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臺中縣市合併之後全新出版的《臺中文學史》,由二位出身臺中的學者廖振富、楊翠,以深刻的在地認同及專業知識合力編纂。在架構上,突破文學史著作以 時間為主軸的寫作方式,採取「雙軌架構」進行論述:前半部分成「口傳、清領、日治、戰後迄今」,勾勒臺中文學的發展歷程;後半部分則鎖定「族群、女性、兒 童文學、地景與在地書寫」等議題,作深入探討。
全書以臺中的文化特質為肌理,追溯日治時期臺中躍升為台灣文壇中心的歷史脈絡,進而以宏觀視野彰顯當代文學繁花競茂的璀璨光景,呈現出臺中文學多元豐碩的內涵,再造二十一世紀臺中「文化城」的新風貌。
作者簡介:
廖振富
台中人,台灣師範大學博士,研究領域包括:中國古典文學、台灣古典文學、台灣近現代文學、日人在台漢文學,尤其致力於台中地區文學語文之研究。先後任教於嘉義師專、台中科技大學、台灣師範大學、中興大學。曾任中興大學文學院副院長、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所長,現任中興大學台文所教授。著有《櫟社三家詩研究:林癡仙、林幼春、林獻堂》、《櫟社研究新論》、《台灣古典文學的時代刻痕:從晚清到二二八》、《新修霧峰鄉志‧文學教育篇》、《林癡仙集》、《林幼春集》、《在台日人漢詩文集》。
楊翠
台中人,台灣大學博士,研究領域包括:原住民文化與文學、台灣史、台灣婦女史、台灣新文學、台灣女性文學、性別文化相關議題、媒體/流行文化/性別文化等。曾任教於靜宜大學、成功大學、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系所,現任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副教授、楊逵文教協會理事長。曾與施懿琳合著《台中縣文學發展史》、《彰化縣文學發展史》,個人著作有《日據時代台灣婦女解放運動》、《鄉土與記憶:七○年代以來台灣女性小說的時間意識與空間語境》、《最初的晚霞》、《壓不扁的玫瑰:一位母親的318運動事件簿》等。
章節試閱
古典詩中的女性形象與女性詩人
在日治前期,女性普遍缺少接受教育的機會,只能依附男性而存在。男性不但主導社會活動場域,也掌握了文字書寫權,究竟男性詩人如何描述女性、作品呈現的女性形象有何特質,是值得探討的議題,甚至可從中探討作品背後的性別意識,進而與當代女作家的性別意識對照觀察。
一般較常出現在男性筆下的女性,集中在傳統婚姻中的女性、貞節烈婦、風塵女子等數類,前者多賢妻良母類型,或歌頌節婦恪守貞節,或悲憫婦女被丈夫拋棄的可憐遭遇;而描寫風月女子,若非出自同情,即是刻劃其外貌與身體感官之美,難免有物化女性之嫌。為避免過於繁瑣,下文將選定常見的「賢妻與棄婦」形象進行分析。更值得關注者,面臨20世紀新思潮的衝擊與演變,詩人筆下也逐漸出現全新的女性形象,諸如櫟社集體創作曾有〈天然足〉、〈女軍〉的詩題,前者提倡解放傳統對女性身體的壓制戕害,後者則反映晚清中國革命思潮下對「女性革命軍人」的浪漫想像,可見傳統男性領導階層,其男性中心的性別意識開始產生鬆動、蛻變的現象。
日治時期有能力以文字發聲的女性極少,更遑論從事文學寫作,即使在新文學領域,女作家亦屈指可數,而在古典文學領域,當時曾出現幾位女性詩人,其中較具知名度者如石中英、張李德和、蔡旨禪、吳燕生、黃金川、李如月等人。若專就臺中一地觀察,根據目前資料,與臺中淵源較深的女詩人有蔡旨禪、吳燕生、吳帖、洪浣翠等人。
以下先從「男性傳統觀念主導的妻子形象」來探討男性文人筆下的女性形象:
傳統男性成家之後,對妻子的要求,乃是一切以男性為尊,克勤克儉,遵守婦道,養育子女,為家庭無怨無悔的盡力付出,至於女性在家中的存在,只有年老之後期待被子女孝順奉養。以櫟社社長傅錫祺的作品為例,他結婚甚早,原配高綢十五歲嫁給傅錫祺,四十二歲即因病去世,二十七年間為他生育五男二女,去世後他曾寫下〈哭亡妻高氏綢〉四首,詩前序言特別提到:「髮妻高氏,年十五歸我,農家弱女,婦道素修,孝事翁姑,敬事夫子。且善遇夫弟妯娌,一家和睦,為人所譽。持家廿餘年,克勤克儉,能使予無內顧之憂,蓋貧賤夫妻之不易得者也。」其中第三首內容如下:
婦人有德豈須才,笑口時因內顧開。茹苦一生無怨語,持家廿載薄私財。
忘勞井臼常身任,力疾衣裳尚手裁。往事如今回首處,從頭歷歷總堪哀。
「婦人有德豈須才」一句,套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俗語,典型的傳統男性中心思維。全詩描述妻子的形象:含辛茹苦,勤儉持家,全無怨言,具有相當的代表性。
櫟社創辦人林朝崧,其妻謝氏在1913年去世,他曾寫十三首七言古詩〈哭內子謝氏端〉表達深刻的悼念,並極力從不同角度刻劃賢妻的形象,包括奉養多病的婆婆,盡心養育妾所生的女兒,一再苦口婆心規勸他勿沉淪酒色等等。而最有趣的是第四首,描述原配因無法生育,主動為他納妾一事:
自汝入我門,週年即坐蓐。一珠墜蚌胎,從此竟不育。上體皇姑心,小
星為余蓄。我適自外歸,少婦進茶酌。驚疑未及問,新房燦花燭。始知
汝誠賢,不妒師樛木。常情因納妾,閨中多反目。此舉傳諸人,可以愧
末俗。
原配主動為丈夫納妾(小星為余蓄),其目的恐怕有更多現實處境的考量,但從男性觀點來看,真是感動莫名,當然會稱讚她不爭寵嫉妒;「不妒師樛木」是指其妻謝氏能效法《詩經‧樛木》詩中所描寫不嫉妒的精神。作者因此大受感動說:「此舉傳諸人,可以愧末俗」,稱讚其原配不嫉妒的美德,可以為女性的表率。這種男性至上的觀點,既忽略大家族中的女性為確保個人地位與權益,可能隱藏的複雜動機,也坐實自古以來女性是「第二性」,只能依附男性而存在的事實。
櫟社詩人陳瑚有一長篇詩作〈棄婦詞〉,以細膩的筆法刻劃傳統婦女被丈夫拋棄的悲哀,呈現的是傳統婦女在婚姻關係中永遠居於弱勢的悲哀,不論她如何盡心盡力,丈夫只能共憂患,不能同安樂,終究選擇負心,而將原配掃地出門:
墜地為婦女,百般多苦辛。早知難白首,不如不嫁人。翻我嫁時篋,淚下沾衣巾。此行異歸寧,何顏見雙親。堂上有翁姑,平時盡孝養。焉知後來人,承歡如既往。膝下有兒女,鞠育已漸長。焉知繼母心,果能關痛癢。
牆茨不可掃,長舌易招尤。妾心每兢兢,幽閒婦職修。縫紉敢離手,釵鈿不插頭。持家尚勤儉,內顧君無憂。不種後園葵,不貪鄰舍棗。望君折桂枝,神前默祈禱。有時君出門,使妾心如擣。鯉信問平安,秋衣寄遠道。
夫婿非伯鸞,賤妾非孟光。自謂永無違,恩愛當不妨。古人亦有言,糟糠不下堂。以此良自恃,富貴豈相忘。孰知共憂患,不可同安樂。人事月盈虧,世情花開落。雨散并雲飛,孤身何所託。海誓與山盟,即今等諧謔。
故人忍輕棄,只為戀新歡。拔此眼中釘,再種並頭蘭。私為新歡祝,雙棲永不單。滾滾愛河水,無復起波瀾。自嗟薄命人,日久棄膏澤。鏡奩遺新歡,願汝拂塵積。自知貌醜人,荊布已足適。綺羅遺新歡,願汝裁寬窄。
挂帆從此逝,逢君更何年。妾心古井水,終不受人憐。情天何用補,恨海不須填。截髮爇心香,皈依大士前。
〈棄婦詞〉是櫟社1909年的課題詩作,林癡仙、傅錫祺也都有同題的作品留存,因此,本題作品反映的性別意識可視為傳統文人的共同觀點。全詩採用「第一人稱內心獨白」的戲劇手法,由棄婦的立場描述這位傳統婦女如何戰戰兢兢,恪守婦道,善盡為人媳、為人妻、為人母的職責,不料丈夫另結新歡,乃將原配隨意拋棄,而她雖然對公婆、兒女多所掛念,也只能自怨自嘆,甚至決定以遁入空門排遣餘生。
全詩雖採取極盡同情的觀點,為傳統女性抱不平,但所呈現的棄婦形象全然是被動軟弱的,顯見傳統文人的性別意識相當保守,他們認定男性是婚姻關係中的唯一主宰者,女性只能被動接受,並無任何決定權。這是舊時代「男性獨尊」意識的反映。
(擷取自《臺中文學史》第七章第一節:古典詩中的女性形象與女性詩人)
古典詩中的女性形象與女性詩人
在日治前期,女性普遍缺少接受教育的機會,只能依附男性而存在。男性不但主導社會活動場域,也掌握了文字書寫權,究竟男性詩人如何描述女性、作品呈現的女性形象有何特質,是值得探討的議題,甚至可從中探討作品背後的性別意識,進而與當代女作家的性別意識對照觀察。
一般較常出現在男性筆下的女性,集中在傳統婚姻中的女性、貞節烈婦、風塵女子等數類,前者多賢妻良母類型,或歌頌節婦恪守貞節,或悲憫婦女被丈夫拋棄的可憐遭遇;而描寫風月女子,若非出自同情,即是刻劃其外貌與身體感官之美,難免有物...
目錄
市長序 臺灣文學在臺中/林佳龍
局長序 臺中文學的新紀元/王志誠
作者序 點滴在心頭/廖振富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區域文學與「臺中文學」概說 .
一、從區域文學史到臺中文學史、臺中文學館
二、臺灣當代區域文學史、臺中地區文學史相關成果回顧
第二節 臺中的地理環境與歷史文化特質
第三節 本書論述「臺中文學」的雙軌架構
一、從歷史的剖面看臺中文學
二、從議題看臺中文學
第二章 原住民族與漢族口傳文學
第一節 原住民族口傳文學
第二節 漢族口傳文學
一、歌謠
二、地方傳說
第三章 清領時期臺中文學發展概述
第一節 清領時期臺中地區古典詩文的發展背景
一、臺中地區的開發概況
二、文人結社與教育機構
第二節 清領時期古典詩文代表作家與作品
第四章 日治時期臺中文學的發展
第一節 臺灣文壇中心的形成
第二節 文學社團與文學刊物
一、古典文學社團
二、新文學社團與刊物
第三節 古典文學代表作家及作品
一、作品主題趨向
二、代表性作家與作品
第四節 新文學代表作家及作品
第五章 戰後迄今的臺中文學發展─從沉寂到復甦
第一節 戰後迄今臺中古典文學之發展概況
一、創作社群的組成與現象
二、創作主題取向與變革
三、當代臺中地區古典詩的困境與革新
第二節 戰後臺中地區的古典詩社與詩刊
一、詩社
二、詩刊
第三節 戰後初期至八○年代前臺中新文學的發展
一、戰後初期至五○年代的臺灣社會變局與文學發展
二、一九六○至八○年代的臺灣社會變局與文學發展
三、戰後初期臺中文壇的盛景
四、戰後臺中文壇與中國來臺作家
五、一九六○至八○年代中期以前的臺中文壇
第四節 解嚴前後至今的臺中文學發展
一、解嚴前後至今的臺灣社會與文學發展圖景
二、解嚴前後至今的臺中文學景觀
三、重要作家及其作品
第六章 臺中族群文學的多元圖像
第一節 古典詩文反映的族群互動
一、漢族與平埔族的互動
二、漢族與高山族的互動
第二節 當代原住民漢語文學
一、游霸士‧撓給赫的歷史小說
二、瓦歷斯‧諾幹的多元視角
三、啟明‧拉瓦以「中介」角色自期
四、娃利斯‧羅干的漢羅對照書寫
五、利格拉樂‧阿女烏的母系家族史書寫
第三節 當代漢族母語文學
一、臺灣漢族母語文學的發展背景
二、臺中地區母語文學刊物與大學相關系所
三、臺中漢族母語作家與作品
第七章 臺中文學的女性形象與性別反思
第一節 古典詩中的女性形象與女性詩人
一、男性傳統觀念主導的「妻子」形象
二、新思潮衝擊下女性身體的解放
三、女性詩人的出現
第二節 當代女作家的身體情慾書寫與性別反思
一、廖輝英筆下的都會紅塵與女性身體
二、周芬伶的「母系病體」書寫與女性主體
三、陳雪的女同志情慾與創傷療癒
四、洪凌小說中的怪異與顛覆
第三節 當代女作家作品的歷史記憶、社會關懷與生活顯影
一、廖輝英的「老臺灣四部曲」
二、廖玉蕙的生活繪寫與社會關懷
三、女作家的傳記文學與報導文學
四、張秀亞、孟瑤的「女教書」與「女性葵花寶典」
第八章 臺中兒童文學的蓬勃發展
第一節 七○年代以前的臺中地區兒童文學
第二節 八○年代迄今臺中地區兒童文學的發展
一、八○年代
二、九○年代
第三節 兒童文學之社團刊物與作家
一、社團
二、刊物
三、臺中兒童文學代表作家
第九章 臺中的文學地景與在地書寫
第一節 清領時期的臺中文學地景
一、山岳
二、河川
三、農村
第二節 日治時期的幾個特殊文學地景
一、大甲鐵砧山
二、霧峰林家萊園
三、臺中公園
第三節 當代臺中作家的在地書寫
一、前世代作家的臺中書寫
二、中生代與新生代作家的臺中在地書寫
第四節 地方文學獎中的臺中書寫
一、以空間地景鋪設臺中地圖
二、以空間承載記憶
三、在地文化溯源與建構
第十章 結論
一、本書研究成果
二、本書編著與計畫執行過程
三、本書編寫困難與限制
四、研究成果與展望
參考文獻
一、專書
二、報紙、期刊論文
三、學位論文
四、網路資源
附錄:當代臺中新文學作家小傳
市長序 臺灣文學在臺中/林佳龍
局長序 臺中文學的新紀元/王志誠
作者序 點滴在心頭/廖振富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區域文學與「臺中文學」概說 .
一、從區域文學史到臺中文學史、臺中文學館
二、臺灣當代區域文學史、臺中地區文學史相關成果回顧
第二節 臺中的地理環境與歷史文化特質
第三節 本書論述「臺中文學」的雙軌架構
一、從歷史的剖面看臺中文學
二、從議題看臺中文學
第二章 原住民族與漢族口傳文學
第一節 原住民族口傳文學
第二節 漢族口傳文學
一、歌謠
二、地方傳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