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隊社會工作暨軍事社會學》論文輯從2002年開始的第一輯,今年2015年已經進入第十三年、也是第十三輯的出版,多年來陸續呈現老師們長年的研究成果,且十三年來沒有間斷地持續進行,相當難能可貴,已成為本系的一個傳統。
本次專輯收錄之文章同樣反映出老師們研究領域之多元性。首先是錢淑芬老師關於「軍人性別化」的討論,究竟軍隊推動的性別主流化是「性別平權」還是「去性別化」,錢老師有深入與完整的討論,結論發人深省。
其次為丁華老師(與李家羚上尉)關於復原力概念應用到救災官兵適應歷程的討論。對於救災官兵(或者救難人員)適應歷程的討論,過去已經有相當的基礎,但是以復原力作為分析概念則是最近的發展。這篇文章可視為這方面最新的嘗試。
無獨有偶地,在下一篇文章中,陳依翔老師同樣也是以復原力的概念作為基礎,探討它如何被應用在美軍的自我傷害防治當中。該文除了詳盡介紹美軍如何使用復原力來進行自我傷害防治外,更提出許多相當實際的政策建議。
第四篇是胡正申老師(與孫易鼎社工師)合作之質性探訪研究。胡老師雖然已自本組退休多年,但仍持續在高等教育界服務並且與本組老師保持友好與學術上的聯絡,所以當本專輯出版時,他也十分樂意貢獻他的研究成果。他在這篇文章中關注到在救災工作當中的「志願工作者」。這是個相當特殊的視野,可能是因為他們的志願性質,他們較少被關注到,而胡老師透過質性的訪談來理解他們救災的心理歷程,是篇參考價值非常寶貴的文章,本輯很有幸能收錄到這篇文章。
最後一篇是郭盛哲老師關於中西戰爭發展的比較。郭老師長期關注戰爭社會學的學術發展,這篇文章陳述中西在戰爭的科技、組織、知識、經驗上,在十五世紀左右、相當於中國的明朝時期,出現重大的轉折,兩個世界分別朝向不同的方向發展,從此改變兩個世界的命運。文中對此有加以比較與評論。
期望這些研究成果得到社會各界與學術先進的指教,使我們的研究將來更上層樓。本組老師也將持續這個優良傳統,每年都出版自己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