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山是以農業為發展基礎的鄉鎮,日治初期村落中多數人口以農業維生,種植稻米和甘藷為主食,是自給自足的農業村落。香蕉產業在日治時期發展,成為帶動旗山經濟的重要動力。香蕉產業的發展,使蕉農收入增加,消費力提高,外地人口到旗山集貨促使人口移動頻率增加,這些因素刺激相關的二、三級產業的發展。因為香蕉促使旗山市場流通增加、經濟活絡,再加上日治時期的各項基礎設施的完備,使旗山逐漸成為附近鄉村地區的消費、交易中心,形成以旗山為功能提供中心的旗山生活圈。
香蕉產業曾是旗山最重要的產業,旗山香蕉發展在1965年左右達到最高峰,使旗山成為香蕉王國。在旗山發展的過程中,香蕉產業為旗山帶來了發展的經濟動力,也成就了旗山的山城風華,如今,旗山雖不再是以農業為主的地區,卻嘗試將香蕉產業的文化性整合為旅遊的資源並發展各式美食和文創商品,而香蕉王國的輝煌紀錄,成為旗山發展旅遊產業的歷史文化和基礎。
本書特色:
1.以在地定點為記錄與報導主角,可讓讀者深入了解一地方的發展,從歷史起源到產業特色,最後融入文化旅遊資源的創新介紹。
2.以手繪地圖導覽在地人文、自然、產業等景觀與美食,讓讀者按圖索驥,深度賞遊最道地的文化。
3.以大量今昔照片圖解方式,圖文並茂提供讀者認識在地的歷史文化。
作者簡介:
莊淑姿
生於旗山、長於旗山。臺南女中、臺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學士、碩士、博士畢業,現為國立高雄大學運動健康與休閒學系專任副教授。主修鄉村社會學、發展社會學及休閒社會學,醉心於社會學領域;以旗山發展為職志,倡議發掘個體的主體性、國家的主體性認知為畢生追尋。
鄭正煜老師、文化局王文翠副局長,是本書推手。期盼以《圖說旗山紀事》為始,推動平和親近的大眾地方史學書寫,讓高雄每個區都有平易近人的區史撰寫,讓臺灣各地都有屬於自己的生活史記錄,進而累積臺灣文史基礎,為臺灣主體認同充盈最滋養的文化底蘊。
章節試閱
旗山老街的前世今生
名叫做蕃薯藔的旗山,在清朝時期並未受到政府的積極開發及管理,但其特殊的交通位置逐漸取得發展上的優勢,日治時期(1901-1909)年在石橋亨廳長的治理下,1904年完成旗山的市區改正計畫,其後,1910後有台糖鐡道和火車站的設立,各項基礎設施的建立和整備促進了旗山成為一個現代化都市的可能。
因為旗山本通(今中山路)的蓬勃發展,原來街屋不敷使用,當時街長陳順和先生等人便倡議軍方釋方部分位於中山路西側南北兩段之土地建造現代化房舍,由政府出資興造,出租居民商人使用。彼時廳長採納陳順和建議,並聘請由日本遊歐洲之建築師加以設計,共建成每間寬一丈五尺、棟棟相連之共19間仿巴洛克風格之二樓洋房建築。
此一建設進行及完成於1925年(大正14年)至1930年(昭和5年)之間,配合更豐富了市區改正計畫的規模。整批洋樓建築內部大都仍為閩南的木構建築,立面則以鋼筋混凝土結構為主,並以清水磚、磨石子、磁磚裝飾,特別強調柱子、門窗、窗台樣式,更注重其「山牆」繁複的裝飾圖案,表現出當時工匠們的巧思及手藝,山牆立面中心呈現主人姓氏或店名,有以中文也有採羅馬拚音;深具典雅及耐人尋味之建築美感。仿巴洛克式街屋不只呈現建築美感,此段街屋亦是旗山第一批配有自來水管線的街屋,無論在視覺美感和功能性上,均是旗山街屋邁入現代化之代表作。
旗山仿巴洛克式街屋誕生於近一世紀前,它為旗山的建築史和邁向現代化發展立下里程碑,也因為它而使人們稱呼中山路為旗山老街,並為它迷戀。今日它不年邁,更顯風釆窈窕站立旗山街頭,要眾人為其停留佇立、讚賞喝釆。
旗山的香蕉故事
旗山最有名的是香蕉,但是在有名的概念下,有許多許多香蕉的故事,那是三天三夜都說不完的。身為旗山人,當知香蕉事,那麼,就先來個簡明版吧。
旗山發展兩百多年以來,對旗山最重要的兩個發展動力,一可說是日治時期的治理,將旗山帶入現代化社會,另一則就是香蕉產業了。香蕉之於旗山,之於臺灣,其在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帶動力和重要性,至今尚無其他農產品可與之匹敵。
香蕉產業曾是帶動臺灣經濟的重要農作物,也為臺灣在六○年代贏得香蕉王國的美譽。旗山這個屬亞熱帶氣候,夏季雨量充沛,適合農業經營的河谷平原,可曾經是全臺香蕉產量及交易量最高的地區。叫她第一名,絶對實至名歸。
旗山近百年來的經濟發展曲線與香蕉產業的發展呈現平行的帶動趨勢,香蕉 產業的興起為旗山帶來了繁榮,促進交通運輸、人口,促進金融體系發展、產業多元和地方機能的完善;但70-90年代香蕉產業的衰微造成了旗山的光華不再,也失去功能中心的優勢。而今,香蕉產業已成為旗山的集體記憶及文化財,香蕉產業和百年歷史沈積的美感轉型為地方文化旅遊資本,讓旗山風華再現,香蕉對旗山地區的經濟發展之帶動,對旗山社會文化的累積和影響,使得旗山和香蕉已幾乎成為同義詞了。
話說1895年的日本,已是亞洲走在最前緣,朝向資本主義發展的國家。臺灣的耕作形態在臺灣總督府的引導下,從糧食作物為主轉變到兼具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生產的社會,除了農業技術的開發,基礎灌溉設施和交通運輸都在日治時期有了重要的發展,更無形的是臺灣總督府亦將臺灣的商業發展導向資本主義的建構,農產品方面尤其以香蕉產業為代表。也因此,臺灣香蕉因為日治時期日人對香蕉的喜愛及臺灣總督府對香蕉貿易過程的建立與控制,逐漸發展成為臺灣最重要的經濟作物,這也是臺灣近代邁向資本主義的進程中,第一項被納入跨國貿易的商品。
臺灣香蕉原以台中產區為主,於大正末年(1925)年左右逐漸轉移到以高雄為主。旗山原來就有香蕉的種植,但並非為商品生產,為數不多,限於家屋近旁供自家食用與觀賞之用。昭和(1926-)初年旗山鎮的農產是以稻米、甘蔗為主,甘藷次之,香蕉排第四位,香蕉的栽種面積只有五百甲。旗山及其附近鄉鎮因土壤及氣候適合香蕉的種植,所以種植香蕉者與日俱增。從昭和七年(1932)至昭和十四年(1939),七年的時間,旗山的植蕉面積從五百甲增加至近一千二百甲,成長為原來的2.2倍,產量增加至2.4倍。產值是農產品中的第一位,香蕉成為旗山最重要的農產品。旗山在兼具行政、軍事、交通的多重優勢下,再加以香蕉產業帶來的經濟動力,成為香蕉王國。
二次大戰前香蕉產業發展至高峰,二次大戰爆發後,由於日本米穀增產計劃的實施,非糧食作物的香蕉走上了衰退的命運。大戰期間旗山的土地以生產糧食為主。
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1950年,台日雙方簽訂中日貿易協定,香蕉再度擁有市場,旗蕉園一一復耕。旗山香蕉產區復耕情況為全國最佳。1962年,日本考慮開放香蕉進口,對進口數量限制稍有放鬆,香蕉產業開始有大幅成長的趨勢,1963年4月日本開始實施香蕉輸入自由化,臺灣政府在生產團體大力爭取,及為了鼓勵農民生產香蕉,同步實施產銷新措施-生產、商業團體外銷出口五五制,在雙重鼓勵下,臺灣香蕉產業展現了驚人的潛力,從1963年到1968年,六年的時間達到並超越日治時期香蕉最高的產量與出口量。在此香蕉發展的過程中,旗山自1962年起,香蕉產業便大幅成長,植蕉從1960年的七百多公頃,陡升至1968年的二千七百多公頃,佔旗山鎮所有耕地的78.29%,旗山的農業呈現單一作物的型態,簡單講,就是你只要看到一片蕉海,就知道旗山到了。
旗山老街的前世今生
名叫做蕃薯藔的旗山,在清朝時期並未受到政府的積極開發及管理,但其特殊的交通位置逐漸取得發展上的優勢,日治時期(1901-1909)年在石橋亨廳長的治理下,1904年完成旗山的市區改正計畫,其後,1910後有台糖鐡道和火車站的設立,各項基礎設施的建立和整備促進了旗山成為一個現代化都市的可能。
因為旗山本通(今中山路)的蓬勃發展,原來街屋不敷使用,當時街長陳順和先生等人便倡議軍方釋方部分位於中山路西側南北兩段之土地建造現代化房舍,由政府出資興造,出租居民商人使用。彼時廳長採納陳順和建議,並聘請由日本遊歐...
目錄
[總序]
[市長序]
[文化局長序]
[一覽就懂在地導覽圖]
旗山的地理環境、位置與氣候
旗山大觀──地名沿革與市街發展
旗山的名
旗山市街之父-石橋亨
旗山一百年前的都市計畫
火車頭
旗山老街的前世今生
旗山人文地景
鼓山頂—從神社到孔子廟
旗山水圳-高雄自來水第一站
三十三士碑
武德殿
護岸
家在旗山──旗山庶民生活
羅漢腳和羅漢門
羅漢腳和亭仔腳
閩客族群互動
一保到五保
旗山農會
旗山戲院
酒家茶室在旗山
大溝頂
我是旗山人
旗山人的教育搖籃I
旗山人的教育搖籃II
皇民化運動
去方言運動—我要說國語
士紳家族與地方名人
日治時期蕃薯寮街第一庄長:莊塗事略
旗山首任街長—陳順和
吳萬順、劉嚮到吳見草
洪厝巷
文化之寶──旗山阿財
香蕉故事
關於旗山的香蕉故事
剝蕉案
香蕉廷
香蕉王國今與昔
走入旗山時光──糖廠與高雄客運
旗尾糖廠
高雄客運在旗山
坐高雄客運‧進入時代光影
入境平安──旗山的民間信仰
土地公廟──福德祠
媽祖廟
基督教堂
天主堂
[總序]
[市長序]
[文化局長序]
[一覽就懂在地導覽圖]
旗山的地理環境、位置與氣候
旗山大觀──地名沿革與市街發展
旗山的名
旗山市街之父-石橋亨
旗山一百年前的都市計畫
火車頭
旗山老街的前世今生
旗山人文地景
鼓山頂—從神社到孔子廟
旗山水圳-高雄自來水第一站
三十三士碑
武德殿
護岸
家在旗山──旗山庶民生活
羅漢腳和羅漢門
羅漢腳和亭仔腳
閩客族群互動
一保到五保
旗山農會
旗山戲院
酒家茶室在旗山
大溝頂
我是旗山人
旗山人的教育搖籃I
旗山人的教育搖籃II
皇民化運動
去方言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