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讀《易》興感,傳承之樂
讀《易經》、習《易經》、講《易經》,忽忽不覺,竟越三十年矣!《易經》者,天人性命之書也,內聖外王之教也。淵矣!深矣!其甚也。明也!達也!其至矣。
每回讀《易》,總覺得絜靜精微,身心安定,內在總響起老子「孰以靜之徐清,孰以動之徐生」的體會。它讓人回溯於生命之源,天清地寧,入於「寂然不動」處。又如其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如斯而得「範圍天地之化」,「曲成萬物」也。
讀之,習之,意之象之,身之體之,漸浸而入,契會自得。我自覺得它像是一首豐盈的交響樂章,如孔老夫子言:「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繳如也,繹如也,以成。」果如夫子在齊聞韶,「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讀之習之,繼而講之,是又不同矣!總覺得此非我「講」也,而乃我「參講」也。
參天地,贊化育,「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成之者性」也。一陰一陽者,如其存有之律動也。繼之者善,如其參贊之實踐也。成之者性,如其人文之教養也。
易者,簡易,變易,不易也。不易者,言其常也,此「貞一之理」也。變易者,言其變也,此「相乘之機」也。簡易者,陰陽翕闢,乾以易知,坤以簡能也。「簡易」者,乾坤入易之門也,造化之微、心念之幾,粹然純然,其至矣夫!循此簡易,相乘以機,觀機如象,參契其意,歸意入神,貞一之理,朗然而現矣!其如日月之明也。
年過五十,方知天命,再參《大易》,知得「俟命而立」的從容,明得「立命而俟」的莊嚴。再看看年輕一輩的戮力與成就,果是「斐然成章」,真乃「後生可畏」也。晚明清初,鼎革之際,此治史者之所困也。卦爻錯綜,象數義理,此治易者之所難也。將此困難之兩,合而治之,士林殿堂,各有分說。要明其分際,述其別異,更所難也。
楊自平君這部《世變與學術──明清之際士林《易》學與殿堂《易》學》,雖非完備之《易》學史,讀來卻有曲折周至,燦然大觀之感。或論何楷《古周易訂詁》之訂詁成果,或論黃道周《易象正》之曆象治《易》,其於體例、象數義理,溯而源之,條理清楚。或論孫奇逢之宗程立場與氣本論之《易》學哲學,或說錢澄之《田間易學》之尊朱立場與實踐,或講刁包《易酌》之宗程立場與實踐,又及於張爾岐《易》學之特色與定位析論,其於程朱多有理解,或氣或理,承繼尊抑,寫來自有中節處。再歷順治、康熙,以迄乾隆,於《易經通注》、《周易折中》、《日講易經解義》、《御纂周易述義》,如此殿堂《易》學,清初盛世,巍然而現。楊君篤實,為學真切,疏之理之,極見功力,真乃難得也。
上世紀九○年代初,余應邀至中央大學,開講《論語》、《老子》等課,後又講「船山《易》學」、「當代儒學」等課,從遊諸子,志學向道,一時崢嶸,論議風發,頗收教學相長之效。環視諸生,或狂或狷,氣質個別,然知止守本,進取有度者,多已學有所成,業有所就,其於大道也,亦有所契也。想來,竟也敢誇飾地說「藏書過萬卷,弟子邁三千」,憂樂在心,日月分明。
余自戊子之秋,遷遊花蓮,任教慈濟,臨太平洋之濱,倚中央山脈,每吟及林則徐詩句「海到無涯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總覺其氣象壯闊中,仍不免孤寂也。年過五十,更知天命,唯在傳承。傳之習之,繼之成之,光而大之,是所期於來者也。今楊君著作,發行在即,索序於我,遙想當年,一時興感,綴為文字,聊以贈之,是為序!
寫於慈濟同心圓之元亨居
壬辰(2012)之春清明前,3月28日
林安梧
自序
自明崇禎(1628-1644)到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這段時期正值明代滅亡與清朝建立的世變之際。本書分別考察士林《易》學與殿堂《易》學,希望了解明清時期在民間及朝堂任官的思想家於經歷時代巨變之際,如何藉《易》學展現對人生、時代的重要反省與思考,以及對前代《易》學的承繼與開展,期能勾勒出這段時期《易》學的發展樣貌。
本書是由十一篇期刊論文、專書論文與會議論文,略經修訂後編輯成書:
〈何楷《古周易訂詁》的訂詁成果析論〉:發表於《鵝湖學誌》第47期(2011年12月),頁93-139。此篇亦為國科會計畫晚明《易》學研究(Ⅱ)—何楷《易》學研究(編號99-2410-H-008-054-)之研究成果。
〈黃道周《易象正》治《易》析論〉:《當代儒學研究》第8期(2010年6月),頁19-55。
〈孫奇逢氣本論的《易》學哲學〉:於2012年3月16日發表於中央大學明清研究中心主辦之「明清鼎革變動與文化詮釋學術研討會」。
〈錢澄之《田間易學》的治《易》立場與作法析論〉:《黃宗羲與明末清初學術》(中壢:中大出版中心,2011年9月),頁415-467。
〈刁包《易》學的思想基礎及治《易》立場與作法〉:《臺大中文學報》第34期(2011年6月),頁263-304。
〈張爾岐《易》學特色及定位析論〉:臺師大《國文學報》第51期(2012年6月),頁37-70。
〈從《易經通注》論順治殿堂《易》學特色〉:《興大中文學報》第25期(2009年6月),頁251-280。
〈從《日講易經解義》論康熙殿堂《易》學的特色〉:《臺大中文學報》第28期(2008年6月),頁93-138。
〈從《御纂周易述義》論乾隆殿堂《易》學特色〉:《當代儒學研究》第10期(2011年6月),頁171-203。
其中須說明者,〈從《周易折中》看康熙殿堂《易》學〉為一篇新作,是由舊作〈李光地之卦主理論及卦主釋《易》論析〉進一步發展而成。至於《御纂周易述義》乃乾隆時期的《易》著,但為了完整說明殿堂《易》學的發展,亦將其附於本書中。
在明末清初士林《易》學成就方面,關於何楷《易》學,其復古思想源於明代考據學,其著作《古周易訂詁》承繼先秦《易》學的爻變、互體,用以解釋卦、爻畫之象,並將卦畫符號與占筮所得的變爻結合。何氏釋經有三點特色:一是承繼《左傳》、《國語》以爻變釋經;二是以占法解釋用九、用六的意義與作用;三是保存不同的經文、存古字與異文、存古音、存古義。何氏肯定伊川、蘇軾的乾坤卦變說;對於圖書之學,既肯定河圖、洛書的存在,又認為黑白點圖應與《易》、〈洪範〉區分。此外,何氏對經文之訓義及義理有其新義,並修訂朱子對太極的說法。本章屬於國科會研究計畫「晚明《易》學研究(Ⅱ)—何楷《易》學研究」的研究成果。
黃道周的《易象正》,不同於傳注傳統,而是藉《易》經、傳,建構一套獨特的《易》學,將曆、《易》結合,既明天道自然之運行,更欲探究人事中的百世之理。經由實測天文,鑽研《易》與曆之關聯,提出「大象十二圖」及「歷年十二圖」,並以「之卦」釋七十二體卦,以及以七十二組對化卦論致用之道,透過這兩部分的成果,提出一套嚴謹的歷史推步系統,作為後人立身行世的參考。
孫奇逢為清初極具影響力的思想家,然其重要性表現在講學而非獨特的哲學思維。其《讀易大旨》異於傳統傳注,以發揮《易》經、傳義理為主。本章先點明孫氏的治《易》立場,異於朱子,近於伊川,其後指出其《易》學哲學又異於伊川。至於其《易》學哲學,孫氏以「理」、「道」、「易」等稱謂指稱形上義的元氣,又屢言「心」,易使研究者將孫氏誤歸入理學派或心學派。筆者透過全面深入釐清,認定孫氏實為主氣一系,異於陸王主心,程朱主理。本章從三點指出孫氏主氣本論:一、以「神」理解太極;二、〈乾〉、〈坤〉並行;三、不從截然對立的角度論君子與小人。並進一步認定孫氏的宇宙論及心性論皆屬氣本論,意即萬物皆根源於渾淪未分的形上元氣,而元氣又化生為陰、陽二氣;然形下的陰、陽二氣的流行有元氣作用其間,元氣與形下之氣,一體不二,此便是孫氏氣本論的《易》學哲學。
錢澄之的《田間易學》,收錄承自家學之《見易》、《火傳》,以及錢氏重要的《易》學觀點。對於錢氏的治《易》立場,部分學者從漢、宋學的角度,提出四種看法:宗漢、宗宋、漢宋兼採、兼採歷代《易》說。亦有學者視錢氏為程朱學派,主張錢氏宗程朱,或稱錢氏只宗朱子。經筆者深入研究,認為錢氏只尊朱而非宗朱。此外,錢氏既不宗漢、亦不宗宋,而是廣採眾說,但以是否合於《易》之本旨作為抉擇標準。重視《易》之本旨方是錢氏《易》學的根本立場。
刁包對明亡有深切感受,希望藉由結合朱子思想,強調讀書、窮理,為時代找出新的契機。他的心性論、工夫論及《易酌》中所說的「心」、「心學」,皆本於朱子,對王學提出反省,將讀書、窮理歸本於心,並肯定朱子「心具眾理」的主張。刁包所說的「心」、「心學」,非屬陽明心學,而是朱子心即理的系統。至「學《易》以檢心」是以有益自家身心,作為學《易》的動機與理想,迥異於以《易》歸心學的心學《易》。刁包主「四聖二賢一心」,即為宗程立場的展現,強調義理解《易》,治《易》內容兼採程、朱,並廣引眾說。在治《易》實踐上,無論訓詁、考典制、釋象皆以合於經義為依歸,並承繼與擴展程《傳》引史解經的實踐,且於《易》重要觀點,在義理方面多有發揮。本章乃將原有期刊內容稍加修訂,作為國科會研究計畫「清初程朱《易》學研究(I)—刁包《易》學研究」(編號100-2410-H-008-040-)的研究成果。
張爾岐的《周易說略》於眾《易》注選擇《周易本義》,藉由對《本義》簡要的義理解釋,承繼朱子重「本義」之旨,主張探求「理之象」,闡發聖人的教誡義。另一特色是亦透過講學推廣《易》教。《易》學哲學重視元氣,主張理氣不二、理勢合一,與王船山的觀點有同有異。張氏《易》學,在元、明釋象、釋義過度發展之後,重新正視並回應朱子的主張,順應《易》學的發展。與同時期的刁包相較,張氏治《易》近於朱子,刁包治《易》近於伊川。張氏《易》學有其特色,值得吾人關注。
在清初到清中葉的殿堂《易》學的成就方面,順治朝的《易經通注》為清代第一部殿堂《易》學著作。該書的《易》學觀及釋《易》實踐,部分承繼程朱《易》學,然其著書宗旨在經世致用,深入分析卦、爻辭中蘊藏的人事之理。在爻辭解釋上,以君道釋第五爻,以臣道釋第四爻,重在論君臣之道。此外,書中亦提出「無心」思想,指出無私意方能知幾。該書的限制有三:一是限定了《易》的解釋與應用;二是將以陽尊陰卑解釋陰陽;三是狹隘地將人事陰陽解釋為君子與小人。
康熙朝的兩部殿堂《易》著,有《周易折中》與《日講易經解義》。《周易折中》乃康熙鑑於明代官修的《周易大全》駁雜,特命李光地總結歷代《易》說而作。《周易折中》的特色便在於「折中」法,一方面是對研究對象的折中,就眾家《易》說之殊異加以抉擇;一方面是折中的原則,在版本上,李氏折中於朱子經傳區分的版本,但在卦、爻辭的解釋上,則折中於《易》經傳。該書在釋經上重視《易》例,包括用詞通例及釋經義例,提出五類釋經義例。此外,該書以義理釋《易》為主,於君子、小人及君臣議題上,提出《易》亦為小人戒,及君臣合德的主張。該書對於宋《易》提出深入的檢討與修訂,而以《易》經傳為折中原則的實踐,正好與清初回到經典本身的治經主張相呼應,在《易》學發展有其重要性。
《日講易經解義》乃日講官為康熙講《易》而作。康熙指示須深探聖人作《易》之旨,並合於通貫及簡要的原則,故該書於解經前先列出核心大義。又因該書屬於殿堂經著,故解經內容須符合經世致用。該書釋《易》,將卦象、卦爻辭視為整體,並依各卦所代表的處境,提出處世之道。在義理發揮上,該書兼論扶陽抑陰與陰陽相互為用,一方面提出君子、小人之辨,另方面又提出剛柔並濟。此外,該書多著墨於康熙所重視的治國之道,包括刑法、武備、文德、君子與小人之辨、敬事之臣等,其中尤以刑法、君子小人之辨與敬事之臣較受康熙關注。
乾隆朝之《御纂周易述義》乃清代最後一部殿堂《易》著,其著述目的即乾隆〈序〉所稱,乃為承繼《御纂周易折中》之義旨而作。該書參考前賢象數、義理釋《易》之成果,加入撰述者之見解,同時亦關注君臣議題。《述義》與《折中》均強調掌握聖人大義,但差別在於《折中》是採纂注體形式,彙集並折中眾說來掌握經義;《述義》則逕將前賢象數、義理成果熔於一爐,並加入撰述者的見解,解釋並發揮經義。《述義》釋《易》,在義理方面承繼程朱《易》學,但另加入程朱所忽略的象數,全面解釋取象來由,並重視易數,透過實際解經,展現其象數、義理兼備的精神。
簡要歸結明清之際士林《易》學與殿堂《易》學的特色。在士林《易》學方面,何楷承繼先秦至宋代的《易》學成果,黃道周以曆治《易》,孫奇逢的宗程立場及氣本論的《易》學哲學,錢澄之的尊朱立場及重視經傳本旨,刁包的宗程立場,以及張爾岐承繼朱子重本義主張探求「理之象」。
至於殿堂《易》學,過去學術史談及清初官學,多以程、朱學稱之。從表面來看,殿堂《易》學著實是標舉程、朱《易》學,但深究其內容,實非如此。如《易經通注》關注者在於治國之道,多論及君臣及君子小人之議題;《周易折中》乃藉由義例及經傳本旨折中眾說;《易經通注》則以通貫聖人大義及經世致用為治《易》目標。本書透過對明清之際士林《易》學與殿堂《易》學的研究,希望見到表象之下的真實面貌,並給予相應的理解與評價,進而正視其存在價值。
在此,要誠摯地感謝我親愛的家人,父親楊景柏、母親張素真辛苦的教養之恩,舍妹楊自青在繁忙的教學之餘,費心協助拙著的完成,舍弟楊自森在研究之路的互相切磋勉勵。感謝先生呂學德多年來的鼓勵與支持,而兩位寶貝呂紹君、呂紹辰的乖巧與貼心,讓我能專心作研究。亦感念恩師林安梧教授自余從學期間至今,不斷給予鼓勵與指導,並於百忙中撥冗為拙著撰寫〈推薦序〉。在此也感謝「中國思想史研究叢書」主編鄭吉雄教授、伍祖安教授對拙作
提供寶貴修訂意見。此外,臺大出版中心蔡忠穎先生與紀淑玲小姐在編務及出版上的諸多協助,及研究助理中大博士生涂藍云費心協助校稿,在此一併致謝。
最後,僅將拙作獻給我最親愛的家人。
書於新竹智思齋
2012年8月
楊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