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原住民曾經出現或居住在靠近漢人聚落的山區,為了方便管理在東勢角 就設置撫墾局,更靠近山區的大茅埔則設置撫墾分局。進入日治時期之後,改為東勢角 撫墾署,位置則沿用清代的衙署位置,但當時鄉民則有建議將相關出張所或分局移往郊外。進入日治時期之後,泰雅 族部落則有較為清楚的資料,最早北勢群部落記錄為《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中,為撫墾署的事務性報告,時間大約在1896年,由當時署長越智元雄所留下的記錄。南勢群的紀錄則為1898年的〈森林調查復命書〉中有詳細的人口、戶數與頭目名稱 。
明治四十四年(1911年),由臺灣總督府《臺灣蕃社戶口一覽》中,北勢蕃被新竹廳大湖支廳所管轄,有ブヨ一社、ロ一ブゴ一社、スロ一社、マナバン社、マビルハ社、テモクボバイ社、ロブン社、チイムイ社等八社,位於臺中廳東勢角 支廳所管轄的南勢蕃則只列出稍來社、白毛社 、阿冷社等三社。 根據大正三年(1914年),《臺中廳理蕃史》 ,所載如下:
北勢群,原住民語稱為ルリオン パイノフ(Rurion Painohu),即是河邊的意思,自古以來佔居在大安溪上游,名稱即起於此。其境界北與舊新竹廳汶水群以及大湖群為界,南與大尖山與南勢群接鄰,東方固守中央山脈,西至大安溪,部族分為八社,散佈在老屋峨山、雪山坑、眉比浩溪、盡尾山等處,八社中最大的是武榮社與老屋峨社,其中武榮社為八社中勢力最大的,八社則有武榮、老屋峨、蘇魯、馬那邦、眉必浩、得木巫乃、蘆翁、盡尾,總人數將近2,000人,壯丁約700人,以下為各社之變遷與現狀,如下:
1.武榮社(ブヨン),現在雪山坑溪上游右岸,原住民稱為スバエ一(Subaee),溼地的意思,同社以雪山坑流域為佔居地,據說頭目為ユ一ケ ロ一モ(Yuuke Roomo),現在八十多歲的年紀,依然钁鑠,蕃族間都很敬畏他,有操縱八社的勢力,以前的佔據地在老屋峨山一帶,氣候溫順,土壤肥沃,米穀每每裝滿倉廩,是最富庶的蕃社,嘉慶年間住在今日東勢角 附近的石角庄與中科坑方面。因漢人入侵,逐漸轉移,移到老屋峨山的背後,接下來從明治四十五年(1912年)的討伐,舉社遁逃到現地。
2.老屋峨社(ロブゴ),原住民稱為ミトオン(Mitoon),高地的意思,在老屋峨山頂形成集團,武榮社外有亞勢力之蕃社,也是明治四十五年(1912年)討伐的結果,全社盡失,與武榮社隱匿在雪山坑溪上游右岸,以前居住在大茅埔庄一帶的土地,也同樣從老屋峨山退讓,接著遷到現居地,頭目為ボ一ナイ タツパス(Boonai Tatsupasu),在部族中有勢力,光緒末年劉銘傳的北勢蕃討伐之際,標榜自己中立,因為努力調停有功,當時有賜給頭目姓氏並授與官位。
3.蘇魯社,原住民稱為ミスル一(Misuruu),八社中最小的蕃社,位在雪山坑 右岸眉比浩溪,原住民稱為ガオン サラピツ(Gaon Sarapitsu)左岸高地,以前居住在大坪林一帶,後來從上移到大安溪的左岸,緊接著轉移到現地,從古自今屢屢被討伐,轉來轉去好幾次,部落勢力亦逐漸衰退,頭目稱為ユ一ケナイワル(Yuuke Naiwaru)。
4.馬那邦社,原住民稱為ワガン(Wagan),佔居在眉比浩溪左岸蘇魯社後方,稱為タラワン(Tarawan)的地方,以前佔據大安溪右岸馬那邦山一帶,光緒十年(1884年)被營官詹阿祝等驅逐,渡過大安溪,遷至出火坪,又遭受卓蘭庄民的襲擊,接著明治三十五年(1902年)日方的燒毀,經過幾次變遷,還留在現地方,據說頭目名字為ブヨン パ一エン(Buyon Paaen)。
5.眉比浩社,原住民稱為ハアナン(Hoanan),大安溪左岸眉比浩溪右岸山腹為集團,頭目據說為タ一クン カイヌ(Taakun Kainu)。
6.得木巫乃社,原住民語稱為タ一ヤフ(Taayahu),棲息在眉比浩社後方的高地,頭目據說為ワタン チユ一ワス(Watan Chiwasu)。
7.蘆䈵社,原住民語稱為アボロン(Aboron),據說頭目為アベヤ ハイシヨ(Abeya Baishyo),散佈在盡尾山東南中腹稱為シ一ブイ(Shiibui)地方的部落,從蘆䈵社越過洗水山,與キナハツクル(Kinahatsukuru)蕃族有交通往來。
8.盡尾社 ,原住民語稱バヤヌフ(bayanuhu),頭目為ユ一パシタラウ(Yupa Shitawu),盡尾社由數個部落組成,大安溪上游右岸稱為サイヤ(Saiya)、ホボンタ(Hobonta)、ボナヘン(Bonahen)的諸部落所組成,其北方經盡尾山(6181尺),通鹿場大山(8856尺),與同方面的蕃族有交通往來。
南勢蕃佔據大甲溪上游一帶,北以大尖山與北勢蕃為界,南邊從白姑大山經山杉山,至南投廳下中川山,東方最深到Slamaw,西至捒東上堡與各庄交接,分為稍來、白毛、阿冷等三社,又分成數個部落,在砂連、東卯、白毛、白姑等諸山間的各處形成集團式的部族,南方與眉原群關係很深,北與北勢群聯絡,從古自今頗有勢力,現在一半已經歸順,並移住到線內,線外的也大多提出所有的槍枝,依賴政府之保護,只有稍來社一部分,スバエ(Subae)尚未投誠。
1.稍來 社,原住民語稱為ミサオオライ(Misaorai),由サオライ(Saorai)、ユ一カンライワン(Yuukan Raiwan)、スバエ(subae)三個部落所組成,戶數有38戶。北到大尖山為界限,南至大甲溪的區域,今日因為隘勇線的擴張,除Subae部落,其餘皆被隘勇線包圍,依賴政府保護,即是サオライ(Saorai)集居在大甲溪左岸埋伏坪 ,接著設立蕃務官吏駐在所啟發之,ユ一カンライワン(Yuukan Raiwan)社在右岸稍來 坪形成部落,スバエ(subae)佔居在大尖山東方高地(5000尺),與未歸順蕃的北勢群往來,每每有反抗的氣勢,此部落由原來北勢蕃的武榮社分出來,稱為アランスバエ(Aalamg Subae)。
2.白毛社,據說蕃人自稱ミパ一シン(Mipaashin),パ一シン(Paashin)即是樹名,起因是這地方有Paashin樹,漢人依此命名為白毛,以前也曾有白髮白鬍鬚的頭目,原與稍來 社同一社,獨立後形成一社,戶數29戶,以前從大甲溪上游裡冷溪下到埋伏坪之間都是其領域,明治三十九年(1906年)全部歸順,移居到線內,現今埋伏坪 一處,與阿冷社為共同集團,並聽從政府命令,逐漸有進化的態勢。
3.阿冷社,蕃稱ミシエヤ(Mishieya),佔據大甲溪最上流區域,分為五個部落,以前住在北港溪上游白狗社附近,後來移到現地,各部落名稱即所在位置如下:
(1)アランハガアン(Alanghagaan)部落,部落舊名為シユヤンタイモ(Shiyuyantaimo),在大甲溪上游左岸,距離東勢角約13里半(約53公里),有18戶83人。
(2)アランシユゴヘン(Alang Shiyugohen)部落,ハガアン(Hagaan)部落的西方約1里10町(約5公里),十文坑左岸山腹,有5戶,27人。
(3)アラントボラン(Alang Toboran),舊名クラスワタン (Kurasuwatan),居住在大甲溪左岸ハガアン(Hagan)部落的下方稱為夯工坪的平原,有12戶,49人。
(4)アランテジユワオ(Alang Tejiyuwao),舊名イチハブンガイ(Ichihabugai),從東勢角溯大甲溪9里(約35.3公里),即是在白冷南方2里的山腹,有14戶59人。
(5)アランウゴワン(Alang Wugowan),在距東勢角5里的大甲溪左岸埋伏坪,是38年與40年被收容於隘勇線內,戶數85戶,人口366人。
此外,根據大正六年(1917年)森丑之助 所著《臺灣蕃族志》兩書為主所載,綜整出臺中原住民的舊部落,以下為北勢群的部落。
1.ロブン(Robun)社,以前漢譯為魯翁社,原住民稱為アロバン(Aroban)社,原住民語Arobon溪兩岸,有架籐蔓網架,因為要抓它過溪,故稱之。位置於在大安溪右岸盡尾山的東南中腹,海拔約3600尺,成散居的部落型態,從東勢角東北方約8里多(約31.4公里),頭目為アベヤ パイシヨ(Abeya Paishiyo),由20戶集團所組成。
2.チンムイ(Chinmui)社,以前漢譯為盡尾社,大概是以這區域最後的深山部落為名,原住民語稱為バヤヌフ(Bayanuhu),據說為平坦的意思。位置在大安溪上游右岸盡尾山的中腹,海拔約2700尺的散在部落,從東勢角東北約10里15町(約40.9公里)。頭目為ユ一パシ タラウ(Yuupashi Tarwu),由36戶集團形成。
3.テモクボナイ(Temokubonai)社,漢名譯為得木巫乃社,原住民稱為タイヤフ(Taiyahu)社,社名來自於地形。位置位於大安溪右岸マピルハ(Mapiruha)社的東方山腹,海拔約3,300尺(約1,000公尺),形成集團式部落,距離東勢角東北方7里20町(約29.7公里),頭目為ワタン チワス(Watan Chiwasu)、ハ一エン モワラ(Haaen Mowara),組成39戶的集團。
4.マビルハ(Mabiruha),漢名稱為眉必浩社,原住民與稱為Boana社,位置位於大安溪上游眉必浩溪右岸中腹,海拔約3,800尺(約1,151公尺),從東勢角東北7里30町(約30.8公里),頭目タツクン カイヌ(Tatsukun Kainu)、ペハウ ラ一フ(Pehau Raahu),形成21戶集團。
5.マナパン(Manapan)社,漢名稱為馬那邦社,原住民稱為ワガン(Waagang),位置於大安溪上游眉比浩溪左岸スロ一(suroo)社北方タラワン(Tarawan),海拔3,800尺(約1,151公尺),形成集團部落,距離東勢角6里半(約25.5公里),頭目ブヨン バ一エン(Buyon Baaen)、トモン バリヤ(Tomon Bariya)形成32戶集團。
6.スロ一(Suroo)社,漢名為蘇魯社,原住民語稱スルウ(suruo)或スロ(suro)的發音,為後面或背面之意義。位置位於大安溪支流雪山坑 右岸高地,海拔約3,000尺(約909公尺)形成部落集團,距離東勢角東北6里15町(約25.2公里),頭目為ユ一ケ ナイワル(Yuuke Naiwaru),與ボ一ヒル オビン(Boohiru Obin),形成18戶集團。
7.ロオブゴ一(Roobugoo)社,漢名為老屋峩社,原住民與稱為ミトオン(Mitoong)社,位於大安溪支流雪山坑溪左岸山腹,散佈在海拔約2,500尺(約757.5公尺)的緩坡地上,距離東勢角東北方最近距離2里10町(約8.9公里),最遠6里(23.6公里)。頭目為ボ一ナイ タツパス(Boonai Tatsupansu),與パ一エン ナウエ(Paaen Nawue)形成56戶的集團。
8.ブヨン(Buyon)社,漢名稱為武榮,原住民稱為サバエ(Sabae),Buyon為以前頭目的名字,漢人用它來稱為社名,位置位於大安溪支流雪山坑溪上游右岸高地,形成不規則的集團部落,距離東勢角2里(約7.9公里),最遠3里10町(約12.9公里),頭目ユ一ケロモ(Yuuke Romo),カケ バ一イ(Kake Baai)組成57戶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