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當責賦權——從心領導
第一章 從心領導者之心智鍛練
鍛鍊心智1——心智運作模式
收集、儲存
投射已知——習性、想法、情緒
因果關係
輪迴能量
慣性思維
當責者——成為一個「當下」承擔者。
從心當責領導者——成為一個「當下」,「真性流露」的領導者。
當下,Here and Now,此時此地。對於一個二、三歲正在學習的小孩而言,從他的眼神是流露著「新鮮、純真無邪」的意識狀態,他的頭腦幾乎是一張空白紙,只有純粹簡單的意識,這個時間點就是接近「當下」狀態。當大人拿著一隻筆反覆告訴他「這是鉛筆」,這時候小孩跟著說「這是鉛筆」,在學說的同時他的頭腦已經輸入「這是鉛筆」,以及鉛筆的「影像」——顏色形狀長短等等。你可以說他在「記憶」鉛筆、形狀、發音以及當下大人所傳達出來的一些訊息——想法、感受、情緒。他的頭腦幾乎百分之百的完全拷貝下來,儲存起來——在大腦的腦細胞,沒有遺漏什麼。下次大人再拿出來這隻筆時,他的頭腦會「自動」輸出所儲存的內容——這是鉛筆,甚至當時大人的語氣表情,都會從他投射出來。這是「過去」儲存在他的腦袋裡的內容,而現在「此時此刻」,再把過去的時間所儲存的訊息說出來、或是比手畫腳,臉部也可能有表情,所以在這個當下對於鉛筆的「認知」是存在他的頭腦𥚃面直接投射出來的——是「舊知」了。過去的時間已經過去了,不存在了,只是留下來當時所接受到的訊息,這個「當下」是新的片刻,投射出來的是舊知,還有「過去的」感受情緒,在心理上只有「過去-昨天……」這個名字,「過去,昨天的時間」並不存在了,同樣的「明天——未來的時間」並不存在,在心理上只有「未來、明天……」這個名字。所以,所謂的「過去、未來」只是心理時間而已。「當下」是混合著很多個過去的認知,想法,情緒,在此時此刻投射出來,也包括所謂你知道的事,叫做知識。所以隨著年紀增長,小孩時「當下」的清新越來越少,因為頭腦的儲存體——那張空白紙,已經不知不覺填滿很多很多自動輸入的內容,頭腦的空間——那張白紙已經沒有空白了,怎麼可能在當下——有「活潑新鮮」的當下,頭腦——純粹的意識——意識上「黏附」太多的舊知、想法、情緒、標籤、評斷等等。當小孩長大,成為大人了,再來看看同一隻鉛筆時,這時「這是鉛筆」,會變成——這隻鉛筆很美或很醜,這隻鉛筆有用或沒有用,我喜歡或討厭這隻鉛筆,這是我的鉛筆,這麼多黏附在單純的意識上——二元對立想法/評斷/ 還有情緒/分析/執著。
當下,依然是當下,依然是活活潑潑,依然是新鮮、清晰,而「頭腦,心智,Mind」,已經是「複雜、混亂、充斥著互相矛盾衝突的想法」,甚至晚上頭腦無法停止不想事情,無法安靜下來,無法睡著。這是怎麼啦!發生什麼事?為什麼長大變成這樣?甚至需要靠藥物強迫頭腦不要再運作——好好睡個覺。頭腦——心智,冷靜思考的能力都變成困難,所以很多人開始去學習放空——什麼都不要想,有空去旅遊——放鬆放鬆,壓力實在太大了。或是去禪修——試圖達到沒有思想念頭,不要生氣,不要心煩氣躁。或是找大師聽演講上工作坊——看看能否找到當下,活在當下。任何充電學習的機會一定不能錯過——為了期待更好更有創意的未來,拚命努力的「吸收、吸收再吸收」,學習「如何成長再成長」。知識永遠都不嫌多,學習永遠都學習不完。一方面要放空另外一方面要充電,一則壓力太大要釋壓,另一則要趕行程旅遊,壓力更大。有人假設這些壓力現象是來自環境——只有遠離塵囂才能舒解,所以很多人又興起下鄉找個工作簡單生活。重點在於如何讓頭腦那張空白紙——心智的內容產物——變少,讓出空間出來。當下永遠都在,而且永遠只有當下這個剎那而已,連說當下時都已經離開當下,只能說接近當下方便說是當下。
心智運作模式——投射原理,從收集、儲存,投射大腦「已知——舊知」的思想、情感、感受、情緒以及習性。所有的具象的物質各有各的頻率、振幅、波長。
「從頭腦這張白紙上的內容物一直投射出去外在世界」,延續上面再來深入了解心智的運作模式,當眼前這個當下——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頭腦意識到的這一切景象,透過眼睛、耳朵、身體傳送訊息到大腦,這一切,自然就會在大腦形成的影像——會被意識分別出來「這是鉛筆」,最原始的輸入資訊——叫做「這是鉛筆」,大腦所儲存起來的「這是鉛筆」——這個原始的檔案資訊已經存在了,有個「這是鉛筆」的「因」已經存在了。下次在任何地方任何時候,看到外在世界「有一隻鉛筆」,一定是跟這隻鉛筆相應的、產生共鳴,結「果」是自然反應出來——叫出「這是鉛筆」。如果沒有原始的資訊——筆,根本無法與外界的——筆相應、共鳴,也叫不出來名字。如果沒有原始的檔案——筆,還是可以靠意識的感知能力感應這隻筆的振動頻率——它的能量狀態,這時候雖然叫不出名字,可是可以感知這隻筆底層所釋放出來的能量是什麼?物理學家已經證實這個世界的任何物質,是呈現「波粒二象性」,也就是說,物質是由最小的「粒子」組成——呈現是穩定的結構,而波是比較複雜的狀態——有頻率、振幅、波長、波的干涉。「波」就是能量的形式,能量的最小單位是——量子。改變頻率就可以改變能量狀態,高頻率高能量,可以影響甚至改變低頻率低能量。
大腦就像一個「發射台」,無時無刻不在發射、散播很多信號、訊息。哪些訊息呢?有認知上的思想、知識的振動頻率,與情感、情緒、感受的振動頻率,還有最細微難以覺察——習性。可是當與外界接觸到、相應時,一般人都只是反應看的到、聽的到、以及認知到的具象事物——比較低頻率,至於高頻率高能量是比較不容易感知到。
科學的觀點——心智的意識是改變自己的命運,創造自己命運的力量所在。如果不喜歡用命運這個名相,不管怎樣稱呼都可以,人類的「意識」有意圖(意念、意向、企圖)或是沒有明顯意圖,所投射反映出各自的生命故事;這個生命結果的現象都是起因於自己的想法、念頭。意識到這個觀點——就是開啟意識覺醒之路。
外在世界是心智所投射出去的,心智有意識的意圖所投射的——可以稱「創造」。心智沒有意識到而所投射的——確定還是百分之百投射出去,其中無益的結果居多,所以「心想」——心智上的內容物——原因所在,「事成」——必然在外在世界——呈現結果。有因必有果,因果關係是宇宙萬物運作模式,你所看到的人類——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是如此運作,沒有例外。或是你所沒有看到的——任何的存在,也是如此運作。而你相信或是不相信的輪迴觀念——所有包括人類及一切的存在都是在輪迴的因果關係中。牽引著輪迴的動力是什麼,先說驅動這一世的生命故事,上述所說的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意識沒有覺察到)的心智內容物——思想、情緒、情感,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力量——驅動力,在驅使我們重複地做某些事、說某些話,想某些事,這個習性驅動力就是所謂的業力,為什麼會形成業力呢?好比一個人開始抽菸,抽第一根菸,第二根菸,不自覺地一根接著一根,越抽越多,就會持續抽菸,直到有天,連想都不用想,習慣性驅動(使)我們自動點菸。我們的習慣會在大腦中塑造了神經路徑,在特定合適的環境下,重複相同的行為模式。所以業力是一種心理傾向,基於之前的行為模式,一再地強迫性地去做,去說,去想,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我們有抽菸的衝動,有做某些事情的衝動,有被刺激到就會又吼又叫,習慣性抽菸,習慣性購物,習慣性又吼又叫……,這些事情背後的真相——就是習性驅動力在作用。習慣性的行為就是習性,是養成的一股衝動力,巨大的動能,最後形成牢不可破的、各式各樣的業力,我們會深受其苦啊——變成是習慣的奴隸。像是抽菸的習慣,有可能結果是得癌症,這是自己的理性(意識)控制不了自己的慣性衝動(習性),跟別人一點都沒有關係。因為一直在做這件事——抽菸,那個衝動一直存在著,而且每做一次又多一次強化那個衝動力,衝動力增強了又更驅迫點菸抽菸,這是一個循環——惡性循環。輪迴就是流轉,輪轉,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是什麼驅動力驅使一個人輪轉生死——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業力!這是更深奧的問題不在此討論。所以,我們所做所為的背後都有其習性的驅動力,就是業力。這就是無明煩惱啊!
無明的存在,就是我們覺察不到的事,就是命運。
慣性思維模式——當我們沒有覺知,我們就受制於這些習性。
心智運作機制,它揭示了解決問題和學習新知的能力,還能夠超越邏輯思考,實際進入具體創造的領域。如果沒有意識到你渴望擁有或是想要經驗的是什麼,那麼你將隨著無意識做出反應——生活在自己不知不覺中所建構的世界,而誤以為是被命運所困。所謂的命運,就是自己的慣性思維模式,在不知不覺中建構成強而有力的信念系統。因為缺乏覺知能力,曰復一曰生活在看似理所當然,卻是毫無道理、毫無頭緒的混亂中——心智的混亂,不加思索自己為何要這樣?為何要那樣?說穿了不就是採取「保守又安全」的態度過曰子,不敢挑戰自己所相信的是真的嗎?不敢想像自己相信的可能不是真的?說的更澈底明白一些,從來沒有質疑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確?從自己的視角所看出去的世界——都跟自己無關,所以看不到自己,這是盲點所在。生命的問題潛藏在自己內在世界,無法從外面找到答案,如果沒有勇氣面對自己的內心戲碼——是由一連串的信念架構的機制,已經層層疊疊的,像是一道道的厚牆,捍衛著自以為是真的——「我是對的」這個我執。從這個信念——「我是對的」投射出去,所有抵觸到這個想法都變成——別人是不對的,只有「我是對的」這個以我為中心的「自我」而已,這個自我——我執,執著我是真的,執著我是對的,成為生命最大的虛妄幻想。這個牢不可破的我執,可以讓自己假裝不用改變,直到意外或是其他事故發生,才可能消弱它的力量。
改變意味著要漸漸失去安全感,失去舒適安逸,放手「我是對的」的堅持,改變就是要戳破「恐懼的妄想」,改變就是要「覺知」那沒有覺察到的自己,改變就是要中斷習性之流,不再被慣性思維所綁架,改變是痛苦的——因為我執要死一定會掙扎求生,因為意識要警覺——從無知的舒服沒事要提起來注意自己,因為不再放逸鬆散散漫——這是因為意識習慣了處於鬆散散漫的狀態——那個狀態像是活在雲裡霧茫茫然的,飄浮在半空中掉不下來。習慣了,改變現狀當然是困難重重,只有一個原因就是——因為習慣了,改變意味即將不習慣。就只有不習慣而已,不會損失什麼,但是不習慣是很嚴重的問題,因為已經「習慣了」很久很久很久……,講不完的久遠了。
一旦覺悟要開始改變,最先要派上用場的是覺察力量,意識的覺察力是什麼呢?意識要聚焦在創造的目標上,注意力要專注在當下手邊的事上,這是意識分分秒秒警醒——選擇的結果,這就是覺察力。換言之,就是意識有意圖——觀注在目前、當下的感覺、想法是與目標結盟有一致性的。在當下,這個剎那,意識若是被朦朧不清的想法所附著,即是融入無明境界,那麼意識已經離開當下這個剎那,而淪於所謂心理時間的過去的糾纏,陷入負向能量——低頻振動,無論那是什麼,既然是過去了,怎麼會有當下的清晰活潑呢?這是很需要警惕自己的臨界點,如果陷入過去,一定是與習慣性的想法、經驗、知識連結在一起,那麼,會失去當下的清晰、當下對能量的感知解讀,以及不易觸及到直覺靈感。如果一不小心妄想粉飛,意識分心想呀想,那麼也是離開當下,是幻想?還是想像?都有可能。在這個同時,也是失去當下有力量的——剎那即永恆。保持覺知,不是處在當下,就是被習性所限或是被未知所困。這是需要鍛練心智訓練,需要老實修練心性才能「警醒」。
鍛鍊心智2——先鬆綁,僵化意識
頑強抵抗、捍衛
無底深淵、深不可測
為什麼會「固執己見」?捍衛自己的信念是對的,信念是包括對這個想法堅信不疑,認定它是有意義的、認同它的價值所在,而形成強烈的價值觀。信念系統是表示,很多的想法可能基於家庭、社會、文化、信仰、宗教、集體意識的共識,而發展出來屬於自己的國家、種族、家族的特殊傳統習俗,這些信念的信息已經代代傳承下去,你也可以說「傳統」的背景故事是無數的人歷經無數的歲月,一直傳承著某個思想價值的堅持。有些還會令人莫名感動不已,有些可能只是包袱——不得已的苦衷,要挑戰這樣的信念系統,有如拿腦袋去碰撞銅牆鐵壁,這是不可能的任務。但是物理學家已經證實物質的最底層就是能量波,看的到的生命體,自身之內是蘊藏著巨大的能量,本身就是一座能量磁場——有各別的振動頻率強弱,與所謂正負向能量之差別。所以要用所謂的高振幅正向能量去影響那些低振幅負向能量。
固執已見者,表示其意識已經被層層的限制性信念所包圍了,附著在意識上,意識沒有辦法有自由自在的注意力可以流動,更沒有辨法穿透層層的信念系統,已經變成僵化意識形態,只能依循著慣性思維來思考並反對外界,凡是有強而有力的人想要說服他,他的層層的信念會頑強抵抗,這就是我們所看到的「雙方激戰」——我執戰我執,一定是兩敗俱傷——我執不會罷手,反而更加捍衛自己。這就是多數人的吵架之後,對抗更強,關係更糟。但是有些人透過互相撞擊爭論,這種激烈對話能夠各自鬆綁一些些固執己見,因為各自的觀點——其實是經不起檢驗,而彼此又能各自反省反思,不再堅持自己是對的,這樣的方式雖說是很激動,結果是彼此進步,這就是為什麼有人越吵越好,感情不受影響反而更接近彼此。強碰強——玉石俱焚,表示雙方都各自捍衛自己的「觀點」,執著這個觀點不放,跟自己的觀點緊緊的互綁在一起,意識與觀點之間沒有空間,沒有空間如何能返觀這個觀點呢?有距離才能返觀,觀照的力量才能真正發揮,改變才能發生。
自我覺察,發覺、察知——知道自己為了那句話,那件事,產生出來什麼樣的感覺、想法或是情緒,而有辦法自問、探究原因,覺察的對象是自己,不是別人。
當下的定力,決定是要依循習慣模式來自動反應,或是依據智慧來面對。當下的定力,決定是要隨著恐懼的幻想,或是依靠勇氣來採取行動。當下的定力,決定是要提起天馬行空、不著邊際,或是要提取想像力、創意、靈感。當下的定力自然而然成為最好的依靠力量,可以依藉它往上提升至更高的境界,或失手無法攀住它而自動沈溺在無底深淵,無明業力之海。
在這個「當下」,執取「過去的」經驗不放手——攀繫種種過去的印象不放,頭腦有無量的算不清數不盡的前塵往事——歷歷可見,或幻想未來繼續續前緣。當下,頭腦裡是匯集「過去-現在-未來」,都聚集在此時此刻,意識怎麼可能不受過去或未來的干擾呢?當下,頭腦有很多雜音來來去去,怎麼讓這些聲音停止消失不見呢?答案是:清醒狀態下意識只能聚焦在當下做手邊的工作,意識如何聚焦在當下,不分心,這才是正確的選擇。頭腦的干擾因素——包括思想、聲音、影像、情緒,等等,這些像是背景音樂,要關掉總開關才可能讓它們消失,一旦總開關關掉,生命也結束了。你想辦法企圖要消滅它們,或是拿個什麼去壓制它們,這兩個都是錯誤的認知,而且不可能發生。當下,正確來說,意識清醒清晰,而且專注於此時此刻,不分心、不散亂,不抗拒什麼、不迎接什麼,不任取什麼、不捨棄什麼,而且意識清楚明白,隨時隨地保持在這個狀態,意識的觀照力才能真正發揮作用——可以當下覺察分明、光照意識本身及其他一切。意識,與智慧相應,可以對治煩惱,轉化負向能量,生命還是有挑戰困難,只是「不是」問題。