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言
第一節 緣起與目標
首次前往日本自助旅行的國人,勢必為其多樣而便利的鐵道系統感到讚嘆與驚訝。相對地,長期以來,國人受到臺灣鐵路公營化的刻板印象使然,往往對於臺灣鐵路系統呈現單一性的認知,從而遺忘甚或漠視曾經相當蓬勃的私營鐵道和私營軌道的歷史貢獻,及其所遺留的文化資源,殊為可惜。如何讓國人得以認識鐵路的多樣性、靈活性,無疑地,加強對於糖業鐵路文史的認識,應該是不二的法門。而其基礎則是歷史的建構和文化資源的盤點,這些調研成果甚至可供未來推動產業活潑化的重要素材。
糖鐵旗尾線(以下簡稱:旗尾線)是由高砂製糖株式會社(以下簡稱:高砂製糖)於1909 年(明治42 年)開始興建,1910 年(明治43 年)8 月20 日, 九曲堂至旗尾的鐵道線完工,經臺灣總督府核准營運。1912 年(大正元年) 間,旗尾線延至竹頭角,打通下淡水溪中下游西岸主要村落的交通聯繫,更跨越下淡水溪的天然障礙,深入美濃一帶的客家聚落,並串連縱貫鐵道,這是客貨兩用的營業線糖業鐵道。至於旗尾地區的糖鐵專用線,包括圓潭仔線、三張廍線、土庫線、手巾寮線、龍肚線、吉洋線等,相繼於1913 年(大正2 年)完工。兩大糖鐵網絡將旗山河階、圓潭平原和美濃平原,連結構成以旗尾糖廠、蕃薯寮本街為核心的鐵道交通網絡,大幅改善旗美地區對外的貨物流通和旅客移動,締造旗山街成為沿山地區最重要的城市,以及成就香蕉王國的美譽。直至1975 年香蕉和砂糖同時沒落,鐵道運輸難以為繼,三年後,台糖公司決定將旗尾線全線停駛,陸續拆除鐵道建物和設施並任其荒廢,至今僅存旗山火車站和鐵道橋橋墩。縱然如此,若能好好建構其歷史、深描文化遺產,這一段旗尾線為旗美地區所開啟的歷史新頁,應該會是提供國人認識糖業鐵路的重要楔子。
旗尾線文史需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來敘述,才能兼具概念性與故事性。宏觀歷史敘事乃就時代趨勢進行分析討論,可啟發讀者認識近代國家治理對地方發展的影響;微觀深描則深入細部空間和個人記憶進行解讀和描述,貼近地方情感、具故事性。前者是有關鐵道與區域關係的大敘事,後者是具體而微的人事、單體空間或物件的刻畫。在此理念基礎上,本研究試圖完成下列五大目標,以為未來各界活用之基礎。
(1)近代鐵道發展的歷史:運用國外與日本學者的研究成果,整理出近代鐵道歷史發展特色與類型,這是認識鐵路文史的大背景。同時初步勾繪近代日本和清國面對十九世紀鐵道興建風潮的因應之策,以作為討論臺灣鐵路建設的基礎。
(2)臺灣鐵路發展的特色與類型:從臺灣總督府鐵道部相關資料著手,釐清清末以至日治時期,臺灣鐵路發展的特色與類型,作為後續描述旗尾線文史的基礎。
(3)旗尾線的經營特色:無論是高砂製糖抑或是後來接手的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以下簡稱:鹽水港製糖)的糖鐵都是從營業線著手,亦即以客運起家,旗尾線是否具有這樣的特色,有何深刻的影響? 1927 年旗尾製糖所賣給臺灣製糖株式會社之後,是否對於旗尾線之經營產生影響?值得深入研究。
(4)旗尾線對旗美地區的影響:旗山地處偏僻的沿山地帶;旗山和旗尾美濃間隔旗山溪此一天然障礙。所以,旗尾線對於旗美地區交通改善,可想而知。交通改善所帶動的族群和文化交流,值得研究。
(5)旗尾線遺產調查:從文獻和田野盡力調查旗尾線的文化遺產或遺跡,這條影響旗美地區甚遠的鐵道線,究竟是否還保留那些遺蹟或文化資產, 本書將盡可能加以釐清。
第二節 研究回顧
1909 年(明治42 年)6 月間,高砂製糖正式向臺灣總督府糖務局申請在蕃薯寮廳設置製糖工廠,後來在旗尾庄創設旗尾製糖所,這也是創建旗尾線糖鐵的濫觴。
高砂製糖是由東京、橫濱和名古屋等地資本家籌組而成,依據《臺灣日日新報》1907 年(明治40 年)1 月13 日的報導,他們原本斥資一千萬圓於臺灣南部設廠,但是,臺灣南部製糖業當時已為四大財閥所佔據,只好向北來到彰化。不過,其籌組資金不甚順利,而預選的彰化二林一帶已有2、3 所改良糖廍、蔗園又少,問題頗多。相較於彰化二林地區的製糖業環境,旗尾地區的條件更為優異。歷經兩年後,1909 年(明治42 年)5 月17 日,高砂製糖正式成立,並將甘蔗原料採集區設定在阿緱與蕃薯寮兩廳,社長由濱口吉右衛門擔任。6 月間,高砂製糖正式向臺灣總督府糖務局申請在蕃薯寮廳設置製糖工廠,同時動工興建,1910年(明治43 年)開始生產。
現代製糖業立基於甘蔗原料新鮮度、穩定性的要求,以及對產品、副產品有效運輸的需求等,進而構成生產與運輸一貫化的現代作業流程。因此, 糖鐵的初始功能是運輸甘蔗原料和砂糖成品。總之,糖鐵串連原料產地(農場)和加工廠,進而連結銷售市場,乃是新式糖廠產銷體系的輸送帶。這個體系不僅有助資本家改善輸送的效率,其附加價值也帶動區域之間的商品和人員流通。特別像是位處交通不便的蕃薯寮地區,現代化鐵道的鋪設有其正面的價值和意義。
旗尾製糖所的「九曲堂—旗尾」鐵道線於1909 年(明治42 年)8 月間開工,全線分為二區。九曲堂至嶺口為第一區,嶺口至旗尾為第二區。第一區中龍目井至大樹腳庄,約35 間餘斷截,間有3 個溪谷,深約4 丈,此乃工事中最難者。該鐵道全線之橋樑,大小共54 處,其中最大者為楠梓仙溪,其長約四百尺,旗尾溪三百尺,使用的枕木約5 萬株,並預定在九曲堂、大樹腳、嶺口、蕃薯寮、旗尾等五處設置停車場。整體鐵道於1910 年(明治43 年)4 月1 日完工,同年8 月20 日正式核准開始營業,其性質為「供公眾之用」,可見是營業線;亦即這條五分車鐵道兼具原料、商品和人員運輸的多功能性,對於旗山本街聯外交通有極正面的效益,是一項具有時代意義的工程建設。因此,這條連通縱貫鐵道、深入旗美沿山地帶的旗尾線,除了可做為製糖業本身的研究面向之外,同時也是具有觀察鐵道客貨運對區域發展影響的研究價值。
檢索國家圖書館碩博士論文資料庫,近二十年來,有關臺灣鐵道的學術研究共有133 筆,不過大多數探討鐵道文化資產如何保存及再利用,以及相關的經營與管理。相對地,對於臺灣的鐵道或糖業鐵道的歷史研究,數量較少,但是這些研究成果皆有一定的貢獻。在這些臺灣鐵道研究作品中,很明顯,國有鐵道之研究先於糖業鐵道,而糖業鐵道與地方發展的關係研究更為晚近才出現。
2000 年蔡龍保完成碩論〈日治中期臺灣國有鐵路之研究(1910- 1936)〉,後於2007 年以《推動時代的巨輪--日治中期臺灣國有鐵路(1910-1936)》為名出版,這是目前研究日治時期國有鐵路必須參考的重要著作。首先,他對於當時學界有關臺灣鐵道研究做了完整的討論。他認為, 學界對於清領時期臺灣鐵路的研究,大多被視為「中國現代化」、「洋務運動」的一環來討論,皆屬概略性文字,鮮少作深入討論;至於日治時期臺灣鐵路之研究,早期的成果多偏向臺灣鐵路的殖民地鐵路特性及其在殖民地所扮演的特殊角色,包括:永雄策郎《植民地鐵道と世界經濟的及世界政策的研究》、伊澤道雄《開拓鐵道論》、森重秋陽《臺灣交通小史》、渡部慶之進《臺灣鐵道讀本》、羽生國彥《臺灣の交通を語る》,後三本作品具日治時期臺灣鐵道之參考價值。1995 年,高橋泰隆出版《日本植民地鐵道史論--臺灣、朝鮮、滿州、華北、華中鐵道の經營史的研究》,該書以二次大戰前日本所支配的海外鐵路作為研究對象,蔡龍保認為,高橋泰隆嘗試以「經營史」的新視角重新整理殖民地「掠奪與成長」的體系,該書的重心在探討臺灣鐵路的營運面,極具參考價值。而高成鳳《植民地鐵道と民眾生活--朝鮮、臺灣、中國東北》,以朝鮮、臺灣、中國東北鐵路的興築和營運為中心, 透過比較呈現各個鐵路的特殊性,相較於高橋泰隆的作品突破不多。至於臺灣學界對於日治時期臺灣鐵道之研究約始於1996 年張慶隆的碩論〈臺灣縱貫鐵路經營之研究--以「滯貨事件」為中心(1895-1924)〉,而後,王珊珊碩論〈近代臺灣縱貫鐵路與貨物運輸之研究(1887-1935)〉,林淑華碩論〈日治前期臺灣縱貫鐵路之研究(1895-1920)〉於1999 年完成。在此基礎上,蔡龍保探討國有鐵路路線之擴張、內部管理組織與人員變遷,同時分析長期客貨營運與財政發展之概況。由蔡龍保研究成果可了解,1910 年以後臺灣鐵路的發展邁向新的里程,隨著臺灣社會的需求,鐵道部亦不斷有新的政策與新的計畫作為因應。然而不論是其路線之興築、改良事業、人事上改善計畫,時常無法如其初衷確實執行,以致臺鐵的營運屢遭質疑。國鐵的發展可謂是在臺灣社會經濟需求催促下前進,時常是呈現無法跟上臺灣社會經濟迅速發展的態勢。但不可否認的,國鐵的發展對臺灣社會經濟仍起了相當大的作用。對產業的發展、地區開發、城市的興起、現代資訊的傳遞等方面皆扮演重要的角色。
就鐵道對區域影響的討論而言,王珊珊的碩論〈近代臺灣縱貫鐵路與貨物運輸之研究(1887-1935)〉有其貢獻,全文以清末鐵路初建為研究起點,終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實施「統制經濟」前夕的1935 年,以此臺鐵五十史做為研究範疇。首先勾繪近代中國與日本對於鐵路技術的學習,進而探討清末至1935 年間臺灣鐵路建設及經營,同時分析鐵路所發揮的貨運功能。最後二章以新竹州的開發為例,分析地區輕便軌道與鐵路所連結的貨運網,並以火車站輸出、輸入貨物種類與貨運量進行分析,藉此了解新竹州火車站的運輸特色,以及火車對於區域生產、消費物資所引導的流通貢獻。同樣是鐵路對區域影響之討論,2013 年廣野聰子的碩論〈日本殖民地時期臺北的都市發展與私鐵經營--以臺北鐵道為例〉,聚焦探討日治時期臺灣唯一與官營鐵道同一規格所建設的私鐵-臺北鐵道,考察因該鐵道開通所造成的都市空間的變化與企業行為之間的關係。在臺灣總督府的方針下,官設鐵道的臺灣鐵道負責長距離都市間運輸,而私設鐵道則扮演地區運輸的角色,並以此模式來擴充鐵道交通網。在此歷史背景下,臺北鐵道便發展出傲人成績,並做為連結臺北郊外山區與臺北都市間物流動脈的輕便鐵道後,發展成為負責地區運輸的鐵道公司。不過,這些研究客體都與糖業鐵道兼具原料和客貨載運的多重功能,有所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