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長序
滿載山林記憶的長河
從日治末期的太魯閣大山事業地,到光復初期的太魯閣林場,乃至1960年林政林產一元化政策下的嵐山工作站,直到1986年結束直營伐木,這段時間以來太魯閣的鬱鬱森林滋養了風雨飄搖年代的臺灣,餵養了一、兩代伐木人,累積了悠長的山林記憶。
太魯閣林場介於海拔2,000至3,600公尺,包括研海事業區及木瓜山事業區的北半部,即奇萊東稜以南、木瓜溪以北的茂密森林,奇萊北峰、太魯閣大山、立霧主山、帕托魯山、大檜山、夫婦山、七腳川山、嵐山等名山崢嶸其間。日本當局於1921年至1923年間進行木瓜山事業地森林作業計畫調查,發現木瓜山事業區的針葉林蘊藏量名列前茅。歷經二戰的動盪後於1960年設立的嵐山工作站,所經營的就是木瓜溪北岸廣袤豐美的森林。
嵐山工作站的運材系統從奇萊平野西緣朝西北深入中央山脈,運材鐵道太魯閣主線則直抵立霧主山南麓與帕托魯山西麓之間,長達23公里餘,另外還有夫婦山、立霧溪、研海……等支線,蜿蜒起伏於榮山與帕托魯山稜線西側的山坡。這些深山鐵道以及連接鐵道的索道不但是太魯閣林業的血脈,也是伐木人生命所繫之處,來來去去的伐木人不計其數,森林裡的樹木一天少於一天,記憶卻一日長於一日,喜悲交集,有的仍然清晰,有的宛如被莽野草葉淹沒的機關車頭。
繼《無盡藏—— 哈崙百年林業影像集》,欣見本局花蓮林區管理處再度蒐羅國內外關於太魯閣林場/嵐山工作站的珍貴圖像,編成《悠悠嵐山—— 太魯閣林業影像集》,以歷史圖片重構嵐山的面貌,使今人得以透過圖像遙想昔日嵐山煙雲以及嵐山人的日常,同時也認識臺灣林業於1980年代後期從伐木、造林的傳統經營型態,過渡到生態保育、國土保安的歷程。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局長 林華慶 謹識
------------------------------------------------------------------------------
處長序
太魯閣的深林眾生相
太魯閣林場位於中央山脈以東、立霧溪南岸與木瓜溪北岸之間深遠荒僻的廣闊山區,在臺灣東部三大林場中最為資淺。這裏曾經是日本劃入「國立公園」預定地的森林,戰後「年輕的」太魯閣林場因豐富的林木蓄積量,始終備受期待,一度視為臺灣林業的新希望。1980年代後期,臺灣森林經營的觀念與政策朝保育與永續經營發展,太魯閣山區的伐採作業結束,嵐山工作站與曾經不停運轉的索道和鐵道,在伐木區生活的林業先進們所留下的故事中停格封存。
為了探究深遠伐木山區過往的圖像,我們委託東華大學由王鴻濬院長率領的團隊近行調查與蒐集。發現太魯閣林場設置之初物資短缺,留下的圖像多是運材路線圖或相關設施規劃圖。例如1945年二戰結束前夕,南邦林業提報的「太魯閣大山事業計畫書」,其中附圖標示計畫興建的索道及軌道路線,這些久遠古老的紙上作業,透露了太魯閣森林即將遭遇的命運。最早的一批實景照片出自美軍航照圖,當時連接平地的一號索道及平地線、鹽糖線鐵道仍清晰可辨。
戰後的圖像,更是生動,不遑多讓。在調查研究團隊的蒐集徵求下,我們看見高山森林鐵道闢建的困難,必須高度仰賴人工克服;大型鏈鋸伐木逼近地面,與早年使用斧鋸留下一大截樹頭的伐木型態截然不同,機械工具的便利,透露人類對森林的採擷,更加全面徹底;集材柱上作為踏點的鐵條與纏繞樹幹的鋼索,彷彿封印樹靈的枷鎖;滿載的台車行經危橋,空中徒手解開捻結鋼索的驚險畫面,都令人感受伐木生活的艱險;隆冬盛雪之日堆雪人打雪仗,佛祖誕辰虔誠遶境;在空地一隅開闢菜園,再艱險的日子也要認真過;嵐山鐵道令山友念念不忘,那是重裝下帕托魯山之後回家的捷徑……,封存停格的眾生相,述說著繁華青春的生活印記,令人懷念。
《悠悠嵐山—— 太魯閣林業影像集》是森林與人共同的記憶寶庫。每一幅珍貴的圖像文獻,都述說著故事,以一部精彩默片的形式,為昔日森林裡的互動留下令人感動的紀錄。
謹以此書獻給在太魯閣的森林付出血汗的林業人及其家屬,並向所有提供老照片的先進們,以及協助完成編排的工作夥伴們,深致謝忱。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花蓮林區管理處 楊瑞芬 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