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高雄研究叢刊
左岸新址?你知道雄女早期曾經在鹽埕的小學上過課?
魔女培育?你知道雄女校園內曾經有間「作法室」?
青春活力?你知道雄女運動會跳的大圈圈舞是什麼神秘儀式?
尊師重道?你知道地理系畢業的雄女校長曾帶領學姐們大遠足?
泳渡旗津?你知道雄女以前的游泳課要從高雄港游到旗津?
女子運動?你知道雄女的排球好厲害連三年稱霸全島女子學校?
大露營?你知道雄女很早就曾和雄中的學生一起埋鍋造飯、野炊燒菜?
這所在愛河旁邊的近百年老校,藏著很多不為人知的日式表情,此書復刻當年高雄高女的神秘面容,與您一起重溫當年的精彩風華。
作者簡介:
許聖廸
屏東萬丹人,曾任高雄女中教師,自認寫完此書就好像念完一輪高雄高女。曾發表〈日本時代高雄州立高雄高等女學校的校園景觀〉、〈從哈瑪星到苓雅寮:高雄高等女學校校地變遷與寄宿舍〉、〈水陸鍛練:高雄高女與高雄港〉、〈高雄中等教育奠基者-本田喜八〉等數篇論文;2012年故意與實察課程結合,設計《高雄州立高雄高等女學校(高雄女中)校園導覽圖》,探究高雄女中新舊校舍的空間變遷;2015年也有〈評雄女雄中「合體」〉等珍貴的意見發表在報紙上。礙於生理因素一輩子無法成為雄女人,但自許有一天可以成為被崇拜的傲嬌紫槓雄女魂。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高雄研究叢刊序
高雄地區的歷史發展,從文字史料來說,可以追溯到16世紀中葉。如果再將不是以文字史料來重建的原住民歷史也納入視野,那麼高雄的歷史就更加淵遠流長了。即使就都市化的發展來說,高雄之發展也在臺灣近代化啟動的20世紀初年,就已經開始。也就是說,高雄的歷史進程,既有長遠的歲月,也見證了台灣近代經濟發展的主流脈絡;既有台灣歷史整體的結構性意義,也有地區的獨特性意義。
高雄市政府對於高雄地區的歷史記憶建構,已經陸續推出了『高雄史料集成』、『高雄文史采風』兩個系列叢書。前者是在進行歷史建構工程的基礎建設,由政府出面整理、編輯、出版基本史料,提供國民重建歷史事實,甚至進行歷史詮釋的材料。後者則是在於徵集、記錄草根的歷史經驗與記憶,培育、集結地方文史人才,進行地方歷史、民俗、人文的書寫。
如今,『高雄研究叢刊』則將系列性地出版學術界關於高雄地區的人文歷史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既如上述,高雄是南臺灣的重鎮,她既有長遠的歷史,也是台灣近代化的重要據點,因此提供了不少學術性的研究議題,學術界也已經累積有相當的研究成果。但是這些學術界的研究成果,卻經常只在極小的範圍內流通而不能為廣大的國民全體,尤其是高雄市民所共享。
『高雄研究叢刊』就是在挑選學術界的優秀高雄研究成果,將之出版公諸於世,讓高雄經驗不只是學院內部的研究議題,也可以是大家共享的知識養分。
歷史,將使高雄不只是一個空間單位,也成為擁有獨自之個性與意義的主體。這種主體性的建立,首先需要進行一番基礎建設,也需要投入一些人為的努力。這些努力,需要公部門的投資挹注,也需要在地民間力量的參與,當然也期待海內外的知識菁英之加持。
『高雄研究叢刊』,就是海內外知識菁英的園地。期待這個園地,在很快的將來就可以百花齊放、美麗繽紛。
國史館館長
推薦序──校園文史教育的親身實踐
在臺灣,校園歷史與校園文化資產的保存一直不太被重視。很多時候,臺灣的教育還是留在說一套做一套,很難真正扎根的狀況。例如,在現今的中小學教育中,在地鄉土教育早已納入,但有的老師竟要小學生用像是背誦國語課本般的方式,去記臺灣有什麼老街,建築有什麼特色,各地有什麼人文風情。於是,好的教學規劃卻搞到讓學生反感,討厭鄉土教育和文化資產教育,就如上一代人那種「地理是歷史,歷史是神話」時代,整天背「不平等條約」和「秋海棠有什麼物產」一樣的荒謬。
雖然學校可能有校史館或校史室,但卻也有很多老師和校長是完全缺乏文史觀念與文資概念的。在他們的心中,學校的歷史不重要,各種過往光榮的印記也不能當飯吃,最普遍的說法就是要先照顧好眼前的師生,而那些屬於歷史的文化資產,只是些阻礙進步的絆腳石,會壞了學校未來的發展。
但學校歷史的重視與校園文資的保存,真的就是阻礙進步的元凶?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傳統的學校,更應該好好重視自身的文化,找出學校的價值,才有走向未來的方向才對啊!失根的教育,往往就是毀在那些不重視文史價值與文化資產,甚至帶頭破壞的學校當局。當一個校長,一個學校的主管,隨便丟棄所有保存下的校園歷史資料,或在完全沒有先做任何文資調查和評估的情況下,就要拆毀所有舊的校園建物去做新的大建設時,你看到的就只是一個非常暴力的教育者。常常,我們不禁很好奇,是怎樣的環境教出這樣的學校行政當局?
很多時候我都會感到非常羞愧,因為這些人不少都是我們師範體系所教出來的,很多人更是龍頭師大所培養出來。如果,要改變這樣的情況,最根本就是要從下一代老師的文資觀念和文史教育下手。
在我任教的地理系中,我開的課程裏常會以校園歷史與文化資產做為在地文史與文資教育的切入點。如果學生對自己學校的歷史不瞭解,對於自身學校的文化資產是冷漠的,我們也就很難培育出在第一線教學現場對校園歷史和校園文化資產有熱忱的老師。
在我這幾年的教學過程中,許聖廸老師是相當優秀且在畢業後能將這樣守護校園文化歷史理念落實的一位。在他服務於高雄女中時,先以老照片及航照圖資做了內容豐富的校園導覽圖後,更進一步「偷偷地」整理了學校的歷史和發展過程,並寫成了這樣一本精彩的書「來嚇我」。
在臺灣很多老學校不只拆老校舍當建設,甚至亂丟亂賣圖書館老書或老史料的情況下,高雄女中能有許老師這樣認真地整理並出版學校歷史的專書,不止是他一生中曾在雄女服務的最好紀念,也給了校園文史及校園文化資產保存上一個很好的示範。希望這樣的用心,能感動更多第一線的教育工作者、學生或校友(也許還有恐龍家長及家長會長),開始重視自身學校的校園文史及文資,這樣我們的文史教育才能真正落實到社會的各個角落。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
洪致文
推薦序──為學校找到精采
聖廸老師曾任教高雄女中,因結婚必須北上,轉而考取武陵高中。優秀教師離職雖有不捨,但體恤他為愛與家庭責任,當然予以成全與祝福。
任教高雄女中期間,聖廸老師費心蒐集各方資料,完成《帝國最南──高雄高等女學校》一書。這本二百多頁、圖文並茂的著作,業經專家學者審查,即將出版。本人拜讀後,替聖廸老師感到無比欣喜,更感謝他為高雄女中留下如此精采大作。
本書是一本綜述日治時期高雄女中發展的專論,聖廸老師以時間為縱軸,記述從1924 年創校迄於1947 年戰後學校重組間的史事。內容包含臺灣早期女子教育、創校過程、校舍景觀與校園環境、教職員工與教學場景、校園日常生活點滴、戰時體制下的學校作息概況等。每一段落都繪製有相關年表,能輔助讀者掌握全貌。聖廸老師以空間為橫軸,發揮其地理專長訓練,全書作者大量使用地圖、路線圖、區位圖、流程圖來建構空間圖像,搭配大量的原始照片拼貼出立體的歷史地理圖像。整本書沒有純文字的枯燥,也沒有空泛理論的虛玄,它呈現給讀者的是一幅幅躍然紙上、生動靈活的過去模樣,編織成豐富多彩的校園風景,不論人文或自然,都很真實。
一位好的歷史書寫者就像一位優秀的廚子,除了手藝精巧、有一顆熱情的心之外,更須有真實的、優質的材料供他料理,才能成就一本好的歷史著作或一頓美的饗宴。本書聖廸老師使用許多第一手日文資料,如臺灣總督府檔案、《臺南新報》、《臺灣日日新報》、《高雄高等女學校卒業紀念》(含寫真)、時人著作等,加上慎選後人相關專著以及採訪老校友口碑,經其巧妙地融合第一手資料與後人研究成果搭建出堅實溫暖的書寫背景,同時又能細膩地描述女子學校特有的禮法教養、賢淑教育、休閒娛樂等,圖文並茂,令人賞心悅目。
聖廸老師說,另一個心靈機緣,是他發現1907 年畢業於日本東京高等師範學校地理歷史科、1924 年至1936 年擔任高雄高女(高雄女中前身)校長的本田喜八先生,是一位傑出的地理學家,曾經帶領高女教師以現代學術的方法編纂完成高屏地區第一本完整的地方志──《高雄州地誌》,嘉惠後學貢獻甚大。聖廸老師曾說,如果可以穿越時空,他便可以和本田喜八校長見個面,談談中學教育、敘敘地理教學和為師之道,豈不有趣。
在繁重的課務、班務負擔下,聖廸老師憑藉著一己之力,發揮「上窮碧落黃泉」的功夫,迭經四年琢磨,終於完成日治時期高雄女中較為完整的歷史圖像,實在非常了不起。本人特此撰文為序。
高雄女中校長
黃秀霞
推薦序──一窺斑城究竟
歷史的主要功用之一,就在於了解自己的過去,進而為現在的自己清楚定位,而聖廸老師的《帝國最南──高雄高等女學校》一書就提供我們這樣的思維主題,這本書不僅為雄女找到前世,同時也為日治時期的臺灣教育史補闕。
聖廸老師是一位充滿生命熱情、具有高度人文素養的熱血教師。他熱愛本土文化,也具有國際視野。與他在雄女共事五年,除了感受到他的教學熱誠,更發現他對雄女的熱愛,不僅常常提出各項具前瞻性的教學計畫,還長期利用課餘時間,努力撰寫完成本書,為雄女保留了過往珍貴的歷史。從本書完整的結構與豐富的圖文,可以知道他費盡心力蒐羅各種資料;甚至為了翻閱日治時期的報紙,他還去學日文;除了高雄歷史博物館外,雄女校史室塵封已久、幾近腐爛的舊紙堆也是他流連忘返之處。
其實在聖廸老師之前,也有一些歷史老師想為雄女留下一部完整的校史,例如鄒玫老師、君涵老師,都曾付出心力編輯校史,但有關日治時期的校史部分,因年代久遠加上語文因素,總是殘缺不全,因此當我得知本書完成之時,內心很是感動。
本書結合歷史與地理概念,以時間為主軸,配合空間因素的輔助,使讀者能在時序的敘述中,清楚了解雄女創校的時空背景、沿革脈絡,以及當時地貌的改變;也讓我們明白,今日雄女許多傳統精神與教育特色,其實就是傳承自高雄高等女學校。例如書中提及「忠勤賢淑」的校訓,以及重視體育與藝能活動的傳統,就是源自日治時期殖民政府,為了配合軍國主義,所發展出來的「賢妻良母」教育。今日雄女雖然歷經時空變遷,但為了與時俱進,也逐漸將傳統精神加以轉化,除了保留「忠勤賢淑」,更結合「活力、創造、卓越」精神,期能使雄女人更進步。
讀完聖廸老師的創作,再看到校園的一草一木,了解了雄女的前世今生,讓我感受到臺灣教育的生命力,是生生不息、源源不絕的。因而在此期望聖廸老師能繼續發揮他的生命熱情,持續人文創作,期能引起同好,一起為教育貢獻!
高雄女中歷史老師
洪美華
名人推薦:高雄研究叢刊序
高雄地區的歷史發展,從文字史料來說,可以追溯到16世紀中葉。如果再將不是以文字史料來重建的原住民歷史也納入視野,那麼高雄的歷史就更加淵遠流長了。即使就都市化的發展來說,高雄之發展也在臺灣近代化啟動的20世紀初年,就已經開始。也就是說,高雄的歷史進程,既有長遠的歲月,也見證了台灣近代經濟發展的主流脈絡;既有台灣歷史整體的結構性意義,也有地區的獨特性意義。
高雄市政府對於高雄地區的歷史記憶建構,已經陸續推出了『高雄史料集成』、『高雄文史采風』兩個系列叢書。前者是在進行歷...
章節試閱
1. 殖民地新嘗試──臺灣女子中等教育的開端
現代女子可以接受教育,這樣的「理所當然」並非來的如此簡單。臺灣女子受教育的起源,可以回溯至19世紀,當時清朝時期女子教育管道主要分為以家庭或書房為主的「傳統教育」和以基督長老教會女學校的「新式教育」兩者。家庭教育通常由富紳聘請老師設置學帳,教授貞節、柔順的婦德,學習內容包含三字經、昔日賢文、列女傳等;書房是民間的私學,一方面培養學生讀書和識字的能力,另一方面預備學生日後考試所需,不過書房的學生多以男生為主,因當時民風未開,女子多深居少出,故少有女性入學。至於教會成立之女學校,課程雖有教授現代的學科知識,但該學校設立的目的最終仍是希望女學生成為傳教士,後來正式將新式女子教育帶進臺灣,就是1895年日本開始殖民臺灣,開啟了臺灣邁向現代化國家的重要年代。
1-1 臺灣女子現代教育的引進與確立
現代化國家最大的特色,就是每個人不分貴踐、不分性別,均能享有受教育的權利,藉此能夠徹底改變整個社會的權力結構。1895年日本開始統治臺灣,引進了現代教育的嘗試,希望透過教育作為同化與開化臺人的手段。現代教育的特色之一是全民皆學,不論是什麼階級、性別的人,都是國家要改造成國民的對象,近代的日本、中國,或鄰近的韓國也好,鼓勵女子就學並不只是基於近代個人的解放的想法,更是基於女子是國家未來主人翁的母親,如果子女沒有受到適當的教育,對未來國民的教育將有不好的影響,因此,「賢妻良母」可說是19世紀東亞各國女子教育的共同目標。
日本國內的女子教育興起於明治初年,1879年明治天皇發布教育令,明文揭載日本的高等女學校教育原則為「男女別學」,其最主要的精神在於教育內容有所差別。當時雖然稱為「高等女學校」,但實是為「中等」教育,是一個相對初等/基礎的學校教育而言。1887年日本文部大臣森有禮上任後確立:「教育是國家富強之根本,而教育之根本在於女子教育,故女子教育之興廢關係著國家安危。」女子教育非但是根本,還是確保國家富強與安全的關鍵。女子受教育雖然在終極目標上是以國家為核心,但卻是透過輔助男性使之無後雇之憂,教養下一代與之健壯,來確保國家的富強與安全。
1895年日本發布了〈高等女學校章程〉和〈高等女學校令〉,正式將婦女納入教育體系,1899年當時的文部省大臣樺山資紀曾說,除了教授一般課程外,為帝國培養出「優秀主婦」是高等女學校的最大宗旨。明治末期至昭和初期,日本國內高等女學校的德育目標就是強調「良妻賢母」主義的道德涵養與婦德修持,前者良妻賢母是指做為女性做為家庭勞務的支柱,以確保男子外出工作時無後顧之憂,後者婦德指的是對日本傳統的女性道德培養,不僅是關於德育的教學目標,也左右課程架構中學科目的訂定以及教學目標的訂立。
1895年日本領臺後,展開了一連串女子教育的新措施。日本統治初期,臺日分學,臺灣人就讀的高等女學校最可以溯源於1897年,臺灣總督府在士林的國語學校第一附屬學校設置了「女子分教場」,是臺灣女性教育機關之始,1910年改稱國語學校附屬女學校,從名稱可以知道,此時期的女學校,主要附屬於國語學校,以培養公學校女教員為主,兼實施技藝教育為輔。1899年總督府頒布〈高等女學校令〉,獨立於男子就讀的中學校之外,入學資格為尋常小學校六年級畢業後提出申請,女學生畢業後學力等同中學校,可報考各種專業高等學校。1904年設立「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第三附屬學校」為臺灣第一所較正式的公立女學校,1905年更名為「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第三附屬高等女學校」,1907年附屬高等女學校隨中學校從國語學校獨立,改附設於中學校之下,更名為「臺灣總督府中學校附屬高等女學校」,1909年更名為「臺灣總督府高等女學校」,1917年加上臺北的地名,更名為「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女學校」。由於每年都有在南部設立女學校的需求聲浪,1917年5月先在臺南設立分教室,同年9月改名為「臺灣總督府臺南高等女學校」,此為臺灣女子中等教育的源流與開張。1897年至1918年這個階段的臺灣女子普通中學,不斷改制、欠缺師資,學生來源和素質也不大一致,大部分的教學活動都也在試驗階段,同時為了配合傳授技藝的教學目的,偏重家政教育。
1918年日本政府開始實施日本內地與殖民地之間的共通法,1919年為統一管理殖民地臺灣的教育政策,公布了第一次〈臺灣教育令〉,區劃普通教育、實業教育、專門教育和師範教育等,全臺中等學校重組,將原先的國語學校國語部廢除,以男子與女子的「高等普通學校」取代之,與朝鮮中學體系共用「高等普通學校」之名稱。在1919年以前,因為臺灣的女學校的制度不斷改變,也因為日本政府採取差別教育和隔離政策,加上臺灣傳統社會性別不平等的觀念影響,女子教育是臺灣殖民教育體制中最弱的一環。
1920年地方制度改變,田健治郎總督底定「州-郡-街庄」三層架構,臺灣全島重新劃分為五州二廳,確立地方行政機關推行政策,各州中等學校開始全部交由地方州政府整頓管理,1921年總督府中學校、高等女學校官制廢除,改以臺灣公立中學校、高等女學校規則實施,所有的中等學校改由所在地州政府管轄,名稱皆改為州立學校,除職員的薪俸由國庫支付外,所有經費都必須由州政府支出,州政府必須要把學校的財產想辦法購買下來,或以州產交換,學校校長也改由州知事任命。
因為給臺灣人就讀的學校數目遠少於日人的學校數目,設定的教育程度也相對低很多,為了去除差別主義的教育,以及標榜臺灣是日本延伸的領土,讓臺灣人與在臺日人接受相同的教育制度,1922年2月6日發布第二次〈臺灣教育令〉,中等以上的女子教育分為普通教育和專業教育,此法令奠定之後「內臺一致」、「日臺共學」的學制基礎,其中「女子高等普通學校」的名稱一律改為「高等女學校」,修業年限從三年增加為四年制,不過仍較同期臺籍男生和日本國內高等女學校少一年。為了普遍提供女子接受更進階的中等教育,每一州所設立的高等女學校,除了教師的薪給是由國庫支付,其他經費都要由州政府負責。
1. 殖民地新嘗試──臺灣女子中等教育的開端
現代女子可以接受教育,這樣的「理所當然」並非來的如此簡單。臺灣女子受教育的起源,可以回溯至19世紀,當時清朝時期女子教育管道主要分為以家庭或書房為主的「傳統教育」和以基督長老教會女學校的「新式教育」兩者。家庭教育通常由富紳聘請老師設置學帳,教授貞節、柔順的婦德,學習內容包含三字經、昔日賢文、列女傳等;書房是民間的私學,一方面培養學生讀書和識字的能力,另一方面預備學生日後考試所需,不過書房的學生多以男生為主,因當時民風未開,女子多深居少出,故少有女性入學。至...
作者序
高雄女中原名為高雄高等女學校(簡稱高雄高女)。有一次我打開Google 地圖, 碰巧發現高雄女中(22° 37'N), 比屏東女中(22°40'N)還要南邊,不僅如此,高雄女中比基隆女中、花蓮女中來的還要靠近海邊,這三所女子高中都是日本時代就設立了,所以我想在二次大戰之前,高雄高女無疑是大日本帝國領土的最南端、臺灣島上最靠海的高等女學校。
臺灣,是日本帝國南方盡頭的島嶼,高雄高女是帝國最南的高等女學校,這所學校裡面到底藏著一些不為人知的日式秘密。每年的十一月是校慶運動會,第一天活動結束前,康輔社會上臺帶大家圍著大圈圈歌唱跳舞,全校最瘋狂的時候莫過於此,此時學姐會牽著學妹的手一起唱歌玩樂,曾在日本時代,運動會的下半午學姐們就會這樣圍圈圈跳舞旋轉;每年寒假過後,高二的學生就會跟雄中一起去澄清湖露營野炊,這活動對全臺各地高中來說是絕無僅有的校際交流活動,曾在日本時代,高雄高女就曾和高雄中學校一起升火煮飯。曾在日本時代,高雄高女兩位學生簡娥、張玉蘭兩人,就參加當時的農民運動而被學校退學,這樣的情事發生在那民風純樸的高雄,恐怕比你我想像的還要瘋狂。雄女這所在愛河邊的近百年老校,藏著很多待人細細發掘、深深體會的日式表情。
臺灣是日本的第一個海外殖民地,統治期間引進了新式教育,開啟了臺灣教育史的新頁。高雄這座城市,從清朝末年開港通商大放異彩,日本時代欲往南洋發展,大力興築高雄港,高雄於是有了飛躍性的成長,港區的繁華和商貿熱絡往來,高雄高女開始在港都溫柔地萌芽。在這裡,陽光一年四季都在,校舍專為熱帶南國的設計,看的到教育是一場百年永續經營的眼光;校園裡賢妻良母的課程教育,為女孩們帶來生活上為夫為家的希望;學藝會、音樂會、大遠足、遠渡旗津,這些動靜皆宜的學生活動,為高雄這座港都增添不少年輕的笑聲。有人說臺灣這塊土地上最美麗的風景是人,無論簡娥、張玉蘭,或者是黃瑞雀、熊谷保銳等高雄高女的學生,這些小女子就好似於高雄的女兒紅,豐富了高雄的醇香與縱深,這些小人物在那樣的大時代寫下篇篇精彩代表。
本書的歷史爬梳與章節安排,一開始從各類教育史、女子中等教育、女子高級中學的專書論文中,整理出臺灣女子中等教育的源流;從報章雜誌和官方公告,如《臺灣日日新報》、《臺南新報》、《高雄州報》等釐清高雄高女的學校經營、學生事務、課程實施、入學測驗等資料;在空間場域上,從臺灣堡圖、市街改正、築港計畫、美軍航照等觀看當不同尺度間的空間樣貌,瞭解校地選擇、校園景觀的變遷,並輔以歷史地理的疊圖套用,看出古今差異與對比;在網路資源中,如臺灣總督府職員錄、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裡,整理歷任校長、學校教職員等人事更迭。從老照片中,如歷屆卒業寫真、臺灣老照片、高雄老明信片裡看到學藝會、音樂會、文藝活動、運動競賽等青春少女的花漾年華;最後以大戰爆發,峰火連綿的戰時體制,結束高雄高女的日式風華。內文中有許多日文的漢字,為忠於原文,本書以原文獻書寫的字詞為主,在旁會加註中文或通用意思。
從一枚小小的女孩,要蛻變成賢妻良母的過程是多麼珍貴與重要,「高雄高等女學校」與「高雄中學校」同為日本時代高雄地區的兩大中等教育機構,對於女孩們的身影記錄,至今仍非常缺乏特別的書寫與保存。本書從稚嫩女孩到賢妻良母、從臺灣到高雄,從哈瑪星到苓雅寮、從打狗川到高雄港、從制度到建築、從校長到職工、從室內課程到戶外活動、從手藝細活到勞動粗作、從靜態展覽到動態演出、從理論知性到溫暖感性、從平野到高山、從群體到個人、從競賽到榮耀、從溫柔到堅毅、從入學到畢業、從大時代到小人物、從大正到昭和、從承平時代到戰時體制,字字句句都是兩極的相襯,各個段落都是高雄高女說不完的精彩故事,希望此書能為帝國之南的高雄,保留一抹屬於那個時代的港都女兒紅。
許聖廸
高雄女中原名為高雄高等女學校(簡稱高雄高女)。有一次我打開Google 地圖, 碰巧發現高雄女中(22° 37'N), 比屏東女中(22°40'N)還要南邊,不僅如此,高雄女中比基隆女中、花蓮女中來的還要靠近海邊,這三所女子高中都是日本時代就設立了,所以我想在二次大戰之前,高雄高女無疑是大日本帝國領土的最南端、臺灣島上最靠海的高等女學校。
臺灣,是日本帝國南方盡頭的島嶼,高雄高女是帝國最南的高等女學校,這所學校裡面到底藏著一些不為人知的日式秘密。每年的十一月是校慶運動會,第一天活動結束前,康輔社會上臺帶大家圍著大圈圈...
目錄
高雄研究叢刊序 I
推薦序──校園文史教育的親身實踐/洪致文教授 III
推薦序──為學校找到精采/黃秀霞校長 V
推薦序──一窺斑城究竟/洪美華老師 VII
自序 IX
1. 殖民地新嘗試──臺灣女子中等教育的開端 1
1-1 臺灣女子現代教育的引進與確立 1
1-2 高雄高等女學校的創立 6
1-3 初期高雄高女的學校經營 17
1-4 新校地的擇址與擴展 20
2. 帝國最南──成為高雄高女人之必須 29
2-1 全島中等學校入學試驗 29
2-2 學生事務 40
2-3 通學生與寄宿舍生活 54
3. 南國「綠建築」──校園景觀與校舍發展 65
3-1 校園前景 67
3-2 靜態教學教室 72
3-3 動態活動空間 78
3-4 藝態實踐場域 84
4. 師說──傳道、授業、解惑 89
4-1 學校教職員 89
4-2 本田喜八校長 97
4-3 尊師重道 100
4-4 教職員在職進修 104
5. 窄門裡的歲月──良妻賢母的養成 107
5-1 課程概況 107
5-2 各科目實施 111
6. 學業二三事──那些年的花漾年華 131
6-1 學藝會(がくげいかい) 132
6-2 音樂會(コンサート)、市集/園遊會(パザ-) 135
6-3 創校十週年紀念式 141
6-4 文藝活動 146
6-5 卒業式 148
7. 追趕跑跳碰──動感的青春 155
7-1 運動競賽 155
7-2 體能訓練 168
7-3 全島比賽 194
7-4 個人競賽光榮紀錄 203
8. 戰時體制──峰火連綿到海邊 207
8-1 戰時入學試驗 207
8-2 軍事課程 210
8-3 團結力量大 219
8-4 戰事終結 238
9. 未來──忠勤嫺淑雄女人 243
參考文獻 247
由衷感謝 253
附錄 255
高雄研究叢刊序 I
推薦序──校園文史教育的親身實踐/洪致文教授 III
推薦序──為學校找到精采/黃秀霞校長 V
推薦序──一窺斑城究竟/洪美華老師 VII
自序 IX
1. 殖民地新嘗試──臺灣女子中等教育的開端 1
1-1 臺灣女子現代教育的引進與確立 1
1-2 高雄高等女學校的創立 6
1-3 初期高雄高女的學校經營 17
1-4 新校地的擇址與擴展 20
2. 帝國最南──成為高雄高女人之必須 29
2-1 全島中等學校入學試驗 29
2-2 學生事務 40
2-3 通學生與寄宿舍生活 54
3. 南國「綠建築」──校園景觀與校舍發展 65
3-1 校園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