥伴。
台灣以十足信心開啟兩岸交流之門
民主化的完成,社會改革的蓬勃推動,讓台灣人民對於開啟與大陸的接觸,有了信心,逐漸展開行動。作者在紐約工作期間,偶而回台公差,單趟要飛20 多小時,仍感覺「很近」,因為來往方便;台北北京直飛只需三小時,卻感到北京有如在另一個世界。兩岸交流大門打開之後,雖要經香港轉機,但北京已是「近得不得了」。兩岸媒體的交流也開始了。而在漫長的新聞工作歷程中,除了為台灣民主化發展盡媒體一份子的言責,作者自認另一項著力甚深的「工程」是,為兩岸的新聞及文化交流盡了些心力。
在台灣解嚴之前,報紙對大陸新聞的處理,是壓在報紙的角落裡,而且泰半為負面新聞,當時大陸報紙對台灣新聞的處理,應該也是如此。政府開放探親之後,我隨即在《中國時報》編輯部成立「大陸新聞中心」的一級單位,以新聞價值考量,而不用政治角度,來處理大陸新聞,並且開始派記者到大陸的新聞現場作實地採訪及報導。
其中,最重要的一次,應當是20 年前具有歷史意義的採訪,1990 年秋,在台灣開放大陸探親之後兩年,兩岸民間往來日趨頻繁,有待解決的問題也逐漸浮現,若干美日政客熱衷為兩岸傳話,作者認為應直接訪問中國國家主席,也是當時中共中央「對台工作小組」召集人楊尚昆。經副總編輯兼大陸新聞中心主任俞雨霖前來北京接洽安排,作者率同中國時報採訪團,於1990 年9 月24 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進行專訪。楊尚昆提出「同胞不會打自己同胞」、「統一沒有時間表,但要開始溝通」。
作者認為這次訪問特具重要性,不僅是因為訪問對象特殊,更重要的是,楊主席的談話要點,在1994 年千島湖慘劇發生之前,一直是兩岸關係的基調。美國國務院於1990 年9 月26 日分送給白宮(當時美國總統為老布希)及相關行政部門的「全球輿情簡報」,也直言:「這是一項值得特別注意的訪問」。其後,還陸續專訪上海市委書記吳邦國(現任中共人大主席)、福州市委書記習近平(現
為中國國家副主席)及海協會會長汪道涵(已歿)。
此外,作者及《中國時報》同仁還主辦了兩岸新聞交流的若干第一次。包括新華社記者首度赴台的參訪團(1992年由總編輯南振中率領)及中國新聞社第一個訪台團(1992年由社長諸有鈞率領)。估計從1991 年到2008 年6 月作者
從《中國時報》退休,其後轉往中央通訊社工作迄2009 年底為止,作者接待過的大陸各地媒體訪問團及新聞學術參訪團超過兩百個。其中,印象深刻的是,1991 年8 月,新華社記者范麗青和中新社記者郭偉峰申請來台採訪「閩獅漁事件」,《中國時報》受託協助邀請,同時協助安排入台事宜。8 月12 日兩位記者來台,具體實現了兩岸新聞採訪的雙向化,在此之前是台灣記者前往大陸的單向採訪。
「春江水暖鴨先知」,兩岸媒體能正常交流,則其他方面的交流也才能落實。有關作者「放眼大陸」的紀錄,收錄於本書「卷二」。「卷三」則是1997 年、1999 年港、澳主權移交,作者都親率採訪團前往採訪,並撰文紀錄直擊印象。
以更開闊的胸襟,營建更堅定的信心
台灣早期以逐步開放的經濟政策,打造了「四小龍」之一的經濟奇蹟;其後又以政治上的開放,打造了由里長到總統都是公民直選的全民民主政治。台灣政經社會的正常發展,營建出與中國大陸接觸交往的信心。在「全球化」(globalization)襲捲國際的當下,台灣應汲取以往經驗,以更開闊的胸襟和更開放的政策,厚植競爭力,調動全民活力,營建更堅定的信心。
作者能處身世紀交替的大時代,已感幸運;而在此驚天動地的變局中,能長期從事與時代脈博緊緊相貼的新聞工作,更為難得。本諸媒體人無可旁貸的職責,對台灣社會、教育、文化、藝術、媒體如何發展,以提振台灣的「軟實力」,本書「卷四」收錄近作短評六十篇,略盡媒體人的言責。
作者簡介:
黃肇松
現職:世新大學新聞系客座教授
社會服務:
監察院諮詢委員會委員
兩案公評網www.kpwan.com發行行
中央通訊社顧問、國語日報主筆
曾任:中國時報駐美記者、駐紐約特派員、總編輯、社長、總管理處總經理、中央通訊社董事長
章節試閱
縣長序
政鴻自上任以來,積極推動縣政建設,近五年來持續推動教育活動不斷,如借鏡日本「晨讀10 分鐘」,鼓勵孩子親近圖書,進而愛上閱讀,終身與書為友;一年編列5000 萬元辦理圖書館與學校購置優良圖書,提供民眾與師生閱讀;訂閱國語日報,讓孩子閱讀,使本縣班班都有國語日報,深山猶聞讀報聲,提升學童語文與創作能力;鼓勵閱讀,廣邀民眾讀好書拿好康,百萬獎金大獎勵。
活絡山城閱讀風氣,圖書館來當推手,發行愛閱書香苗栗卡,鼓勵親子共讀,十八鄉鎮市圖書館走透透;獎勵及早閱讀,希望孩子贏在起跑點,致贈閱讀禮袋1600 份;結合媒體行銷力,打造書香苗栗城;2010 全國教育力評比苗栗第二,僅次臺北市;縣市長施政滿意度再度蟬聯五顆星;縣長最重視閱讀與滿意度拿滿分,馬總統頒發苗栗縣為「績優縣市獎」及「文采之都獎」。這些都要感謝議會的監督與縣府團隊及鄉親支持。
閱讀是營造幸福山城的基石,鼓勵創作奠基本縣文學資產。2010 苗栗縣文學集出版:含資深作家文集--黃肇松著《依依鄉情》、《凝視台灣》、《迤邐國際》;文學家作品集解昆樺著《詩史本事:戰後臺灣現代詩人的詩史對話》、林蕙苓著《是誰散步在街道》。及新增兒童故事、圖畫書或繪本,提供孩子認知與探索縣境環境,滿足孩子對大千世界的好奇心,有靜言與小米合著《水精靈阿草的故鄉》、劉嘉琪著《我們的樟樹小書》、陳馨皇、卓奕伶合著《小蝸牛要回家》等,提供民眾閱讀,希望如西諺所說:「打開一本書,你就打開了一個世界」。
期望透過鼓勵多元閱讀與持續創作及出版優良文學著作,提升縣民閱讀能力,厚實終身學習基石,打造一個屬於在地居民的城市閱讀樂園,實現「愈閱愈富,山城閱讀」的富麗新苗栗。
苗栗縣縣長劉政鴻
處長序
苗栗文學淵源悠久,從第一屆文學家作品集,創始於81 年出版迄今,累積文學著作近200 冊;今年為推展苗栗縣文武雙全旗艦計畫──苗栗閱讀行動年──鼓勵重視閱讀與發展嬰幼兒及學齡前閱讀,新增兒童故事、圖畫書、繪本等徵選出版,充分呈現出本縣在文學上鼓勵創作與文學扎根的具體行動與作為。
今年苗栗縣文學集──資深作家文集徵選出版者有中國時報資深媒體人,前中時總編輯、社長,現任世新大學教授黃肇松先生在新聞界服務近40 年,累積其專業與人生中重要經歷編輯出版《依依鄉情》、《凝視台灣》、《迤邐國際》。
文學家作品集有解昆樺先生所著《詩史本事:戰後臺灣現代詩人的詩史對話》與林蕙苓小姐所著《是誰散步在街道》各一冊,其中《詩史本事:戰後臺灣現代詩人的詩史對話》一書,彙集解先生其所進行對臺灣前行代詩人以及戰後第一代詩人的訪查撰述。《是誰散步在街道》累積林蕙苓小姐其珍惜與感悟「生命」的禮物,訴說生活中點滴的感動或感觸,以「曾經擁有、擁抱回憶」方式,敘述生活週遭記憶與往事。
為提供孩子最初的感知管道,幫助孩子探索生命、認識事物及豐富成長歷程,99 年新創兒童故事、圖畫書、繪本徵選出版;含劉嘉琪先生所著《我們的樟樹小書》、靜言/繪圖、小米/為文所著《水精靈阿草的故鄉》與陳馨皇先生繪圖、卓奕伶小姐為文所著《小蝸牛要回家》等三冊童書。劉嘉琪先生所著《我們的樟樹小書》,針對苗栗縣樹「樟樹」,編輯設計屬於你我讀者大眾好玩又實用的小書,這本書,可以讓我們發揮想像力,一起寫故事結
局,是其獻給親愛的苗栗與摯愛的兒女所著。
《水精靈阿草的故鄉》由靜言與小米合著,書中介紹三義及周邊銅鑼、大湖地區的自然生態、特色文化與農特產業及地方特色工坊等,歡迎大家前來三義,體驗三義之美。《小蝸牛要回家》為任教於桃園縣的陳馨皇先生與卓奕伶小姐所繪著,敘述一隻小蝸牛在面臨孤獨挫折時,記取媽媽平日的教導,所帶給他的力量,讓他不懼困難勇敢向前點滴難忘的經驗,也鼓勵讀者在面對困難時應不畏所懼勇往直前,終有成功的時候。
苗栗近年鼓勵閱讀也推廣創作,除獎勵社區書香閱讀外,也鼓勵學齡前與嬰幼兒親子共讀,期望在起跑點上扎根,養成從小喜愛與親近閱讀,進而提升、改變與深化本縣優質生活品質。
苗栗縣政府教育處處長彭富源
縣長序
政鴻自上任以來,積極推動縣政建設,近五年來持續推動教育活動不斷,如借鏡日本「晨讀10 分鐘」,鼓勵孩子親近圖書,進而愛上閱讀,終身與書為友;一年編列5000 萬元辦理圖書館與學校購置優良圖書,提供民眾與師生閱讀;訂閱國語日報,讓孩子閱讀,使本縣班班都有國語日報,深山猶聞讀報聲,提升學童語文與創作能力;鼓勵閱讀,廣邀民眾讀好書拿好康,百萬獎金大獎勵。
活絡山城閱讀風氣,圖書館來當推手,發行愛閱書香苗栗卡,鼓勵親子共讀,十八鄉鎮市圖書館走透透;獎勵及早閱讀,希望孩子贏在起跑點,致贈閱讀禮袋1600 份;結...
目錄
目錄
縣長序………………………………………………………… 2
處長序………………………………………………………… 4
作者序………………………………………………………… 6
照片…………………………………………………………… 21
卷一愛鄉愛土的台灣論述
走出悲情省視馬關條約百週年………………… 51
英雄安在?就在身邊……………………………… 61
讓科技與人文握手………………………………… 65
建設科技島,教育打前鋒──理想與現實的對話68
重建社會互信、活絡台灣競爭力………………… 82
我們需要一個「競爭力內閣」…………………… 91
「民主路上不缺席」之………………………… 97
「民主路上不缺席」之……………………… 101
台灣民主制度調整後將可長可久……………… 103
以全民總統自許──總統府內論族群問題… 112
李總統何不把在鄉間的自在帶回台北……… 115
想起了陶百公…………………………………… 119
碧海青天夜夜心──悼新聞界之友陶百川先生122
塵封的報告、待解的謎題……………………… 129
「十倍速時代」的突破與提升………………… 133
發展債市、紓解金融危機……………………… 140
恩格爾:台灣仍有機會變成亞洲大金融市場… 144
記者節,聽諍言………………………………… 148
對「反思」的省思……………………………… 153
從「公共領域」概念看台灣公共媒體發展的現
況與未來──中央社的個案探討……………… 156
客家電視要想成功客家族群需先珍惜…… 166
民進黨未亮牌國民黨難佈局………………… 170
媒體.藝術.文化……………………………… 172
正視五都選舉到總統大選的空窗期…………… 182
大三角與小三角………………………………… 193
玉潔冰清朗潤古香──民間收藏家的活力… 198
卷二放眼大陸
楊尚昆:希望兩岸有直接溝通的渠道
──1990 年9 月24 日專訪中國國家主席楊尚昆203
兩岸問題應先在具體行動上表現誠意……… 214
訪楊尚昆的一些回憶…………………………… 221
善用優勢條件拋開歷史包袱
──吳邦國:上海將成為改革開放火車頭… 229
習近平:福州和台灣關係密切
──專訪中共福州市委書記習近平…………… 244
妥慎評估因應大陸如火如荼的經改…………… 248
記者有採訪權、傳媒有報導權、公眾有知情權254
廣東接收香港?抑香港接收廣東?…………… 263
香港上海誰將成為中國大陸經濟首都……… 271
上海灘倒轉錢坤──台灣新契機新挑戰…… 276
汪道涵:希望「辜汪互訪」早日實現……… 283
入會之後大陸傳媒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285
故宮雖分兩地國寶全民族共享……………… 296
春江水暖鴨先知──論兩岸媒體交流………… 303
趙紫陽的問題一籮筐…………………………… 311
卷三深入觀察的港澳現場採訪
香港大限?香港無限?香港有限?…………… 317
江澤民致詞基調不離安定港人心…………… 323
台灣如何面對不一樣的台港關係……………… 326
辜董會談好的開始……………………………… 330
香港仍是英美集團耀眼的東方之珠…………… 333
董建華的十大挑戰……………………………… 338
周南:香港將續為兩岸橋樑…………………… 346
周南十五年折衝即將接受檢驗………………… 353
何厚鏵的十大挑戰……………………………… 356
何鴻燊:澳門靠賭維生是不健康的……… 363
澳門賭王何鴻燊渾身充滿生意細胞…………… 373
何厚鏵:澳門發了歸功社會支持…………… 375
「過街老鼠」仍有人權………………………… 381
卷四時論短評
新聞評論寫作之我見…………………………… 387
尋找公視「新視野」黃肇松建議小眾服務… 390
以「求知若渴」提振臺灣競爭力……………… 391
停課與否均需作好準備………………………… 392
為己為人勤於洗手…………………………… 393
掌握數字才能治理……………………………… 396
重視幼年是高感染群的問題…………………… 397
節能減碳阻止暖化刻不容緩…………………… 398
拒吃魚翅保護海洋…………………………… 399
設法提振台灣英語程度………………………… 400
健康教育課程生病了嗎? ……………………… 401
因應倒金字塔形的人力結構…………………… 402
均衡發展才能培養競爭力…………………… 403
提升數學教學知能確有必要…………………… 404
關心選舉培養民主素養……………………… 405
不要隨意消費教育部長………………………… 406
藝文體驗應廣徵學生意見……………………… 407
從小培育開車的文明涵養……………………… 408
苦不能苦孩子…………………………………… 409
維護兒少人權是媒體天職……………………… 410
公視應更看重兒少心智培育…………………… 411
推動品德教育刻不容緩………………………… 412
尾牙宴與恤貧…………………………………… 413
對論語又受重視的觀察………………………… 414
打造總統教育獎的標竿價值…………………… 415
以平常心看待陸生來臺………………………… 416
「無肉日」理念應推廣到家庭………………… 417
期待有意義的「排行榜」……………………… 418
理性的抗爭與激情的報導……………………… 419
重建速度慢令人憂心………………………… 420
賭場是罪惡的淵藪……………………………… 421
人人都需要媒體識讀教育……………………… 422
建教合作不能惡質化…………………………… 423
給下一代多留一些空間………………………… 424
錯誤示範何其多………………………………… 425
世博會中的臺灣人文精神……………………… 426
論「國防教育」師資問題……………………… 427
積極防治毒害、菸害、酒害…………………… 428
鼓勵正確使用網路……………………………… 429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430
藝文體驗券跳票又一錯誤示範……………… 431
工商團體不要事事反對………………………… 432
臺糖釋地應先支援教育……………………… 433
樂見大學招生的良性發展……………………… 434
寂靜的校園惶惑的未來……………………… 435
多關心祖父母…………………………………… 436
「審慎研議」何時了……………………………… 437
善用就學貸款…………………………………… 438
中秋節新思維…………………………………… 439
大家一起行善…………………………………… 440
學校應注意傳染病防治………………………… 441
嚴肅因應「檳害」……………………………… 442
創意需要鼓勵與保護…………………………… 443
欣見學校推動蔬食有成………………………… 444
推動社會教育重建社會互信………………… 445
必需提升到國安層次的兩大議題……………… 446
八成五高中生視力不良,怎麼辦?…………… 447
誰可活得如此跋扈……………………………… 448
在良知的天平上,日本人有多少斤兩? …… 451
敬愛的球迷朋友:對不起! …………………… 454
長茂雄:職棒防賭首重紀律……………… 457
司法歸司法棒球歸棒球……………………… 463
建仔毋需愚忠…………………………………… 464
不要讓建仔踽踽獨行…………………………… 468
英雄出少年還需多扶持……………………… 469
學習松井秀喜的奮鬥精神……………………… 470
疼惜「台灣之女」曾雅妮……………………… 471
曾雅妮是奧運金牌的寄望……………………… 473
發揮青春活力使生命發光…………………… 475
向兩位MR.LU 致敬……………………………… 476
台灣體壇點燃希望之光………………………… 478
一念之間………………………………………… 480
目錄
縣長序………………………………………………………… 2
處長序………………………………………………………… 4
作者序………………………………………………………… 6
照片…………………………………………………………… 21
卷一愛鄉愛土的台灣論述
走出悲情省視馬關條約百週年………………… 51
英雄安在?就在身邊……………………………… 61
讓科技與人文握手………………………………… 65
建設科技島,教育打前鋒──理想與現實的對話68
重建社會互信、活絡台灣競爭力………………… 82
我們需要一個「競爭力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