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越古今百餘年,見證不同政權移轉的左營舊城
隨著城牆的修建與殘跡的出土
隱沒在時光中的近代台灣發展歷史也重現世人眼前
左營舊城是台灣史上少數由「官倡民捐」並動用全台募資而築的石城,
無論是建造規模或是興築的歷史,在當時皆為非常獨特難得的案例,
卻在風光落成的同時,也迎來蕭條沒落的命運。
究竟,什麼原因導致區域發展重心移轉,讓左營新城崛起與舊城沒落?
這座號稱台灣第一石城,承載了多少可歌可泣又可歎的故事?
文史暢銷作者陸傳傑以兼顧宏觀、細微的角度,
透過本書建立起獨特的鄉土關懷,
吸引所有對台灣這片土地的歷史充滿好奇的各年齡讀者,
一同於紙上暢遊這座全台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城池。
左營舊城的歷史變遷
野望:此地既有山海大潭,左倚龜山右連蛇山,風水地勢俱佳,早在鄭氏時期便築有營寨,登上近代台灣發展歷史的舞台。
土城:清初時受到朱一貴事件等民變影響,縣治地方爭取興建土城以抵禦動亂。
雙城:因林爽文等民變動亂影響,官府與居民皆遷至下埤頭(今鳳山新城)。
石城:官捐民倡建石城,然而因當時居民與經濟重心皆轉移至鳳山新城,因此使舊城沒落。
毀城:日本時代左營成為海軍建設基地,難免破壞石城建築,但建設規畫師似乎有意識地留下部分城牆。而至今西門城牆上仍可見與特攻隊有關的震洋神社遺跡。
隱城:國民政府遷台後,左營仍為海軍重鎮,不但外緣有眷村駐紮,此地也見證了國府遷台後的海戰故事。
見城:歷年修護成果與出土新發現,使我們能夠藉此認識台灣的過去並展望未來
左營舊城小檔案
▓國家一級古蹟
▓初創建年代:清康熙61年間(1722)
▓堪稱台灣本島第一座中式城池、台灣城池之祖
▓石城周長綿延數餘公里,形勢壯闊
▓目前尚有東、南和北門三座城門與一段城垣可供遊人懷舊遙想昔年風姿。近年出土的西門遺址周邊欲規劃為軍事城址公園,未來展望精彩可期。
▓文化資產價值:
舊城的城壁材料使用硓咕石及三合土,城門洞以來自大陸的花崗石砌半圓拱而成。
北門外牆上有神荼及鬱壘浮塑彩繪像,於民國80年(1991)全部整修完成,城外有拱辰井及土地公廟,東門外有護城河,建築十分完整,為台灣古城中較為特殊者。
作者簡介:
陸傳傑
曾任大地地理雜誌總編輯,著有《裨海紀遊新注》(榮獲2002年圖書綜合類金鼎獎、小太陽獎)、《南管賞析入門》(榮獲1995年有聲出版類金鼎獎)、榮獲金鼎獎雜誌編輯獎(1992年)、《圖說台灣地名故事》(榮獲2013年好書大家讀年度好書獎)、《被誤解的台灣老地名》、《隱藏地圖中的日治台灣真相:太陽帝國的最後一塊拼圖》
章節試閱
興隆庄的磚石城於道光六年(一八二六)完工,耗費九萬兩千兩白銀,在當時算得上是一筆天文數字。奇怪的是,完工後縣府官員並沒有回到興隆庄,卻一直留在鳳山新城(下埤頭街,今鳳山市中心)執行公務。甚至道光十二年(一八三二)發生張丙之亂,鳳山新城被攻陷,官員還是寧願留在「殘破」的鳳山新城,沒打算遷回興隆庄。後來福建巡撫程祖洛下了令,要求縣治遷回興隆庄,鳳山縣的官員依然故我,不動如山,不予理會。
既然不願遷回,當初又為何全台官衙、全縣百姓總動員,募集了十四萬兩白銀構築了這座全新的磚石城?到底是誰?為了什麼?竟然敢拿這近乎天文數字的經費當兒戲。為了構築這麼一座堅固的磚石城保護身家性命,鳳山縣的官員、軍民爭取了將近一百四十年。其間歷經了兩次超大型的民變,縣城被攻陷三次,可滿洲皇帝硬是不為所動,不答應築城。如今總算「恩准」了,城也蓋好了,眾人卻不買帳了,豈非怪哉!這可說得上是鳳山縣史上最大的一宗奇案,更奇怪的是,原因為何?至今也還沒人能說得清楚。
為何放棄造價高昂的石城?
連橫《台灣通史》上提到:「(道光)八年六月竣工,擇吉告遷,而(杜)紹箕(祁)忽死,眾以為不祥,無敢移者。」杜紹祁是當時鳳山縣知縣,已經選好了遷移的吉日了,結果知縣「暴斃」,眾人認為不吉利,不敢遷回新建的「舊城」,這是連橫的說法。後來伊能嘉矩在《台灣文化志》上也採用了類似的說法。
但這個說法最大的問題是,磚石城蓋好的時候,杜紹祁並沒有「暴斃」。他卸任鳳山知縣之後,因平定「許楊之亂」有功,升任淡水廳同知。直到道光九年(一八二九)才因病返回家鄉無錫,而且他回鄉之後並未因病去世,病癒後反而積極投入了地方的事務。所以「知縣暴斃說」不能成立。除此之外,還有「瘟疫說」,但也沒有任何的證據可以證明這是「拒遷」的原因。瘟疫總有結束的時候,重點是誰敢拿九萬兩千兩白銀當兒戲,棄城不用。現在蓋個「蚊子館」可能沒人當回事,封建時代蓋了個「蚊子城」可是欺君的殺頭重罪,奇怪的是為何沒人追究?當時鴉片戰爭還沒爆發,道光皇帝還不至於無能到這個分上吧!
之後,道光十七年(一八三七)新上任的鳳山知縣曹謹依舊得面對這個問題,於是他派遣幕僚林樹梅到興隆莊的舊城實地考察,了解實際的情況。從林樹梅向曹謹提出的報告〈鳳山縣新舊城論〉中,我們總算得以一窺舊城興隆庄當時的實際狀況。
林樹梅提到:「(興隆舊城)城形若釜,西瀕大海,地僅二里許,海岸漸向內塌,村庄零落,風盪沙擁港,汕不長歷,無舟楫停泊……。內無溝防,外無壕塹。一經霪雨,則衙署倉庫皆在水中。城垣又沙土不實,積水漏洩,漸以低陷,文廟學署亦已日聵……。井泉僅六口,水鹹澀,無柴草,居民少,市廛稀,加以兵役移居,則食用諸物,皆需外運……。丁口僅二百餘戶,一旦有事誰與為守?」
顯然,當時的舊城人口很少,生活機能很差,連百姓基本的民生問題都難以解決,哪還有多餘的條件供應官府、駐軍龐大的需求?更何況雨季時衙署倉庫都泡在水中,城牆內夯土不實,被雨水逐漸沖蝕流失,已經逐漸塌陷。他還舉唐代李衛的兵書為例,指出舊城的磚石城犯了「地獄」、「窮極」、「虛耗」、「天灶」、「沃焦」等幾乎所有築城不該犯的忌諱都犯了,這樣的城池如何還有值得防禦的價值呢?
報告中, 他還提到下埤頭商賈四集, 城居人口以萬計, 戶數達一千二百有餘。四周村莊數十個,一旦有事,相互支援,足食足兵。所以兩地之形勢高下立判。如果捨棄富饒的新城,而遷回僅數百人之舊城,實在是本末倒置的愚蠢想法。
因此,林樹梅建議曹謹繼續留在新城處理公務,不必再想遷回興隆庄舊城這個「偽命題」。他建議曹謹施政的重點是改善新城的防禦設施與及解決新城附近農田灌溉的問題。於是曹謹不但在新城增建砲台,還發動民眾引下淡水溪之水,修築水利工程,這就是至今仍在發揮效益的「曹公圳」。
林樹梅的報告大概是官方文件中最早徹底放棄舊城的紀錄。當然,林樹梅敘述舊城興隆庄蕭索的景象也可以反過來解釋,正是因為縣治遷往新城,才導致舊城淪落到這副田地。所以林樹梅的報告也很難作為歷任知縣拒絕從新城遷回舊城的真正原因。
也有文獻提到,舊城在營造磚石城的時候,沒有考慮到排水的問題,導致雨季時,龜山沖瀉下來的雨水全積在縣衙、南路參將署一帶。尤其是參將署門前幾乎是泡在水中,無處落足。這個說法似乎是暗示,雨天易積水,排水不良,是官員拒絕回舊城履行公務的原因。問題是新城雨天也會積水,所以這應該也不是真正的原因。
問題在於新城究境具備什麼樣的壓倒性優勢,足以留住鳳山縣的官員,而寧願放棄一座花費了九萬餘兩白銀興建的磚石城?
興隆庄的磚石城於道光六年(一八二六)完工,耗費九萬兩千兩白銀,在當時算得上是一筆天文數字。奇怪的是,完工後縣府官員並沒有回到興隆庄,卻一直留在鳳山新城(下埤頭街,今鳳山市中心)執行公務。甚至道光十二年(一八三二)發生張丙之亂,鳳山新城被攻陷,官員還是寧願留在「殘破」的鳳山新城,沒打算遷回興隆庄。後來福建巡撫程祖洛下了令,要求縣治遷回興隆庄,鳳山縣的官員依然故我,不動如山,不予理會。
既然不願遷回,當初又為何全台官衙、全縣百姓總動員,募集了十四萬兩白銀構築了這座全新的磚石城?到底是誰?為了什麼?竟...
目錄
第1章 野望
◆九任巡檢八個死於任上
◆只剩老地名還頑強的留存了下來
◆為什麼不築城?
◆朝廷對臺灣建城為何這麼不上心?
◆為《鳳山縣志》作序的四位大人
專欄◆鳳山舊城相關大事記
第2章 土城紀
◆規模這麼大的起義,城牆真的擋得住?
◆動亂的矛盾究竟在哪兒?令人費解的竪旗起義
◆康熙冰冷的勸誡:小心禍貽未來
◆鳳山縣的三重地理空間結構
◆下淡水平原是鳳山縣最具關鍵地位的地理區塊
◆客家族群在下淡水平原上不動聲色的擴展
◆驚魂未甫的官員似乎並未察覺興隆庄優勢漸失的趨勢
專欄◆土城不「土」,問題在於「土」
第3章 雙城紀
◆龜山八景─動亂前夕的寧靜詩
◆文明之光的閃現與熄滅
◆伴隨土地開發而生的動亂
專欄◆林爽文、莊大田起義始末
專欄◆清代台灣分類械鬥一覽
第4章 荒城紀
◆為何放棄造價高昂的石城?
◆新舊之間,縣城選址的考量因素
◆全台動員集資打造仍難逃沒落的命運
專欄◆興隆莊石城
第5章 毀城紀
◆左營舊城最嚴重的一次破壞
◆入選為第一批「國定史蹟名勝及天然紀念物」
◆兩則報導證明西段城牆毀於昭和八年之前
◆拆除舊城城牆是為了修築南海大溝?
◆殘牆上的小神社
第6章 空城紀
◆高雄是南進計畫的大本營
◆左營桃仔園軍港是南進基地最核心的部分
◆戰爭機器運轉中的左營舊城
◆舊城內最後的特攻隊員
◆舊城牆上的日軍神社算是古蹟嗎?
專欄◆日本時代左營軍區的營建
第7章 隱城紀
◆舊城城牆的另一種可能性
◆胡嘉恆是誰?八六海戰又是怎麼一回事?
◆五十多年前的那場海戰
◆碑上的紀念文字更像是哀悼國光計畫的墓誌銘
第8章 見城紀
◆光復後城牆與城門的狀況
◆老舊眷村改建是影響舊城復原的一項變數
◆西門段的系列發現催生建城計畫
專欄◆左營舊城見城計畫
第1章 野望
◆九任巡檢八個死於任上
◆只剩老地名還頑強的留存了下來
◆為什麼不築城?
◆朝廷對臺灣建城為何這麼不上心?
◆為《鳳山縣志》作序的四位大人
專欄◆鳳山舊城相關大事記
第2章 土城紀
◆規模這麼大的起義,城牆真的擋得住?
◆動亂的矛盾究竟在哪兒?令人費解的竪旗起義
◆康熙冰冷的勸誡:小心禍貽未來
◆鳳山縣的三重地理空間結構
◆下淡水平原是鳳山縣最具關鍵地位的地理區塊
◆客家族群在下淡水平原上不動聲色的擴展
◆驚魂未甫的官員似乎並未察覺興隆庄優勢漸失的趨勢
專欄◆土城不「土」,問題在於「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