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 3 項符合
日治時期基隆築港之政策、推行與開展(1895-1945)
的圖書
日治時期基隆築港之政策、推行與開展(1895-1945) 作者:陳凱雯
出版社:國史館
出版日期:2018-11-05
規格:21cm*15cm (高/寬) / 平裝 / 434頁
圖書介紹 - 資料來源:博客來 目前評分: 評分:
圖書名稱:日治時期基隆築港之政策、推行與開展(1895-1945)
內容簡介
筆直的海岸線、整齊的市街、壯麗的碼頭……,
基隆港,是日本統治臺灣的重要殖民宣傳象徵!
高達4,600萬日圓的工程款,長達40年的施工期,
基隆築港工程對於臺灣在東亞的發展具有什麼影響?
1898年底,民政長官後藤新平親赴東京,說服日本內閣支持「臺灣事業公債」法案。基隆築港,成為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的重要基礎建設,基隆港不僅是臺日連結的樞紐,更躍為當時臺灣最重要的現代化國際要港,然而,所謂「築港」遠不只是築造一座港……
本書以基隆築港為核心,利用官方檔案、私人文書與報章雜誌等資料,從政治、社會面的角度,討論基隆築港的政策、執行過程與問題、機關人事的演變,以及港灣國有化下對地方社會的影響,重構基隆築港的歷史,呈現其重要性與意義。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陳凱雯
出生基隆,現居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曾任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現任國立嘉義大學應用歷史學系兼任助理教授。著有學術論文〈後藤新平與基隆港的興築(1898-1906)〉、〈日治時期基隆神社的興建與昇格之研究〉等十餘篇。並譯有大谷渡著《太陽旗下的青春物語:活在日本時代的臺灣人》。
目錄
推薦序/鍾淑敏
緒論
第一章 近代東亞的築港
第一節 外國勢力下的築港
第二節 命運多舛:近代中國自開港的築港
第三節 從錯誤中學習:近代日本的築港
第二章 未竟之業:清末基隆築港
第一節 清代基隆的發展
第二節 清末劉銘傳的築港
小結
第三章 從軍港到商港:日治初期築港方針的轉變
第一節 樺山資紀的築港意見
第二節 築港調查委員會的立廢
第三節 事業公債下的基隆築港
第四節 從軍港到商港
小結
第四章 波瀾起伏:基隆築港的執行與問題
第一節 築港機關的建立
第二節 築港的推行與成效
第三節 臺灣統治的死活問題:築港中斷與違憲爭議
第四節 基隆港的定位
小結
第五章 築港者們:築港機關的人事變遷
第一節 築港人事的任用與變化
第二節 築港技師的特色
第三節 築港技師:川上浩二郎
第四節 築港職工群的生活
小結
第六章 港灣國有化:築港與地方關係
第一節 海埔地的處理
第二節 築港用地的徵收
第三節 填埋地與臺灣建物會社的開發
第四節 運送業與倉庫問題
第五節 港灣行政與港灣調查會
小結
結論
參考書目
人名索引
附錄
序
推薦序
鍾淑敏(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基隆出身的陳凱雯博士,繼碩士論文《帝國玄關──日治時期基隆的都市化與地方社會》之後,2014年提出的博士論文經過多次修改後,即將以《日治時期基隆築港之政策、推行與開展(1895-1945)》為名,由國史館獎助出版。
乍看題目基隆築港,也許缺乏新鮮感,然而過去的築港研究多是著眼於港口的硬體建設,並根據官方報告書進行論述,鮮少關注築港的政策考量、推動過程,乃至築港工程與殖民母國、地方社會的互動。換言之,作者便是要質問築港政策究竟如何產生?如何變遷?變遷之原因何在?築港過程與港口營運帶給基隆社會何種變化?基隆築港經驗對於之後的臺灣有何影響?基隆港的興築與經營之特色又為何?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意識,作者以六章的篇幅分別討論。
首先是基隆港本身的過去,對於這個承載著劉銘傳的清政府與日本兩個帝國的港灣興建之歷史背景,作者認為有必要從兩國的近代築港史切入,作為觀察的起點。因為同在19世紀中葉遭受到西方帝國主義入侵的中國與日本,對於築港的態度與政策卻是大相逕庭。因為清政府認為築港是列強入侵手段,對於築港、濬港多採拖延消極的態度。而日本則深刻體認到海島國家對於海權掌握的重要性,乃以國家力量推動各項重要的築港工程,不僅積極習取西方工程技術,也逐漸建立起築港工程的各種相關配套機制。劉銘傳一度企圖以開採煤礦所得利潤來建設基隆港,但他為了填補官煤龐大赤字,將工程交給英商承包,觸動了清政府敏感的國防神經,基隆築港的推行最後也無疾而終。
那麼,進入日治時期基隆築港就走到康莊大道了嗎?事實不然,光是軍港、商港的競爭,由軍商港劃分為二的設計到軍商港合一,便歷經長久的爭議。這牽涉到日本帝國對於殖民地的想像、殖民地所扮演的角色等定位問題。而日本國內政界的角力、軍方與民政的爭執與妥協等,也再再影響築港決策與執行。作者指出,基隆築港雖被後藤新平納入事業公債三大事業之一,後世也稱其為總督府重要的殖民政策、總督府之重要政績。然而興建過程經費拮据,迫使總督府施行小規模且急就章的築港政策。後藤新平規劃的基隆築港事業公債,從一千萬被大減為兩百萬元,及至濬港後又因日本政府否決接續下來的築港計畫,迫使1903年起基隆港只能維持3年的「築港維持期」,直至日俄戰爭之後,受到日本國內海運興國思想的影響,基隆築港再次重啟。之後又數度刪減,數度重啟工程,顯示日本國內看低築港對於臺灣殖民地的重要性,基隆築港不僅格外艱辛,也喪失了許多發展上的先機。於是投入的大筆經費所建成的基隆港口設備,卻屢屢承載不了飛躍成長的貿易量,且因工程屢屢趕不及港灣客貨的負荷,造成數十年來必須一而再、再而三的進行改築工程。而進行數十多年、投入上千萬經費的基隆築港,仍然被稱為狹隘。
這樣子曲折而成的基隆港,在築港技術或港口管理上是否有足以稱道的?基隆築港的指標性人物是川上浩二郎技師,此人不但以基隆築港為題目得到博士學位,返日後又利用其基隆築港經驗,參與博多港的設計,日後被《港灣》雜誌選入日本港灣史百人中。而臺灣高雄、花蓮、新高港等的設計建造,也是基隆築港經驗的移植。例如臨時基隆築港局編制、法規的仿製,濬渫船等物品以及人才技術之流用沿襲等,甚至到戰後初期,仍有大部分的日治時期的臺日技術人才擔任築港相關職務。據此,可看到基隆築港對於臺灣港口建設的重要影響。不過,基隆與其他港口也有些差異,因為基隆築港延續近代日本國內築港的脈絡,國家所成立的築港機關成為築港事業的核心。無論是填埋地、倉庫、碼頭岸壁等施設,全然交由築港局機關規劃進行,一般民間私人團體無從介入,至多乃承包相關工程而已。而官方利用國家法令的詮釋與施行,拒絕民間的填埋與倉庫建設之申請,並使官方以及其扶植的財團如臺灣建物株式會社、臺灣倉庫會社得以控制分配地方資源,可看到殖民政府透過基隆築港展現的國家控制。這與上海、香港等港口均有私人資本競相投入倉庫碼頭建設,甚至連高雄港也有民間資本如淺野財閥的注入情形不同,亦即完全由國家主導下的築港,是基隆港的特色。至日治中期,基隆港才藉由官民合作的方式,由總督府主導的民間會社如臺灣建物會社、臺灣倉庫會社相繼投入市街開發與港務管理,以遂行其政策。國家主導的築港政策,除了對殖民統治有其重要性外,更可作為對殖民地政績的展現。
做為帝國玄關的基隆港,筆直的海岸線、整齊的市街、壯麗的碼頭等,成為日本統治臺灣殖民地成功的象徵。本文有趣的是不止於築港過程與港口行政的討論,對於與築港相關事項之討論,也十分精彩。我特別欣賞作者對於人群與地方社會的分析。如與築港工事相關的勞動者多數是來自桃園以北、澎湖等地的臺人,也有在臺灣日人和少數的福州人,這些人相對於其他碼頭工人搬運等工作,薪資與待遇仍相對優渥,形成築港社群中最基層卻最為龐大的人群。他們所居住的仙洞地區有特殊的社團,也有獨自的學校與衛生設施,在日臺人交流中自成特色。作者也注意到運送業與碼頭工人,除了常僱工人外,另有季節性的臨時工人。基隆也因為從事港灣工作的工人階層人數多,在1920年代臺灣興起社會運動的潮流中,也造成工人運動的興起。
與築港相伴的海埔地、填埋地、都市規劃、以及土地徵收問題,則是另外一個重要議題。作者指出,在築港調查開始後,以水泥事業起家的財閥淺野總一郎等人便大量收購基隆土地,幾乎到寸地不留的地步,而日人陸續在基隆經營商店、設立家屋。以致於築港局1902的調查顯示,基隆港灣重要的土地幾乎全為日人所擁有。再加上〈臺灣土地收用規則〉、〈臺灣家屋建築規則〉等規定,表面上對於港灣市街的景觀有正面的推動,實際上重構了市街地的人群結構,並使官方以及其扶植的財團如臺灣建物株式會社得以控制分配地方資源,對於同時進行的基隆築港具有極大的影響。1907-1912年,基隆廳以市區重劃為名,陸續收買土地,並將這些土地轉給築港機關保管利用,之後更讓臺灣建物會社取得開發小基隆哨船頭填埋地的權利。然而在推行重劃計畫時,大舉拆毀市區改正區域內的家屋,並執行家屋建築規則,致使區內人民,包括原本在小基隆居住的貧窮勞動者,沒有足夠的資金改建新屋,遂移居蚵殼港庄、石硬港庄的山地、溪谷。於是,1920年代歷經第二次築港工程的基隆港,擁有煥然一新的筆直碼頭、聳立岸邊的倉庫貨棧、氣派華麗的火車站、整齊劃一的煉瓦建築,附近過去是一片泥灘的小基隆海埔地,則轉變成基隆最精華的區域,擁有最佳的公共建設與家屋建築,成為日人在基隆居住最為密集的區域。
以上為本書的主要內容。本書的特色之一為圖表豐富,共計38張圖、29張表,加上8個圖表附錄,由這些圖表的製作,也可知作者用力之深。作者對於資料十分嫻熟,搜尋網路上各種公、私檔案文書尤其不遺餘力,比如有一張「清法戰爭法人所繪基隆港圖」,是來自「Formosa: Nineteenth Century Images資料庫」,而像「日治時期臺灣築港技師經歷一覽表」,則是利用總督府檔案、職員錄、臺灣人物誌、臺灣日日新報等數位仔細重建。近年來由於數位化與網路化的便利,大大的拉近了來臺日人與臺灣史研究的距離,從本書也可得到證實。
透過築港,基隆成為臺灣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並且成為殖民政府的施政宣傳功績。本書細究築港政策的推行,重建築港政策與過程之曲折,強調基隆築港對於日治時期乃至於戰後的臺灣的重要影響,以及基隆港與基隆社會之變遷。我以為本書的諸多議題深具當代意義,是日治時期築港與基隆研究的重要研究成果,值得推介給讀者,特為之序。
詳細資料
ISBN:9789860569148規格:平裝 / 434頁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作者:魯迅
出版社:好優文化
出版日期:2022-10-17
66折: $ 2600
66折: $ 739
66折: $ 461
作者:沈文才
出版社:大是文化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3-11-30
66折: $ 263
作者:韓江 (한강)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
出版日期:2023-05-08
$ 300
作者:黑青郎君
出版社:未來數位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11-13
$ 277
作者:
出版社:東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11-13
$ 181
作者:西沢水木(西沢みずき)
出版社:未來數位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10-30
$ 253
$ 110
$ 170
$ 276
作者:深海紺
出版社:東立
出版日期:2024-11-14
$ 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