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序:
為慶祝中大法文系成立三十週年,我們於2010年10月8~9日舉辦「漢法文化對話」國際研討會,大會使用語言為中、法文。
本系原於研討會公告中訂定討論「傳統與現代」、「父源與母源之文化遺產傳承」、「當代文化與傳統習俗」、「節慶與日常性」、「同一、異化、變異」、「翻譯、轉移、遷徙」、「可理解與不可理解」等七大子題,後來本系「研究發展委員會」委員與主辦人共同開會,依照審查錄用的26篇文章之主題重新編列分組,共開啟研討會當天(一)對話與影響(dialogue et influence)、(二)文化遺產(patrimoine)、(三)同一、異化、差異(identite, alienation, alterite)、(四)翻譯(traduction)、(五)傳承、轉移和遷徙(transmission et migration)等五組對話主軸。
本書《跨時空的漢法文化對話》(Dialogues transculturels franco-chinois)收錄研討會部分文章共16篇,依照寫作語言和內容分為上下兩冊。
上冊《影響與轉譯》(Influence et traduction)以中文寫作,旨在討論中法兩國作家或作品彼此之間的影響,以及法國文學作品的中譯問題:林德祐論述台灣與法國女性詩學中以書寫重塑價值系統的企圖;盛鎧和許綺玲闡明〈一桿「稱仔」〉與〈克拉格比〉在敘事處理上的差別以及兩文作者之文學觀和社會觀;甘佳平以虛、實及社會政治等問題比較《人間喜劇》和《紅樓夢》兩部東西方小說;翁振盛嘗試理解阿鐸如何吸收轉化東方戲劇、哲學和醫學,從而構思一套新的身體理論,實踐理想的「完全劇場」;張.卉探討程抱一的《天一言》和侯錦郎的畫冊《生命二重奏》中輪迴、死亡、永恆和身分認同等議題;林志芸研究馬里伏「重複對話者的台詞」技巧中的文字遊戲之翻譯問題;蔡倩玟則比較漢法正式餐宴中飲酒禮儀與酒餚搭配情形。
下冊《差異與傳承》(Alterite et transmission)以法文書寫,主要研究漢法思想、語言、文化的異同與傳承問題:Sylvain Menant析論孟德斯鳩對中法兩國制度和法律之對等比較,以及其論述對今日法國體制之影響;Genevieve Artigas-Menant檢視夏勒及伏爾泰的作品,闡釋啟蒙思想裡不同面相的「中國神話」之表現;Paul Perron描述魁北克小說書寫與歷史文獻之間的緊密關連性,討論兩者間彼此相互交錯的關係;辛憶卿指出謝閣蘭與中國在思想和情感方面的交會;徐慧韻以中、法諺語流通的意象之相似性和語義上的關聯性呈現兩種文化在意義流通介面上的微妙對應;廖潤珮探討謝閣蘭針對文化相異性所提出之議題;Jean-Yves Hertebise透過中法雙方對彼此的眼光,闡述中法文化對話的可能性和條件;洪藤月探究Proust的母親 Madame Jeanne Proust對他的作家生涯之影響;李招瑩則由貝爾單與北京傳教士的書信往返集了解其文化藝術政策。
因為來自不同學門和研究領域學者的參與,本專書討論內容得以豐富而多樣,共觸及漢法文學、社會、文化、哲學和翻譯等議題。每位學者皆於其中貢獻個人研究心得和所學所知,為「漢法文化」交流開啟更多、更廣的研究面向。未來可延續推動的研究議題有:翻譯研究(文化和語言差異所衍生的翻譯問題、法國文學經典譯注)、中法比較文學研究(法國文學對華人作家之影響、中國思想對法國作家之影響、中法文學對話)、文化差異研究(中法文化、民俗對話與比較)。我們期待本書的出版,能有拋磚引玉的作用,為往後國內各領域的「漢法文化」研究學者開啟更多的研究議題和對話管道。
最後,我們衷心感謝各方研究「漢法文化」議題的學者參與,也感謝中大法文系系辦助理林蔚芷小姐於行政方面諸多的協助,讓大家的心血結晶得以出版,與學界朋友分享。
林志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