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o sum, humani nil a me alienum puto.
作為一個人,我思考理解人類的一切。
( Terenz, Heautontimorumenos 77, in : Antike Komödien, Band III, in
der Übersetzung von J. J. C. Donner, Leipzig und Heidelberg 1964 )
Vita brevis, ars longa.
生命短暫,藝術常存
( Seneca, De Brevitate Vitae 1, 1, nach Hippokrates, Aphorismoi 1, 1, in: Veni,
vidi, vici: geflügelte Worte aus dem Griechischen und Lateinischen / ausgew.
und erl. von Klaus Bartels. - 9. Aufl. – Darmstadt: Wiss. Buchges., 1992 )
研究主軸為音樂的跨域研究,如音樂美學、音樂心理學、音樂社會學、音樂語義學、音樂與符號、音樂與視覺藝術、音樂與文學等。主要著作:專書有《音樂.跨域.文集》,臺北:美樂出版社,2012 年11 月初版;《音樂.文化.人生》系統音樂學的跨學科研究議題與論文,臺北:美樂出版社,2001年11月初版,2012年10月修訂版初版;《西洋音樂理論與美學對中國音律、數字與思想體系的接受與詮釋》(Die Rezeption des chinesischen Ton-, Zahlund Denksystems in der westlichen Musiktheorie und Asthetik, Frankfurt am Main/Bern/New York, 1985)等;近年來發表的期刊文章與研討會論文如〈音樂與符號〉,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評論》第23 期/2012 年7 月;《Musi? — 多面向音樂概念的闡釋與思考》,2007 臺灣音樂學論壇學術研討會,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國際會議廳等。
1885年,《音樂學季刊》(Vierteljahrschrift für Musikwissenschaft)的首度發行,標示著「音樂學」(Musikwissenschaft)學門的確立。而古伊多•阿德勒(Guido Adler)在《音樂學季刊》創刊號中發表《音樂學的範圍、方法與目的》(Umfang, Methode und Ziel der Musikwissenschaft)一文,提出依研究方法與研究對象上的差異,將音樂學分為「歷史的」與「系統的」音樂學二分法的主張,開啟了百餘年來「音樂學」學門的發展。
雖然如此,一直到二十世紀中期,音樂學還是等於音樂的歷史研究。1948年,奧籍音樂學者威雷克(Albert Wellek)在《音樂研究》(Die Musikforschung) 雜誌發表〈系統音樂學的觀念、結構與重要性〉(Begriff, Aufbau und Bedeutung einer Systematischen Musikwissenschaft)一文,推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系統音樂學」的發展,除了建立系統音樂學的三個主要研究領域:音樂心理學、音樂社會學與音樂美學,還提出了與實踐有密切關係的音樂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