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現在還有火可以繼續燃燒,都是因為當時備下的薪柴足夠。」
尤瑪˙達陸二十多年來投入失傳的泰雅族染織工藝復育,從最前端的材料種植、種植、採收、製線,到染色、織布等完整工序,都在復育過程中重現,讓傳統重新活了過來。在整個復育過程中,她邀集苗栗泰安鄉象鼻部落的婦女織工參與,藉此振興了部落生活,凝聚了文化共識,這次桃園機場第一航廈公共藝術作品,不只是藝術表現,更同時是泰雅族染織工藝復育的傑出成績展現。
《島嶼四季》,是台灣面對世界遊客的門面,更是極富文化意義的創舉。作品長五十八公尺,高三點五公尺,共由以泰雅族各式傳統染織手法製作的織品,長軸般一字展開,視覺上相當震撼。其中呈現出台灣四季變化的山、海、雲、浪美景,同時融入了泰雅族多變的纖維素材及染織、編結、綑紮等各式複雜技法,美麗動人而深刻。
「傳統不是我藝術表現的形式。我在創作上追求的是現代性,我不想表現過去的形式。」
李再鈐的公共藝術作品《即時即地》從台灣歌謠「高山青」開啟靈感,融合個人抽象幾何雕塑特有的簡潔、現代感與大器浩瀚,當駐足凝視作品,能夠讓人有種置身山水可以穿梭其中的感受。
這七件一組的創作有節奏性地擺放,角度相異並不朝著相同的方向,前後左右距離巧妙相隔錯落,表現出活潑的流動感,在不鏽鋼材表面上銑出線條,運用視覺藝術的表達方式,讓眼睛上的錯覺,使觀者感覺靜物作品頓時生動起來。這些線條可以是霧、瀑布、森林、雲霞、石頭(中國山水畫中使用技法—皴法來表現石頭的紋理)是種意念上的想像,李再鈐認為線條代表了山泉,水流過石頭,使山增加生命力,有山有水,使人徜徉在自然的景致裡。
「作品是藝術家的影子,作品也是藝術家的心胸。」
楊元太回想起五十年前和朋友去綠島旅行的經驗。從台東的港口出海,第一次從太平洋那端遠眺漸行漸遠的陸地,層層疊疊的陡峭山壁,美麗、奇險而溫柔。臺灣就像矗立眼前的一座山,這樣的畫面烙印在心裡,久久盤桓。在數十年後,成了他受委託製作桃園第一航廈公共藝術作品的靈感來源。
八件一組的雕塑《山韻》,從構思設計到執行超過一年。為了公共藝術的製作,楊元太特別重新改造工作室台車。先做泥塑,泥塑翻為石膏模,石膏模必須放置台車上才能用陶土製作成型,之後進行窯燒。縱然有多年的製陶經驗,他仍然謙卑誠心地面對,從配土、成型到入窯燒製,不敢草率「覺得作品是陶土、窯與我的共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