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蠣因外殼呈不規則形狀,故無法開發良好的機器進行牡蠣剝肉工作,因此牡蠣剝肉工作主要以人力為主;又因牡蠣剝肉工作耗時,工作者需要長時間久坐與手部重覆性動作,且常採用不適當的姿勢以進行工作,故常會有肌肉骨骼不適的情況發生。為瞭解牡蠣剝肉工作者因工作而導致肌肉骨骼不適之盛行率與成因,本研究招募台灣西部沿海地區(雲林、嘉義、台南) 牡蠣剝肉工作者,完成234份有效問卷,並由234名參與者徵求27名自願者進行手腕偏斜角度與動作頻率及慣用手之肌肉活動程度量測。
研究結果顯示受訪者下背、手或手腕、肩部及手肘有較高之不適症狀,其盛行率分別為75.2%、60.3%、44.0%、27.8%。且98.7%的受訪者表示在過去12個月中有一處以上的肌肉骨骼發生不適症況,而僅有3位在過去12個月中沒有肌肉骨骼不適的情況發生。儀器量測結果顯示受訪者左手橈/尺偏活動範圍大於右手,此結果呼應受訪者之工作特性;而慣用手食指伸肌群及手腕屈肌群遠小於15%MVC(maximal voluntary contraction),顯示牡蠣剝肉工作手部肌肉負荷屬輕微。牡蠣剝肉工作者背部彎曲角度平均值為36.1°,彰化地區之牡蠣剝肉工因多使用工作檯,其背部彎曲角度平均值(33.2°)顯著 (<0.05)小於其他無工作台之工作者(37.3°)。由枕骨與牆面距離(OWD)之量測顯示有極高比例的剝牡蠣工有駝背的狀況,當調整年齡之影響後,剝牡蠣工作與OWD值仍有顯著相關。
邏輯斯迴歸分析顯示每週工作日數與每日工作時數為若干身體部位不適的重要因子,另外使用工作檯與否亦為肩部與手肘不適的重要因子。 因此本研究認為除給予牡蠣剝肉工相關之安全衛生知識外,應著重工作現場的設計,例如提供一般高度具椅背之座椅及工作檯,以減少其不適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