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米科技」被公認為現今這一個世紀最重要的產業之一,從民生消費性產業到尖端的高科技領域,都能找到與奈米科技相關的應用。雖然「奈米科技」具有許多優點,但是伴隨而來亦有其潛在之風險。隨著奈米微粒運用日益漸增,但是對其所在職場會造成職業安全衛生之效應卻鮮被關注;另外,在現有之奈米微粒所引起之危害,文獻資料絕大部分是細胞或動物試驗資料,有關流行病學之資料相當缺乏,因而引發本研究之探討動機。
本研究於98與99年度「奈米微粒作業人員健康危害流行病學研究(I)、(II)」計劃中,以橫斷性與縱貫性研究法利用個人問卷以及受試者之血液、尿液、肺功能與呼氣濃縮物(EBC)檢體的收集,探討奈米作業人員之氧化壓力傷害、發炎反應、肺功能、心血管疾病,抗氧化酵素活性、腎上腺固醇類荷爾蒙恆定以及神經反應之健康效應,並且利用Samuel Paik所提出之Control Banding理論,將奈米暴露受試者依照奈米暴露危害風險區分為RI1 (Risk level 1)與RL2 (Risk level 2),數字越高奈米暴露之危害風險越大。 本計畫至98年3月到100年8月止,總計收案人數共有458位人員,對照組有200人、Risk Level 1 (RL1)有139人、Risk Level 1 (RL2)有119人,而本年度之研究設計主要為縱貫性研究法,因此在統計分析之樣本選取為重覆測試之人員,意即至少參與二次以上之受試者,共有285人,對照組109位、暴露組176位,統計方法則使用GEE (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s)分析,此外,欲了解接觸不同奈米物質之人員可能造成不同的傷害,因此依照其接觸之奈米物質區分為五大類,接觸奈米碳管者有60人、接觸奈米級二氧化鈦者有60人、接觸奈米級二氧化矽者有73人、接觸奈米銀的有35人而接觸其他奈米物質者(奈米金、奈米鋁、奈米黏土等)有50人。 研究結果發現,利用所接觸的奈米物質做為分組依據,更能夠看到奈米物質對監測指標的影響,其結果顯示,奈米碳管(CNT)接觸者較可能影響發炎反應指標,如CC16、NF-kB(EBC)、IL-6sR、8-OHdG、paraoxonase以及FVC,奈米銀則對心肺相關指標(NO、肺功能、hsCRP以及RBV-血管配置指標)有所影響,而其他奈米物質則對早其心血管指標(Fibrinogen、RMSSD)有所影響,但由於其他奈米物質包含奈米金、奈米鋁等物質,因此無法確切了解是由何種物質造成。
另外,本研究中,依據Control Banding分類為較高風險族群,確實在追蹤分析中呈現了較不良的健康結果,因此顯示了未來研究中對於這些暴露族群持續追蹤的必要性;唯其詳細的機轉與原因,或許有待進一步的細胞實驗或是相關的動物實驗,才能予以釐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