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第二節 音樂 – 音樂學 - 音樂美學
一、 音樂
1.看似簡單的問題:「音樂到底是什麼?」卻無法在東西方音樂史上找到一個放諸四海皆準的滿意答案。音樂如何被理解?亦即,音樂是什麼或不是什麼的看法,實際上會因時空、社會環境、文化差異與個人因素有所不同,因為它取決於一個社會或個人所型塑的文化理解與心理素質。
2.西方音樂史上的「音樂」乃由希臘字 μονστκη(Musiké)而來。Musiké 與希臘神話中主神 Zeus 與女巨神 Mnemosyne 的女兒 Muse 女神有關,Muse 女神專門掌管藝術、文學、哲學、歷史、天文學等科學。解讀西方音樂從古希臘時期的 Musiké,歷經普及於中世紀的拉丁用詞 Musica,到今日以不同語言呈現,卻系出同源的術語 Musik【德】、Music【英】、Musique【法】或 Musica【義】,處於不同時空、不同社會環境與文化的西方音樂思想家、理論家、實踐者多面向闡釋與大異其趣的「音樂」概念——音樂研究的「根本」問題:「音樂到底是什麼?」值得重新審視與思考。
3.中國古籍《禮記》〈樂記〉提及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為之樂。
二、音樂學
1.「音樂學」的musicology【英】、musicologia【法】、musicologia【義】,可追溯自德文字 Musikwissenschaft。
2. 西元1885年,《音樂學季刊》(Vierteljahrschrift für Musikwissenschaft)創刊後,"Musikwissenschaft",正式成為音樂研究的基本概念;認為音樂研究應該採用如自然科學或人文科學般嚴謹,而且正確性較高的研究方法。
3. 「音樂學」成為音樂研究基本概念的歷史回顧
1)1738:當時在萊比錫大學攻讀哲學的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學生密茲勒(Lorenz Christoph Mizler , 1711-1778)組織成立「音樂的科學交流協會」(Korrespondierende Societät der Musikalischen Wissenschaften)。
2)1776:天主教教士的德國作曲家、音樂理論家與管風琴家弗格勒爾 (Georg Joseph Vogler, 749-1814)發表闡明教育理念與教學體系的重要著作《音聲科學與作曲藝術》(Tonwissenschaft und Tonsetzkunst) 。
3)1827:德國音樂教育家與作曲家羅季爾(Johann Bernhard Logier, 1777-1846)於柏林(Berlin)出版《音樂科學的體系與一般所理解的數字低音相關創作》(System der Musik-Wissenschaft und der praktischen Komposition mit Inbegriff dessen was gewöhnlich unter dem Auisdruck General-Bass verstanden wird. Berlin, 1927, Engl. Trans. 1827/R. 1976)
4)1863:兩本「音樂學」成為音樂研究基本概念的重要歷史文獻問世;
a)大學時攻讀醫學的德國物理學家、生物學者與音樂研究學者黑爾曼•馮•黑姆霍茲(Hermann v. Helmholtz , 1821-1894)發表第一本以自然科學方法研究音樂的書籍的《音感論做為音樂理論的生理學基礎》(Die Lehre von Tonempfindungen als physiologische Grundlage für die Theorie der Musik, 1863, Braunschweig)。
b)德國音樂學者克萊桑德爾(Karl Friedrich Chrysander, 1826-1901)編纂在音樂研究歷史上極具重要性的《音樂科學年鑑》(Jahrbücher für musikalische Wissenschaft, 1863, 1867, 共兩冊, Nachdruck Hildesheim 1966)
5)1868:德國教育家、編纂者、管風琴家與作曲家柯梅爾 (Franz Alois Theodor Commer, 1813-1887)與德國著名音樂學者愛特內爾(Robert Eitner, 1832-1905)創辦音樂研究機構「音樂研究學會」(Gesellschaft für Musikforschung),並陸續於1869年與1904年期間發行《音樂史月刊》(Monatshefte für Musikgeschichte)與出版「音樂研究學會」相關刊物,對於音樂研究的奠定與發展有極大助益。
6)1885:「音樂學」真正成為音樂研究基本概念的劃時代年代。這一年,《音樂學季刊》(Vierteljahrschrift für Musikwissenschaft)由克萊桑德爾、德國音樂學者史畢塔(Philipp Spitta, 1841-1894)與奧國音樂學者阿德勒(Guido Adler, 1855-1941)創刊。阿德勒在《音樂學季》發表〈音樂學的範圍、方法與目的〉(Umfang, Methode und Ziel der Musikwissenschaft)一文,認為從事音樂研究應該採用如自然科學或人文科學般嚴謹、而且正確性較高的研究方法,並提出音樂學二分法的主張,將音樂學從研究方法與研究對象上的差異分為「歷史的」(Historisch)與「系統的」(Systematisch)兩部分。以古文字學、年代學、古文書學、文學與傳記學為輔助科學的「歷史的」部分包含樂譜、藝術形式、創作理論與樂器研究。至於「系統的」部分則包含以聲學、數學、物理學、心理學、邏輯學、語法、普通教育學與普通美學為輔的抽象理論(和聲、節奏學、節拍學)、美學、教育學(基礎學、和聲學、對位法、創作、樂器學、旋律學)與音樂民族學(Musikologie)。從此,「音樂學」正式成為音樂研究的基本概念;阿德勒音樂學兩分法的 主張,不只開啟了百餘年來「音樂學」學門的發展,這種採用如自然科學或人文科學一般,嚴謹、而且正確性較高研究方法的音樂研究態度,也一直是百年後「音樂學」的真正精神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