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寶德
坦白的說,我對蘭陽地區的建築知道得十分有限。只知道近年來,宜蘭充滿了建築的生命力,在很多方面發光、發熱,足以視為台灣當前建築的模範。因此很高興看著兩位策展人推出一個「戰後蘭陽建築」的特展,可以讓關心此一段發展史的朋友們,深入的了解真相。
他們用「浪漫的真實」這個字眼來描述這個展覽。是很有創意的。他們的用意是把宜蘭地區的發展與理性的現代建築劃分開來。這說明近年來蘭陽建築的活力來自後現代的感性力量。這當然是正確的。自另一方面看,也可以說,蘭陽地區建築的創生力,是多元的,是沒有理論系統的,只聽憑設計者的感性的自由發揮。自生命的觀點,這樣的創造力才是真實。建築的專業者要放棄風格與原創的堅持才能真正掌握這種真實。
把冬山河親水公園作為蘭陽建築的里程碑,也是頗有見地的。這個計畫算不上建築,也沒有地方文化的思考,是後現代的景觀設計,而且是日本人的作品。但是無可諱言的,它把後山的生命力鼓舞起來了。建築界有些人對冬山河計畫不以為然,若自真正生態主義的景觀論來看,確實有很多值得批評之處。但是冬山河計畫是親水公園,是創造一個美麗又熱鬧的水岸,吸引遠來的遊客,激發他們的好奇心與快樂心。它成功的觸動了地方的生機,使他們對自己的創造力產生了信心。這就夠了。
然而應如何去理解這種創造力所產生的成果呢?
以這些年輕建築師的年齡看來,他們應該都是後現代主義的信徒。正宗的後現代,不是去找一個式樣,創造一個門派,而是使建築走出學院,重新回到生活與感性之中。在此情形下,理性是忽隱忽現的,只在需要它時才讓它出現。這種隨機性曾經是有些建築家的期望,卻很少有機會表現出來,因為形式主義永遠是建築的枷鎖。我很高興看到這幾位年輕人丟開形式的束縛,自由自在的表達出他們的生命力。
我羨幕他們,因為我做不到。
廖仁義
歸功於宜蘭建築推手的推陳出新,也歸功於策展人的精闢觀察,「浪漫的真實:戰後蘭陽建築展」這個展覽成功地將戰後宜蘭建築的理性與感性呈現在大家的眼前。
借用策展人的說法,宜蘭是台灣近三十年來最具建築創造力的地方,宜蘭新建築創造了一種獨特的建築論述,領導著當前台灣建築的走向。在我有幸來到蘭陽博物館服務以來,經過實地瞭解之後,對此說法深表認同。除了蘭陽博物館本身即是宜蘭新建築的經典作品,每天都可領略到它獨具一格的空間美感之外,宜蘭縣政府與縣議會也都是宜蘭新建築的精彩面向。縣政府大樓空間毫不費力地交錯混織人工與自然,許多角落幽靜閒適,讓辦公人員與洽公民眾都感到愉悅。而往來蘭博與縣府之間,也會不經意間看見座落在蘭陽平原上的特色建築,以有想像力的方式努力要與環境融合。
親身經歷這些台灣其他地方難得見到的景象,除了讓我更加深信宜蘭建築的不凡之外,也讓我理解,平凡的日常生活就是宜蘭新建築無窮創造活力的來源。就如我現在每日的經歷一般,宜蘭新建築的目的不在建構藝術的殿堂,而是試著將建築還給社會大眾,將人原本就擁有的創造空間的能力,以及創造出來的空間,分享給每一個人。
目前,一年有一百二十萬人次以上的遊客湧進蘭陽博物館。蘭陽博物館獨特的造型及其跟烏石港遺址與周遭山海環境的契合關係,應該也是吸引遊客前來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這座博物館佔地面積並不大,但進入博物館後,相對寬闊的玻璃大廳將周圍景致重新詮釋而產生的空間魅力,也會讓遊客眼睛為之一亮。幾乎所有宜蘭新建築都如蘭博一樣,它的自我並非僅只是建築師為了滿足自己的創造動機果,更多是來自對生活環境的直覺性的感受與理解。
這個展覽的兩位策展人王增榮教授與王俊雄教授,以「浪漫的真實」做為思維主軸,來闡述宜蘭新建築。這個理念,適切地突顯了宜蘭新建築的環境感受,從而也為建築的意義帶來了革新。蘭陽博物館很高興能夠邀請到專研台灣建築的學者專家來為我們策畫這個展覽,我們更是為宜蘭感到驕傲,因為宜蘭可能是台灣唯一一個持續努力了將近三十年建築革新運動的地方,並且卓然有成,得到社會大眾廣泛認同。
這是一個集合眾人之力完成的運動。藉著這個展覽,我們要向宜蘭建築的每一個推手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