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x選擇x規則x守護
一起命案,嫌疑犯供稱是死者自願讓他殺了她,以減少罹病痛苦。
他究竟是恐怖情人,還是善心路人?
她簡短的遺書背後,還有什麼想說的話?
查案的警察,又被牽扯出什麼樣的秘密?
──守護最珍愛的,總要付出些代價!
★ 《人面瘤》作者、《小丑醫生》故事原著,暢銷作家~逢時~最新長篇推理小說。
★ 本書已授權影視拍攝。
★ 多方好評推薦!
透過警察小說的外衣書寫社會派議題,亦即關於犯罪的根源、人性與正義……作者也設下層層的陷阱來欺騙讀者,沒有讀到最後一頁無法窺知全盤真相。~林斯諺(東吳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台灣推理小說作家)
一拾起線頭,才發現緊接在後的是,人際關係更多的糾纏、流言蜚語更多的籠罩。城市中,在人情互動的稀薄空氣之間,卻洋溢著邪惡至極的毒素,彷彿犯罪是一種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既晴(犯罪小說家,公視《沉默之槍》製作人)
真相真正所能拯救的,究竟是犯錯的人,還是遭受傷害的人?很多時候,所謂的贖罪,會不會僅僅是一廂情願的、一種變相的聖母心態?~游善鈞(作家、編劇)
故事開頭是殺人者在勒斃女主角林靜的時候,遭警察以現行犯逮補,然而他堅稱自己是助人而非殺人,警方取得的死者遺書也證明了此事,小說的懸念開場極其出色,成功勾起我的好奇心。~潘心慧(76号原子商務長暨項目監製)
章節試閱
〈警察辦案、人性探索以及燒腦樂趣一次到位的作品〉
文/林斯諺(東吳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台灣推理小說作家)
逢時是國內知名的小說家、劇作家,曾出版過多本輕小說,也有如《人面瘤》這般的驚悚作品,算是文壇的新秀。這本《我是自願讓他殺了我》則是她貨真價實的推理小說。
本書以警探周行為主角,描述他深入追查一件帶有諸多疑點的「協助自殺」案:一名女子被殺,最大嫌犯聲稱女子要他協助自殺,果真如此嗎?在周行的追查下,層層真相不斷被揭露。
由於本書以警察為主角,初讀時很容易被讀者歸類為警察小說,但作者用意其實不在書寫警察程序或追究警察體系與國家機器的問題。毋寧說,作者是透過警察小說的外衣書寫社會派議題,亦即關於犯罪的根源、人性與正義。也因為這樣的方向,作者對於人物角色的刻劃下了相當的工夫,包括主角周行都有一段充滿陰影的過去,貫穿全書。作者對人物的重視使得角色生動飽滿,非常具備作品影視化對角色的要求。
警察小說、社會派這些分類容易讓人聯想到低含量的推理成分。但本書卻具備十足抽絲剝繭的推理樂趣,作者也設下層層的陷阱來欺騙讀者,沒有讀到最後一頁無法窺知全盤真相。當代很多推理作家都以為推理的理性成分會以負面的方式影響故事,因而將其淡化或甚至放棄。殊不知,推理成分只要運用得當,對故事精采度而言絕對是加分而非扣分(實例:《達文西密碼》、《嫌疑犯X的獻身》、《13.67》)。作者顯然意識到這點,在警察小說、社會派以及本格派之間做出相當自然的調和,而這個融合是在相對精簡的篇幅中達成(全書約九萬五千字)。
本書的前身實際上是作者碩士班的畢業作品(作者讀的是文學創作,可用小說代替論文畢業)。筆者在當時有幸成為作者的口試委員。口試期間委員們與作者針對書中可議之處展開熱烈討論,提出許多修改意見。經過一年的精心修改,如今作品不但書籍要付梓出版,也售出影視版權。逢時的努力可謂獲得佳績。
本土推理小說的創作環境從本世紀發展至今有愈來愈好的趨勢,愈來愈多創作者投入書寫,與當年的一片荊棘已大不相同。在此也期勉逢時在《我是自願讓他殺了我》之後繼續推出精彩的推理小說,讓台灣的推理創作園地更加繽紛繁榮。
〈人心極深處的秘密,以及秘密的極深處——談逢時的《我是自願讓他殺了我》〉
文/既晴(犯罪小說家,公視《沉默之槍》製作人)
推理小說,寫的,是破解謎團的過程,談的,其實是人如何看待犯罪。如果以邏輯的角度來看待犯罪,即是本格派推理;倘若以人性的角度來看待犯罪,那麼,便是社會派推理小說了。本作《我是自願讓他殺了我》儘管有警察小說的外衣,但並不側重於搜查程序,案情一段又一段的追緝,更像是穿針引線,串連起在社會各階層汲於營生的市井小民們,最終,構成了撒佈在整個社會、拉扯著我們的行動、扭曲著我們的意志,一張巨大、無形的欲望之網。
停職多時的資深刑警周行,在長官的協助下終於獲得復任,回到了警察組織的庇護,但此時的他,卻已經心如槁木死灰,決意放逐自我。然而,一樁引起社會議論的加工自殺案,使他不得不臨危受命,與另一位備受矚目、力爭上游的警界新星熊維平合作調查。這不但是刑警世代交替的貼身對戰,也是迫使周行重新審視自身工作的第二次機會。
市井小民們的犯罪,總是流於日常、耽於世俗的,身分明確、手段單純,毫無複雜、矯飾之處。從謎團的角度觀之,兇手(Who)、詭計(How)都在一開始便昭然若揭了,然而,隨著案情的追蹤愈探愈深,犯罪動機(Why)卻陷入迷霧,闇不見底。
起初,周行只是拉了一個細微的線頭,人贓俱獲,看似平淡無奇,幾乎可以就此結案。但,一拾起線頭,才發現緊接在後的是,人際關係更多的糾纏、流言蜚語更多的籠罩。城市中,在人情互動的稀薄空氣之間,卻洋溢著邪惡至極的毒素,彷彿犯罪是一種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人人都戴上了化過妝的面具,都背好了工過筆的藉口,市井小民們的算計,微弱而不起眼,竟也你來我往、此起彼落,在無數的點點滴滴之下,滲入人心,積累出令人窒息的惡意之池。是的,這正是《我是自願讓他殺了我》的閱讀況味。
這座惡意之池,猶如一面鏡子,不僅反射了潛行於案情底層的污濁,也觀照了周行企圖逃避面對的本心。基層刑警,可說是警察組織維持社會治安的哨兵,在犯罪現場的最前線作戰,是他們的日常生活。為此,只好把外在的言行舉止染成灰色了,唯有以這種方式與嫌疑犯周旋到底,才能探勘出人心的秘密、事件的真相。但在復歸工作崗位後,周行已經無力承受。另一方面,熊維平的義無反顧、勇往直前,與周行內在精神的荒蕪,則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於是,這次追查真相的行動,對周行而言,也成了一場瞭解自我、救贖心靈的內在旅程。他的人生意義不只負有警務,他的自我認同也不只源自破案。當他在城市中穿梭,迂迴前行,收集著案件關係人的謊言、拼湊著案件線索的虛像之際,同一時間,他也在收集著關於自己的謊言、關於自己的虛像。
甚而,這場旅程,無人知道盡頭在何方。
只能終生獻身。
〈今晚,你想來點真相嗎?〉
文/游善鈞(作家、編劇)
常常覺得人們高估了真相的價值。
老實說,用這句話作為介紹一本推理小說的開場白不曉得到底適不適切。
但我認為,這恰恰是這部作品的可貴之處:用故事所展演的時空為我們提供一個思辨此一問題的機會。
《我是自願讓他殺了我》,以一條主線兩條副線的結構組成,以一名遭到縊死的女子之死揭開序幕,女子在遺書中留下「我是自願讓他殺了我」的弔詭遺言……
由於嶄新的犯罪動機而被媒體冠上「自願死者」的命案一時間成為全國矚目的焦點,而接手偵辦此案欲層層剝開隱藏其後深沉哀慟的,是兩位各自背負著殘酷命運的男人。
無賴漢刑警周行──離婚、頹喪、酗酒,看似徹頭徹尾的冷硬派風格,卻有一個反差性極大的愛好:這位陽剛味十足的中年大叔是個追星族。
不僅如此,他追的星,還是時下熱門的韓國少女偶像團體。
新生代警察熊維平──備受眾長官疼愛的未來的警界之星,非黑即白正義感極為強烈的他,偏偏遇上了遊走在灰色地帶的周行。
乍看南轅北轍的兩人,唯一的共通點是有著難纏的心魔……從個性、價值觀到行事作風大相逕庭的兩人,該如何在面對自身困境的同時,攜手找出這樁離奇命案背後的真相?
在小說有限的篇幅裡,作者提出一系列值得關注的社會議題。從醫療資源的分配到老人長期照護規劃,大至國家稅金福利制度小至個體生命主權的安樂死……
但作者一再強調、真正想闡述的,無庸置疑,是「秩序」──或者更進一步詮釋:我們該如何長時間正確無誤地維持社會秩序。
答案因人而異。在此,作者提出的解答是:規則。
因為存在規則,和平的框架才不至於被輕易打破。
人類社會的規則。生而為人的規則。
《我是自願讓他殺了我》一書屢次提到「鉤子」。認為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必須要有某個鉤子存在,才能形成某種「制約」。也正是因為這份制約,才能在人與人──抑或說人與社會之間取得平衡。
以此為著眼點,能夠進一步論及近幾年隨機攻擊事件的發生。原生家庭也好,志同道合的朋友,還是職場上的同事,甚或狐群狗黨……都好,這些都可以是一份珍貴的制約。因為一旦和其它人失去連結,便容易把自己放得太大。當一個人把注意力全放在自己身上,對於周遭人事物的真實感便會變得益發薄弱。
如果我們無法意識到不同於自己的存在,就容易產生「輕賤」的心態。
此外,小說另一個「有趣」的地方在於──讓我們思考了真相是否有其必要?
故事裡的人都被真相制約。
有的執著尋求真相。有的拼命還原真相。
只不過,這些真相真正所能拯救的,究竟是犯錯的人,還是遭受傷害的人?
很多時候,所謂的贖罪,會不會僅僅是一廂情願的、一種變相的聖母心態?
唯有直面自己的錯誤才能跨出確實的下一步正義才具有切實的意義。
即使萬分痛苦會墜入無間深淵依然堅守崗位不讓下一個犧牲者出現。
老實說,這兩種人,在我心中都是「好」人。
無關對錯,選擇而已。
優秀的文學作品,重點往往不在於告訴讀者「選擇」的好壞,只是盡可能呈現人物生命中的一段旅程。
最後的最後,有一個問題,很想問問總是能明快分辨是非對錯的某個你:
如果獲得真相的後果百分之百確定是不幸,你還會想知道這個真相嗎?
〈我是自願讓他殺了我 書序〉
文/潘心慧(76号原子商務長暨項目監製)
國外的影視作品,刑偵推理、懸疑犯罪類題材行之有年,佳作迭出,但在華語影視作品裡,這類題材卻比較少見,直到近年的《誰是被害者》、《隱密的角落》、《唐人街探案》等等良心之作,接連成了人氣與流量兼具的爆款,證明了觀眾對於華語刑偵題材的接受度日漸高漲,也證明了華語創作者對於刑偵劇的掌握度不斷進化中,而「刑偵推理小說」也成了許多影視公司、平台優先想要開發的題材。
我本身很喜歡看推理類型片,一直以來都很想開發這類題材。看到本書,一開始就被《我是自願讓他殺了我》這個書名給吸引,故事開頭是殺人者在勒斃女主角林靜的時候,遭警察以現行犯逮補,然而他堅稱自己是助人而非殺人,警方取得的死者遺書也證明了此事,小說的懸念開場極其出色,成功勾起我的好奇心。
接下來故事如同剝洋蔥般層層揭露,作者的筆法寫實而細膩,給了讀者滿滿的畫面感,我們很輕易就能投入他所構築的世界,跟著男主角周行走進五里迷霧中,進一步理解了林靜為何得死。在這個聚焦社會底層的命案中,作者以母親(林靜)的角度切入,讓讀者看到一個母親用生命換取公平正義,無助的她只能利用自己生命,執行復仇計畫,為逝去的兒子討回公道。
這是一個有關生命與死亡、愛與罰、律法與人情、正義與罪惡的故事,作者對於社會案件的批判與探討,對於受害者的溫柔同理,精心而殘酷的設計出引人入勝又環環相扣的情節,令人讀之心碎,卻又重獲救贖。
七十六号原子致力於各類題材的影視劇開發,一直在找這樣擲地有聲的題材,在影像化過程,我們得考量拍攝尺度與觀眾接受度,所以針對原著情節做了適度的改編。延續原著小說最主要的設計,故事女主角林靜一出場即用自己的死亡佈下了這個局,在敘事結構方面,則參考美國導演大衛芬奇之作品《控制》(Gone girl),該片與本作同為女性復仇題材,說故事的方式也有可參照之處,都是女主角在第一幕即消失,而這一消失(死亡)同樣都是佈局的一環,使得劇中其他角色陷入混亂的危機狀態,在故事的第二幕開始,以閃回手法,娓娓道來女主角的犯案動機與手法。
觀眾與男主角周行將跟著女主角林靜所留下的遺物與線索,一步步拼湊真相,在尋訪的過程中,觀者看見林靜以幽魂之姿忽隱忽現於現實世界,觀眾將隨著周行的觀點一步步去解開謎底,並逐漸了解林靜為何要佈下如此艱難的復仇計畫,為何自願被殺,以及她深層的控訴與無奈。
我們想藉由這個燒腦曲折的推理故事,去講述一段又一段「來不及的愛」,愛會帶來遺憾,愛會讓人深陷掙扎,愛會讓人犧牲生命,但愛,也能帶來救贖。也同樣期待《我是自願讓他殺了我》影像化的作品,可以得到更多的迴響。
〈《我是自願讓他殺了我》 後記〉
文/逢時
很久一段時間沒有出小說了。2017年出了《人面瘤》,2020年出了一本與漫畫家顆粒老師合著作的《小丑醫生》漫畫,這幾年的出書量比起之前,的確少了很多,偶爾會想在粉絲專頁上跟大家分享近況,但又覺得沒什麼出版消息可說,又默默關掉頁面。不過一直以來都沒有放棄寫作,從小說家轉戰編劇,有很多收穫,也有很多淚水跟辛酸,甚至寫小說一度成為我的心魔,總想著如果寫不好劇本又回去寫小說,那我是不是編劇逃兵?又或者我把小說當成了什麼,小說不應是我的避風港,而是努力方向,總之有很多的複雜心思。
這本《我是自願讓他殺了我》卻又讓我跳脫這樣的想法。自願一書原先是我的研究所畢業創作,在幾乎純文學的科系裡,要以推理小說挑戰畢業學位,也讓我猶豫再三。但在教授們的包容下,特別是指導老師李依倩教授的一次次面談,終讓我開始進行漫長的田調之旅,在此特別感謝田調過程中,不吝對我伸出援手的警界許多人士,包括海山分局、新北市政府警察局公共關係室、汐止分局、安平分局、台中偵查大隊、警專教授曾春橋,還有無法具名的許多警官,以及在初稿時給我意見的諸多讀者。
如果說寫作小說的過程是獨立創作,但田調就是仰賴眾人的善意始能完成。如果沒有大家伸出援手,我必定走不到最後一步。自願在寫作完畢後,展開了屬於它自己的旅程:拿到了文化部的劇本推薦改編書,也交由七十六号原子進行影視改編,2020年底拿到了文化部的電視電影補助,相信在2021年末或者再稍晚一些,就可以在螢幕上與大家見面。也因為這一連串在小說與影視的交互旅程,讓我擺脫了自己的心魔,也找到屬於自己的未來道路,我想一直說故事下去,不管是用什麼方法都沒有關係。
未來,將會推出更多的小說或者影視作品與大家見面。謝謝大家支持作品,我將以逢時、鄒宛臻兩個名字,持續地完成一生的志向。如果有任何隻字片語的感言,歡迎到粉絲專頁:逢時,與我聯繫,不管是多麼短暫的感想,都是創作者走下去的燃料。
最後謝謝一路陪伴我的經紀人,陳善清。
在我心中,你是所有創作者夢寐以求的陪伴者。
還有奇異果的廖總編,謝謝你們選擇這本書,讓它在奇異果完成此趟旅程的最後一站,出版成為實體書,不管走到哪裡,實體書永遠是寫作者最初與最後的夢想與眷戀。
逢時2021年初台北
〈警察辦案、人性探索以及燒腦樂趣一次到位的作品〉
文/林斯諺(東吳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台灣推理小說作家)
逢時是國內知名的小說家、劇作家,曾出版過多本輕小說,也有如《人面瘤》這般的驚悚作品,算是文壇的新秀。這本《我是自願讓他殺了我》則是她貨真價實的推理小說。
本書以警探周行為主角,描述他深入追查一件帶有諸多疑點的「協助自殺」案:一名女子被殺,最大嫌犯聲稱女子要他協助自殺,果真如此嗎?在周行的追查下,層層真相不斷被揭露。
由於本書以警察為主角,初讀時很容易被讀者歸類為警察小說,但作者用意其實不在書...
推薦序
〈警察辦案、人性探索以及燒腦樂趣一次到位的作品〉
文/林斯諺(東吳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台灣推理小說作家)
逢時是國內知名的小說家、劇作家,曾出版過多本輕小說,也有如《人面瘤》這般的驚悚作品,算是文壇的新秀。這本《我是自願讓他殺了我》則是她貨真價實的推理小說。
本書以警探周行為主角,描述他深入追查一件帶有諸多疑點的「協助自殺」案:一名女子被殺,最大嫌犯聲稱女子要他協助自殺,果真如此嗎?在周行的追查下,層層真相不斷被揭露。
由於本書以警察為主角,初讀時很容易被讀者歸類為警察小說,但作者用意其實不在書寫警察程序或追究警察體系與國家機器的問題。毋寧說,作者是透過警察小說的外衣書寫社會派議題,亦即關於犯罪的根源、人性與正義。也因為這樣的方向,作者對於人物角色的刻劃下了相當的工夫,包括主角周行都有一段充滿陰影的過去,貫穿全書。作者對人物的重視使得角色生動飽滿,非常具備作品影視化對角色的要求。
警察小說、社會派這些分類容易讓人聯想到低含量的推理成分。但本書卻具備十足抽絲剝繭的推理樂趣,作者也設下層層的陷阱來欺騙讀者,沒有讀到最後一頁無法窺知全盤真相。當代很多推理作家都以為推理的理性成分會以負面的方式影響故事,因而將其淡化或甚至放棄。殊不知,推理成分只要運用得當,對故事精采度而言絕對是加分而非扣分(實例:《達文西密碼》、《嫌疑犯X的獻身》、《13.67》)。作者顯然意識到這點,在警察小說、社會派以及本格派之間做出相當自然的調和,而這個融合是在相對精簡的篇幅中達成(全書約九萬五千字)。
本書的前身實際上是作者碩士班的畢業作品(作者讀的是文學創作,可用小說代替論文畢業)。筆者在當時有幸成為作者的口試委員。口試期間委員們與作者針對書中可議之處展開熱烈討論,提出許多修改意見。經過一年的精心修改,如今作品不但書籍要付梓出版,也售出影視版權。逢時的努力可謂獲得佳績。
本土推理小說的創作環境從本世紀發展至今有愈來愈好的趨勢,愈來愈多創作者投入書寫,與當年的一片荊棘已大不相同。在此也期勉逢時在《我是自願讓他殺了我》之後繼續推出精彩的推理小說,讓台灣的推理創作園地更加繽紛繁榮。
〈人心極深處的秘密,以及秘密的極深處——談逢時的《我是自願讓他殺了我》〉
文/既晴(犯罪小說家,公視《沉默之槍》製作人)
推理小說,寫的,是破解謎團的過程,談的,其實是人如何看待犯罪。如果以邏輯的角度來看待犯罪,即是本格派推理;倘若以人性的角度來看待犯罪,那麼,便是社會派推理小說了。本作《我是自願讓他殺了我》儘管有警察小說的外衣,但並不側重於搜查程序,案情一段又一段的追緝,更像是穿針引線,串連起在社會各階層汲於營生的市井小民們,最終,構成了撒佈在整個社會、拉扯著我們的行動、扭曲著我們的意志,一張巨大、無形的欲望之網。
停職多時的資深刑警周行,在長官的協助下終於獲得復任,回到了警察組織的庇護,但此時的他,卻已經心如槁木死灰,決意放逐自我。然而,一樁引起社會議論的加工自殺案,使他不得不臨危受命,與另一位備受矚目、力爭上游的警界新星熊維平合作調查。這不但是刑警世代交替的貼身對戰,也是迫使周行重新審視自身工作的第二次機會。
市井小民們的犯罪,總是流於日常、耽於世俗的,身分明確、手段單純,毫無複雜、矯飾之處。從謎團的角度觀之,兇手(Who)、詭計(How)都在一開始便昭然若揭了,然而,隨著案情的追蹤愈探愈深,犯罪動機(Why)卻陷入迷霧,闇不見底。
起初,周行只是拉了一個細微的線頭,人贓俱獲,看似平淡無奇,幾乎可以就此結案。但,一拾起線頭,才發現緊接在後的是,人際關係更多的糾纏、流言蜚語更多的籠罩。城市中,在人情互動的稀薄空氣之間,卻洋溢著邪惡至極的毒素,彷彿犯罪是一種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人人都戴上了化過妝的面具,都背好了工過筆的藉口,市井小民們的算計,微弱而不起眼,竟也你來我往、此起彼落,在無數的點點滴滴之下,滲入人心,積累出令人窒息的惡意之池。是的,這正是《我是自願讓他殺了我》的閱讀況味。
這座惡意之池,猶如一面鏡子,不僅反射了潛行於案情底層的污濁,也觀照了周行企圖逃避面對的本心。基層刑警,可說是警察組織維持社會治安的哨兵,在犯罪現場的最前線作戰,是他們的日常生活。為此,只好把外在的言行舉止染成灰色了,唯有以這種方式與嫌疑犯周旋到底,才能探勘出人心的秘密、事件的真相。但在復歸工作崗位後,周行已經無力承受。另一方面,熊維平的義無反顧、勇往直前,與周行內在精神的荒蕪,則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於是,這次追查真相的行動,對周行而言,也成了一場瞭解自我、救贖心靈的內在旅程。他的人生意義不只負有警務,他的自我認同也不只源自破案。當他在城市中穿梭,迂迴前行,收集著案件關係人的謊言、拼湊著案件線索的虛像之際,同一時間,他也在收集著關於自己的謊言、關於自己的虛像。
甚而,這場旅程,無人知道盡頭在何方。
只能終生獻身。
〈今晚,你想來點真相嗎?〉
文/游善鈞(作家、編劇)
常常覺得人們高估了真相的價值。
老實說,用這句話作為介紹一本推理小說的開場白不曉得到底適不適切。
但我認為,這恰恰是這部作品的可貴之處:用故事所展演的時空為我們提供一個思辨此一問題的機會。
《我是自願讓他殺了我》,以一條主線兩條副線的結構組成,以一名遭到縊死的女子之死揭開序幕,女子在遺書中留下「我是自願讓他殺了我」的弔詭遺言……
由於嶄新的犯罪動機而被媒體冠上「自願死者」的命案一時間成為全國矚目的焦點,而接手偵辦此案欲層層剝開隱藏其後深沉哀慟的,是兩位各自背負著殘酷命運的男人。
無賴漢刑警周行──離婚、頹喪、酗酒,看似徹頭徹尾的冷硬派風格,卻有一個反差性極大的愛好:這位陽剛味十足的中年大叔是個追星族。
不僅如此,他追的星,還是時下熱門的韓國少女偶像團體。
新生代警察熊維平──備受眾長官疼愛的未來的警界之星,非黑即白正義感極為強烈的他,偏偏遇上了遊走在灰色地帶的周行。
乍看南轅北轍的兩人,唯一的共通點是有著難纏的心魔……從個性、價值觀到行事作風大相逕庭的兩人,該如何在面對自身困境的同時,攜手找出這樁離奇命案背後的真相?
在小說有限的篇幅裡,作者提出一系列值得關注的社會議題。從醫療資源的分配到老人長期照護規劃,大至國家稅金福利制度小至個體生命主權的安樂死……
但作者一再強調、真正想闡述的,無庸置疑,是「秩序」──或者更進一步詮釋:我們該如何長時間正確無誤地維持社會秩序。
答案因人而異。在此,作者提出的解答是:規則。
因為存在規則,和平的框架才不至於被輕易打破。
人類社會的規則。生而為人的規則。
《我是自願讓他殺了我》一書屢次提到「鉤子」。認為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必須要有某個鉤子存在,才能形成某種「制約」。也正是因為這份制約,才能在人與人──抑或說人與社會之間取得平衡。
以此為著眼點,能夠進一步論及近幾年隨機攻擊事件的發生。原生家庭也好,志同道合的朋友,還是職場上的同事,甚或狐群狗黨……都好,這些都可以是一份珍貴的制約。因為一旦和其它人失去連結,便容易把自己放得太大。當一個人把注意力全放在自己身上,對於周遭人事物的真實感便會變得益發薄弱。
如果我們無法意識到不同於自己的存在,就容易產生「輕賤」的心態。
此外,小說另一個「有趣」的地方在於──讓我們思考了真相是否有其必要?
故事裡的人都被真相制約。
有的執著尋求真相。有的拼命還原真相。
只不過,這些真相真正所能拯救的,究竟是犯錯的人,還是遭受傷害的人?
很多時候,所謂的贖罪,會不會僅僅是一廂情願的、一種變相的聖母心態?
唯有直面自己的錯誤才能跨出確實的下一步正義才具有切實的意義。
即使萬分痛苦會墜入無間深淵依然堅守崗位不讓下一個犧牲者出現。
老實說,這兩種人,在我心中都是「好」人。
無關對錯,選擇而已。
優秀的文學作品,重點往往不在於告訴讀者「選擇」的好壞,只是盡可能呈現人物生命中的一段旅程。
最後的最後,有一個問題,很想問問總是能明快分辨是非對錯的某個你:
如果獲得真相的後果百分之百確定是不幸,你還會想知道這個真相嗎?
〈我是自願讓他殺了我 書序〉
文/潘心慧(76号原子商務長暨項目監製)
國外的影視作品,刑偵推理、懸疑犯罪類題材行之有年,佳作迭出,但在華語影視作品裡,這類題材卻比較少見,直到近年的《誰是被害者》、《隱密的角落》、《唐人街探案》等等良心之作,接連成了人氣與流量兼具的爆款,證明了觀眾對於華語刑偵題材的接受度日漸高漲,也證明了華語創作者對於刑偵劇的掌握度不斷進化中,而「刑偵推理小說」也成了許多影視公司、平台優先想要開發的題材。
我本身很喜歡看推理類型片,一直以來都很想開發這類題材。看到本書,一開始就被《我是自願讓他殺了我》這個書名給吸引,故事開頭是殺人者在勒斃女主角林靜的時候,遭警察以現行犯逮補,然而他堅稱自己是助人而非殺人,警方取得的死者遺書也證明了此事,小說的懸念開場極其出色,成功勾起我的好奇心。
接下來故事如同剝洋蔥般層層揭露,作者的筆法寫實而細膩,給了讀者滿滿的畫面感,我們很輕易就能投入他所構築的世界,跟著男主角周行走進五里迷霧中,進一步理解了林靜為何得死。在這個聚焦社會底層的命案中,作者以母親(林靜)的角度切入,讓讀者看到一個母親用生命換取公平正義,無助的她只能利用自己生命,執行復仇計畫,為逝去的兒子討回公道。
這是一個有關生命與死亡、愛與罰、律法與人情、正義與罪惡的故事,作者對於社會案件的批判與探討,對於受害者的溫柔同理,精心而殘酷的設計出引人入勝又環環相扣的情節,令人讀之心碎,卻又重獲救贖。
七十六号原子致力於各類題材的影視劇開發,一直在找這樣擲地有聲的題材,在影像化過程,我們得考量拍攝尺度與觀眾接受度,所以針對原著情節做了適度的改編。延續原著小說最主要的設計,故事女主角林靜一出場即用自己的死亡佈下了這個局,在敘事結構方面,則參考美國導演大衛芬奇之作品《控制》(Gone girl),該片與本作同為女性復仇題材,說故事的方式也有可參照之處,都是女主角在第一幕即消失,而這一消失(死亡)同樣都是佈局的一環,使得劇中其他角色陷入混亂的危機狀態,在故事的第二幕開始,以閃回手法,娓娓道來女主角的犯案動機與手法。
觀眾與男主角周行將跟著女主角林靜所留下的遺物與線索,一步步拼湊真相,在尋訪的過程中,觀者看見林靜以幽魂之姿忽隱忽現於現實世界,觀眾將隨著周行的觀點一步步去解開謎底,並逐漸了解林靜為何要佈下如此艱難的復仇計畫,為何自願被殺,以及她深層的控訴與無奈。
我們想藉由這個燒腦曲折的推理故事,去講述一段又一段「來不及的愛」,愛會帶來遺憾,愛會讓人深陷掙扎,愛會讓人犧牲生命,但愛,也能帶來救贖。也同樣期待《我是自願讓他殺了我》影像化的作品,可以得到更多的迴響。
〈《我是自願讓他殺了我》 後記〉
文/逢時
很久一段時間沒有出小說了。2017年出了《人面瘤》,2020年出了一本與漫畫家顆粒老師合著作的《小丑醫生》漫畫,這幾年的出書量比起之前,的確少了很多,偶爾會想在粉絲專頁上跟大家分享近況,但又覺得沒什麼出版消息可說,又默默關掉頁面。不過一直以來都沒有放棄寫作,從小說家轉戰編劇,有很多收穫,也有很多淚水跟辛酸,甚至寫小說一度成為我的心魔,總想著如果寫不好劇本又回去寫小說,那我是不是編劇逃兵?又或者我把小說當成了什麼,小說不應是我的避風港,而是努力方向,總之有很多的複雜心思。
這本《我是自願讓他殺了我》卻又讓我跳脫這樣的想法。自願一書原先是我的研究所畢業創作,在幾乎純文學的科系裡,要以推理小說挑戰畢業學位,也讓我猶豫再三。但在教授們的包容下,特別是指導老師李依倩教授的一次次面談,終讓我開始進行漫長的田調之旅,在此特別感謝田調過程中,不吝對我伸出援手的警界許多人士,包括海山分局、新北市政府警察局公共關係室、汐止分局、安平分局、台中偵查大隊、警專教授曾春橋,還有無法具名的許多警官,以及在初稿時給我意見的諸多讀者。
如果說寫作小說的過程是獨立創作,但田調就是仰賴眾人的善意始能完成。如果沒有大家伸出援手,我必定走不到最後一步。自願在寫作完畢後,展開了屬於它自己的旅程:拿到了文化部的劇本推薦改編書,也交由七十六号原子進行影視改編,2020年底拿到了文化部的電視電影補助,相信在2021年末或者再稍晚一些,就可以在螢幕上與大家見面。也因為這一連串在小說與影視的交互旅程,讓我擺脫了自己的心魔,也找到屬於自己的未來道路,我想一直說故事下去,不管是用什麼方法都沒有關係。
未來,將會推出更多的小說或者影視作品與大家見面。謝謝大家支持作品,我將以逢時、鄒宛臻兩個名字,持續地完成一生的志向。如果有任何隻字片語的感言,歡迎到粉絲專頁:逢時,與我聯繫,不管是多麼短暫的感想,都是創作者走下去的燃料。
最後謝謝一路陪伴我的經紀人,陳善清。
在我心中,你是所有創作者夢寐以求的陪伴者。
還有奇異果的廖總編,謝謝你們選擇這本書,讓它在奇異果完成此趟旅程的最後一站,出版成為實體書,不管走到哪裡,實體書永遠是寫作者最初與最後的夢想與眷戀。
逢時2021年初台北
〈警察辦案、人性探索以及燒腦樂趣一次到位的作品〉
文/林斯諺(東吳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台灣推理小說作家)
逢時是國內知名的小說家、劇作家,曾出版過多本輕小說,也有如《人面瘤》這般的驚悚作品,算是文壇的新秀。這本《我是自願讓他殺了我》則是她貨真價實的推理小說。
本書以警探周行為主角,描述他深入追查一件帶有諸多疑點的「協助自殺」案:一名女子被殺,最大嫌犯聲稱女子要他協助自殺,果真如此嗎?在周行的追查下,層層真相不斷被揭露。
由於本書以警察為主角,初讀時很容易被讀者歸類為警察小說,但作者用意其實不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