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英國的堂哥阿杰,今年要回臺灣過暑假,指名找我當導遊。
三年沒見面,我擔心阿杰的中文忘光光,怎麼跟他溝通?阿嬤怕阿杰吃不慣臺灣食物,帶我去買漢堡、可樂和熱狗。
「阿兜仔都吃這些。」阿嬤又加了一大包薯條。
吃飯時,飯桌分成兩邊。阿杰皺著眉頭問:「阿嬤,我可以吃你們那邊的嗎?」他可憐兮兮的補一句:「這些我在英國吃怕了。」阿嬤高興的替他盛飯。
不過就是一碗白飯,他卻深深吸了一口氣:「哇,真香!都是臺灣味!」臺灣味?奇怪,我天天吃飯,怎麼吃不出來呢?
阿杰有暑假報告要寫。
「你要報告什麼呢?」我問他。
他搔搔頭:「還沒想到。」我也想不出來,只好說:「我們去逛逛,找靈感。」阿杰帶了筆電、錄音筆、相機和筆記本,還有口香糖和餅乾、巧克力,比較像要去玩。
自從阿杰回來,我家廚房變熱鬧了。阿嬤天天在廚房裡變花樣。前天做湯圓,昨天做碗粿,今天則是米苔目。阿嬤一邊做,阿杰一邊問,手機當成筆記本,一字一句的記下來: 在來米幾公克,太白粉比例多少,認真得不得了。米苔目加黑糖水、白木耳和紅棗,這是甜米苔目,媽媽的最愛。用絲瓜、肉絲和蝦米爆炒的鹹米苔目,爸爸最喜歡。
炎熱的夏天,我都加上剉冰和糖水,米苔目冰清涼又退火。「好吃,好吃。」阿杰吃完鹹的吃甜的,吃完甜的吃冰的,邊說邊抄筆記,像個美食家。「我想到了!我可以把臺灣米食當主題,介紹給英國同學。」
阿嬤聽到阿杰要寫報告,馬上帶我們到菜市場去買菜,還說:「做給阿兜仔看,要卡厚工咧,咱們來包肉粽。」材料買回來後,阿嬤在晒穀埕給我們上課:我是小助教,屋頂上的麻雀是旁聽生,真正的學生只有一位:阿杰。
「糯米黏性強,適合做年糕、米糕和麻糬;在來米沒那麼黏,煮稀飯和白飯最好。懂了沒有?」「懂了懂了,」阿杰舉著手:「阿嬤,什麼時候包粽子?」其實我知道,他想問的是:什麼時候吃粽子?
從小,我就愛廚房大灶的味道,那是過年過節的味道。過年炊年糕,燈節吃元宵,清明粳粽,端午肉粽,直到冬至搓湯圓。大灶開動的那一天,代表節慶又來到人間。我們家平時人少,瓦斯爐就能應付,這幾天阿嬤天天在大灶練兵。就像今天,大灶的湯火沸騰,蒸籠裡的粽子飄香。
阿嬤包粽子,很跟得上時代!她先用茶葉泡了米,還在粽子裡頭加桂圓和葡萄乾。「這樣吃,健康又營養。」阿嬤連蒸粽子都不忘交代:「新時代要有新思想。」
我喜歡清晨的時光。金色陽光灑落稻田,涼爽的空氣裡有野薑花的氣息,陽光還沒進來我家晒穀埕,是看書最好的時光。
媽媽心血來潮,搬出小方桌,擺了小矮凳,桌上鋪了紅白格子巾。漢堡夾蛋、花生吐司,還有一大瓶冰涼的米漿。阿杰遲疑的拿起一個漢堡,咬了一口:「咦?很特別,這是……」「米漢堡,還有米吐司。」媽媽說:「嚐嚐看,請你多多指教。」媽媽說的那麼認真, 還真像早餐店的老闆娘。「原來米還能做成漢堡和吐司。」阿杰嘴裡塞滿食物,相機拍,筆記抄,口齒不清的說:「米真是太厲害了!」
原來米的變化這麼多!今年的暑假作業,我也要做一份「米食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